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学习需求等而将采取的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的宗旨相符合,即为了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并体现出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依照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分层教学法达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并使学生获得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更多的语文知识。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方法有哪些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明确分层教学的目标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在形式上比以前活泼、新颖,插图设计和布置也更人性化,同时教材还注重了内容的可读性,突出了交际性,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和运用。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能力和心理素质的不同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差异,这些差异既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成绩上,也体现在他们的心理特征方面。因此,如果教师按照统一的目标来进行教学,必然会导致部分学生不能适应教学活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是要让各个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而制定合理恰当的分层教学的计划和目标是分层教学的首要一步。具体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就是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前提下,充分地备课,制定出符合不同学生学习能力和需求的教案,并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激发,才能使他们投入到语文课堂中,主动愉快的学习知识。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要求,如要求基础较差的学生写作中不出现错别字,能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保证句子通顺;要求基础一般的学生的作文要贴题,要有一些表达技巧的运用;要求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写出有一定思想和内涵的文章,而且要富有文采。总之,确定了各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实施分层教学时就有了方向,就有了指引。
二、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分层授课
明确了分层教学的目标后,教师还要注意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进行分层授课,即要根据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接受能力,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以便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各自的能力范围内得到最大的发展和提高。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一般由分层设疑──看书自学──尝试练习──教师分类指导──归纳小结──分层作业等环节组成,具体过程为:上课时教师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各层学生自觉看书、思考和解决问题,之后让他们设计类型不同、侧重点不同的练习题,使各层的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在此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既要指出全体学生或者部分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也要对单个学生给予单独的启发和引导,然后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和小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学习重难点,最后分层为学生布置作业,使他们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按照这样的程序和步骤组织教学,教师能够科学处理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三者的关系和学习需求,能够做到同中有异、有分有合、分合结合,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课后作业要分层
有的教师认为课堂上实施了分层教学就是对学生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分层,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就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其实分层教学不仅是指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后作业,课后要分层为学生布置作业,即作业要有区别,不能“一刀切”,否则作业就达不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具体的作业分层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作业量要分层。语文教师可以尝试让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的学生多做一些基础性的作业,为他们增加作业量;而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适当减少基础性的作业,而要给他一些自由的时间,比如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阅读课外书等。
其次,作业的难度要分层。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到其难度要略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才能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对未知知识的探究中。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找准每层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力争使每位学生都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
再次,作业可自主选择。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以及他们的潜力,要多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这样既能够把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也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具体来说,语文作业的内容既可以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又可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还可以与社会活动“接轨”,总之,内容要丰富、题材要广泛、形式要多样,能够使学生开阔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帮助部分学生克服畏难心理,逐步形成学习活动时最佳的心理状态。因此,我们要继续探索,通过分层教学将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到实处,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进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一、明确分层教学的目标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在形式上比以前活泼、新颖,插图设计和布置也更人性化,同时教材还注重了内容的可读性,突出了交际性,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和运用。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能力和心理素质的不同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差异,这些差异既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成绩上,也体现在他们的心理特征方面。因此,如果教师按照统一的目标来进行教学,必然会导致部分学生不能适应教学活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是要让各个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而制定合理恰当的分层教学的计划和目标是分层教学的首要一步。具体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就是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前提下,充分地备课,制定出符合不同学生学习能力和需求的教案,并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激发,才能使他们投入到语文课堂中,主动愉快的学习知识。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要求,如要求基础较差的学生写作中不出现错别字,能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保证句子通顺;要求基础一般的学生的作文要贴题,要有一些表达技巧的运用;要求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写出有一定思想和内涵的文章,而且要富有文采。总之,确定了各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实施分层教学时就有了方向,就有了指引。
二、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分层授课
明确了分层教学的目标后,教师还要注意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进行分层授课,即要根据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接受能力,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以便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各自的能力范围内得到最大的发展和提高。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一般由分层设疑──看书自学──尝试练习──教师分类指导──归纳小结──分层作业等环节组成,具体过程为:上课时教师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各层学生自觉看书、思考和解决问题,之后让他们设计类型不同、侧重点不同的练习题,使各层的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在此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既要指出全体学生或者部分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也要对单个学生给予单独的启发和引导,然后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和小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学习重难点,最后分层为学生布置作业,使他们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按照这样的程序和步骤组织教学,教师能够科学处理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三者的关系和学习需求,能够做到同中有异、有分有合、分合结合,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课后作业要分层
有的教师认为课堂上实施了分层教学就是对学生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分层,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就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其实分层教学不仅是指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后作业,课后要分层为学生布置作业,即作业要有区别,不能“一刀切”,否则作业就达不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具体的作业分层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作业量要分层。语文教师可以尝试让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的学生多做一些基础性的作业,为他们增加作业量;而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适当减少基础性的作业,而要给他一些自由的时间,比如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阅读课外书等。
其次,作业的难度要分层。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到其难度要略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才能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对未知知识的探究中。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找准每层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力争使每位学生都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
再次,作业可自主选择。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以及他们的潜力,要多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这样既能够把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也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具体来说,语文作业的内容既可以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又可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还可以与社会活动“接轨”,总之,内容要丰富、题材要广泛、形式要多样,能够使学生开阔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帮助部分学生克服畏难心理,逐步形成学习活动时最佳的心理状态。因此,我们要继续探索,通过分层教学将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到实处,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进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