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的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从2012年试点开展,由国家主导及统筹协调,以县为主体,从点到面逐步开展,各县区依据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并结合省级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的相关要求,制定了各县区职业农民的认定及管理办法。结合陕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山西省对职业农民的培训来看,其中培训泛化的问题最为突出,并因此而致使职业农民认定及管理办法缺乏目标导向,影响着职业农民培训的目标、过程以及评价标准
关键词:职业农民;培训;机制构建
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事农业人口较多,因此,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农民文化知识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培养一支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成为最为迫切、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内容。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新型职业农民及后备力量,就要按照“政府主导、院校承办、企业参与、免费培训、农民受益”的原则,构建良性运行机制有效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1新型职业农民管理能力意义
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具有科学文化素养、熟练掌握农业生产技能、具有扎实的经营管理能力,同时善于运用农业生产和种植技术追求最大市场经济效益。而培训和管理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手段,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国家未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礎资源,必须加强针对性培训和管理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充分结合培训对象、环境、内容、市场发展条件等因素,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管理工作;调查实际培训需求,充分根据地区农业实际情况,结合未来发展规划和市场发展趋势,提高培训方案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农民致富;确认培训内容,在调查了解农产品市场行情、销售渠道、定价策略、进超流程、质量监管等相关内容后,确认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管理内容;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培训和管理目标个体性差异特点,选择合适的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政府给予必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支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培训质量。
2教学过程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1农民培训专业建设程度低
农民培训的专业建设还比较薄弱,标准化建设程度低,较单一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其技术性偏弱,较学历或基础教育,其专业性不强。在教学管理服务过程中,教学计划口径宽泛,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教材、图书及教学辅助配套与支撑条件、能力还十分薄弱。农民培训专业建设难于深入,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学过程管理针对性。
2.2教学活动内容和方式单一
因农事季节性关系,农民培训大多数为一周半月的短期培训,学员集中时间短、教学时数总量有限,客观上教学活动内容和方式受到一定限制。课堂教学主要采取专题讲座、辅导报告等形式授课,教学方式比较单调,讲授内容偏重于概念性、科普性综述,缺少专业性、系统性讲解,难以细化和深入;实践教学主要做法为参观考察,“走马观灯”、行程匆匆,实际效果不明显,也难于判断和把握。农民培训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单薄,教学过程管理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窘境。
3农民职业教育政策扶植机制
3.1办学政策扶植
办学政策应突破职业教育现有政策,鼓励农业职业院校面向从业农民举办成人教育,且单列成人高考录取计划,不受地方招生计划的指标限制;允许符合条件的从业农民实行免入学考试参加成人高等教学学习。办学资金扶植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实行免费就读,免费培训,教育培训费用全部由中央财政支付。人才扶植政策对经过教育培训的从业农民,成绩合格,完成规定学分,取得中专或高职毕业证书者,国家承认其学历。将职业农民的教育管理纳入农村实用人才管理轨道,经过中职教育的职业农民视为中级实用人才,经过高职教育的职业农民视为高级实用人才。享受中高级实用人才同等待遇。
3.2加强培训班管理
培训班管理工作也是保证培训效果的关键。在集中培训管理上,应制定集中培训管理制度,要求培训班一切管理工作服从制度安排,使培训工作走上制度化的轨道。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规定了“六个不能”,即人数不能缺、学员不能替、天数不能少、学时不能减、师资不能差、秩序不能乱。只靠制度管理还有不到之处,班主任、副班主任老师还通过学号管理、层级管理、友情帮助等办法来保障教学班的管理秩序,采用“制度+服务相结合”的模式。
3.3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教学过程管理的重要保障,也是教学过程管理的具体手段和措施。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贯穿于农民培训教学全过程,主要有训前阶段农民培训项目组织实施管理办法、教学管理规范和培训项目备案等制度,训中阶段教学日常管理、督导和检查抽查制度,训后的项目检查、考核评价制度,以及教学配套和支撑项目建设、经费使用管理、教学服务相关活动制度等。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目的是完善教学过程管理,提高农民培训工作针对性、规范性和实效性;主要任务是细化对象分层分类,精准培训对象,规范和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强化教学督导和检查,完善结业考核和绩效评价,提高农民培训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农民培训工作质量。
3.4创新培训方式,确保培训质量
随着培训工作的深入,对学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培训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严格执行集中培训制度是确保培训质量的前提,把课堂学习、现场学习,交通、食宿、安全保障等工作放到制度框架上来约束。此外,应不断创新培训方式,主要做法是课堂培训与现场培训紧密结合;学员所学与经营主体所需紧密结合。以问题为导向,培训老师按需培训,在课堂上耐心讲解,在现场细心指导。课堂培训讲的多是理论,现场培训多是实践课,二者交替进行,主体带头人也就是学员所学到的技术和技能无一不是他所在的经营主体所需要的,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结束语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项系统的工作,要求我们不但在培训观念、思路上有所提高,更应创新培训方法,根据农民实际需求和生产生活特点,把课堂直接办到乡村、办在田间地头、办进农业企业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最大限度地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学习,真正办好农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高金龙.构建乡村培训网络积极培育职业农民——泾川县农民培训网络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甘肃农业,2014(22):89-90.
(作者单位: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唐山分校)
关键词:职业农民;培训;机制构建
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事农业人口较多,因此,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农民文化知识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培养一支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成为最为迫切、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内容。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新型职业农民及后备力量,就要按照“政府主导、院校承办、企业参与、免费培训、农民受益”的原则,构建良性运行机制有效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1新型职业农民管理能力意义
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具有科学文化素养、熟练掌握农业生产技能、具有扎实的经营管理能力,同时善于运用农业生产和种植技术追求最大市场经济效益。而培训和管理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手段,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国家未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礎资源,必须加强针对性培训和管理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充分结合培训对象、环境、内容、市场发展条件等因素,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管理工作;调查实际培训需求,充分根据地区农业实际情况,结合未来发展规划和市场发展趋势,提高培训方案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农民致富;确认培训内容,在调查了解农产品市场行情、销售渠道、定价策略、进超流程、质量监管等相关内容后,确认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管理内容;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培训和管理目标个体性差异特点,选择合适的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政府给予必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支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培训质量。
2教学过程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1农民培训专业建设程度低
农民培训的专业建设还比较薄弱,标准化建设程度低,较单一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其技术性偏弱,较学历或基础教育,其专业性不强。在教学管理服务过程中,教学计划口径宽泛,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教材、图书及教学辅助配套与支撑条件、能力还十分薄弱。农民培训专业建设难于深入,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学过程管理针对性。
2.2教学活动内容和方式单一
因农事季节性关系,农民培训大多数为一周半月的短期培训,学员集中时间短、教学时数总量有限,客观上教学活动内容和方式受到一定限制。课堂教学主要采取专题讲座、辅导报告等形式授课,教学方式比较单调,讲授内容偏重于概念性、科普性综述,缺少专业性、系统性讲解,难以细化和深入;实践教学主要做法为参观考察,“走马观灯”、行程匆匆,实际效果不明显,也难于判断和把握。农民培训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单薄,教学过程管理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窘境。
3农民职业教育政策扶植机制
3.1办学政策扶植
办学政策应突破职业教育现有政策,鼓励农业职业院校面向从业农民举办成人教育,且单列成人高考录取计划,不受地方招生计划的指标限制;允许符合条件的从业农民实行免入学考试参加成人高等教学学习。办学资金扶植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实行免费就读,免费培训,教育培训费用全部由中央财政支付。人才扶植政策对经过教育培训的从业农民,成绩合格,完成规定学分,取得中专或高职毕业证书者,国家承认其学历。将职业农民的教育管理纳入农村实用人才管理轨道,经过中职教育的职业农民视为中级实用人才,经过高职教育的职业农民视为高级实用人才。享受中高级实用人才同等待遇。
3.2加强培训班管理
培训班管理工作也是保证培训效果的关键。在集中培训管理上,应制定集中培训管理制度,要求培训班一切管理工作服从制度安排,使培训工作走上制度化的轨道。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规定了“六个不能”,即人数不能缺、学员不能替、天数不能少、学时不能减、师资不能差、秩序不能乱。只靠制度管理还有不到之处,班主任、副班主任老师还通过学号管理、层级管理、友情帮助等办法来保障教学班的管理秩序,采用“制度+服务相结合”的模式。
3.3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教学过程管理的重要保障,也是教学过程管理的具体手段和措施。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贯穿于农民培训教学全过程,主要有训前阶段农民培训项目组织实施管理办法、教学管理规范和培训项目备案等制度,训中阶段教学日常管理、督导和检查抽查制度,训后的项目检查、考核评价制度,以及教学配套和支撑项目建设、经费使用管理、教学服务相关活动制度等。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目的是完善教学过程管理,提高农民培训工作针对性、规范性和实效性;主要任务是细化对象分层分类,精准培训对象,规范和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强化教学督导和检查,完善结业考核和绩效评价,提高农民培训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农民培训工作质量。
3.4创新培训方式,确保培训质量
随着培训工作的深入,对学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培训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严格执行集中培训制度是确保培训质量的前提,把课堂学习、现场学习,交通、食宿、安全保障等工作放到制度框架上来约束。此外,应不断创新培训方式,主要做法是课堂培训与现场培训紧密结合;学员所学与经营主体所需紧密结合。以问题为导向,培训老师按需培训,在课堂上耐心讲解,在现场细心指导。课堂培训讲的多是理论,现场培训多是实践课,二者交替进行,主体带头人也就是学员所学到的技术和技能无一不是他所在的经营主体所需要的,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结束语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项系统的工作,要求我们不但在培训观念、思路上有所提高,更应创新培训方法,根据农民实际需求和生产生活特点,把课堂直接办到乡村、办在田间地头、办进农业企业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最大限度地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学习,真正办好农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高金龙.构建乡村培训网络积极培育职业农民——泾川县农民培训网络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甘肃农业,2014(22):89-90.
(作者单位: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唐山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