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自我教育”理论探析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ueb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苏霍姆林斯基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其“自我教育”理论在所有教育理论中颇具特色,在教育实践中对“自我教育”的内涵界定、与德育理论和和谐教育理论的关系作广泛深入的探讨,对完善我国的教育理论,加快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苏霍姆林斯基 自我教育 德育理论 和谐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也是世界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和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他一生撰写了41部教育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在他的教育著作中,既有大量活生生的事例,又有深邃的理论概括,因而人们把他的书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在总结了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著名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环境教育”思想和“自我教育”思想。尤其是他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自我教育的意义、内容及其实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提出的“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的著名论点,在其所有教育理论中颇具特色。本文拟对其“自我教育”理论作一定探讨。
  
  一、“自我教育”的内涵界定
  
  “自我教育”理论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强调真正的教育在于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在其论著中有许多关于“自我教育”的论述。所谓自我教育,“是指学生在认识周围世界、大自然、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同时,也认识了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不仅认识周围世界、大自然、劳动和社会生活等客观世界,还要认识主观世界,即有一定的认识自我的能力,这是自我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一个学生的自我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提高自身能力的活动,它必须借助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自我意识来进行,如自我意识尚在形成或自我意识尚未成熟的学生,都难开展有效的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进一步指出:“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里说的就是学生在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自我教育。”可以看出,自我教育不同于一般教育行为的根本特征是,它既以自身为教育的主体,又以自身为教育的客体,是主客体统一于一身的过程,是主体完善自我的一种个人活动。同时,主体完善自我的活动离不开社会实践,强调生产劳动的重要性,“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的,也不可能存在”,“自己从事劳动的满足感是一个人的自尊感的根源,同时,也是一个人严格要求自己的根源,只有那体验到取得成功的快乐的人,他才有希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还“把学校、家庭、社会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他成功地创办了家庭、学校、家庭教育学,并在实际生活与劳动中,使师生与村庄、工厂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崇尚在自然中教学,在生活中学习。这一切使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具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也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畜有充沛生命力和强烈吸引力的原因。”
  根据以上认识可知,“自我教育:具有自觉性、自我性和实践性的特征,我们可以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自我教育”的内涵作如下界定:“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充分发挥学习和认识上的主观能动性,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智力、情感、精神和思想进行转化和控制,向着个体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
  
  二、“自我教育”理论与德育理论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很重视道德教育。他认为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德育应居首位。“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美育都不能脱离或忽视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他—再强调,全部教育的总任务在于造就完美的新人。这是因为社会需求的人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首先是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方向,提供精神力量。”他在其富有特色的德育工作实践中突出强调,“以学生为德育过程的主体,把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所以,自我教育是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还将“创造性的劳动”视为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的必经之路,认为“培育学生的心灵这就意味着使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精力、智慧、意志和发明创造精神投入到劳动成果中去,从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所创造的东西中看到自己。”总之,丰富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有助于他们打好自我教育的基础,一定的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水准,又是促进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全面和谐发展的保证,是今后立足于社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需要,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以此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基础环节。
  
  三、“自我教育”理论与和谐教育理论的关系
  
  培养全而和谐发展的人是苏霍姆林斯基的重要教育理念。“所谓和谐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自然,“自我教育”理论是和谐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教育理论不能离开“自我教育”理论而独立存在。离开了“自我教育”,自己的内在本质不能充分表现出来,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不能表现和显示出来,和谐教育也成为一句空话。苏霍姆林斯基还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不意味着每个人只受别人的教育。一个人对于理想的积极追求,要实现个性全面发展的社会方面和教育方面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学生仅处于“被教的人”的地位,就不能实现教育目的。只有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做精神生活丰富、道德纯洁和体格健全的新人,做高尚的思想信念和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做把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
  2 李重阳,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思想与实践
  3 刘秀波,苏翟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及启示
  4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5 曾晓洁,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国际研讨会
其他文献
摘要 教师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包括备教材、备教法和备学生三方面内容,备教材固然重要,而备学生则更是关键环节。本文拟就教师应在备课中关注学生知识基础、个性特征、行为习惯、家庭背景及发展变化等方面,作浅要分析。  关键词 备学生 知识基础 个性特征 习惯 家庭背景 发展变化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两军作战,如果不了解敌情,就不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同样的道理,作为教师,如果对所教
一直以来,由于受现行考试制度的影响,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追求高分,不少教师也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英语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重视语法知识、重点词汇的讲解、传授,而不能顾及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基于目前英语教育的现状,如何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何能够大面积提高英语教育质量?如何在我们母语环境下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已经成为实现英语教育价值的重大研究课题
【摘 要】我们都知道,英语学习的基本要素是听、说、读、写四个主要部分,它们之间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只有把它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提高英语综合能力。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用、交际,因此听(]i stenl n g)就首当其冲,成为很重要的一部分。那么关于制定提高听力教学质量有什么具体的对策和方法呢?简单的说,一切可以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各种具体的方法,都是提高听力教学质量的方法。
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一、情境创设的几种常见误区。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与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在教学中应把课本上的一些实验进行合理的科学的改进创新,充分发挥物理学实验的多种功能和作用,这不仅可以通过实验掌握物理知识,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重视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及课后小实验的改进,并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 演示实验中,让学生自主设计完成。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只
[摘 要]课程改革的终极目的是成全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必须落实到每一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上。教学目标是课的灵魂,它反映教师对学生在已有基础上要取得哪些进步与发展的期望与追求,并且“课的一切方面、组成部分和阶段都必须服从它。”  [关键词]观察 比较 发展    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惟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
【摘要】作文教学可谓是如今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很难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教师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本文作者在聆听数十位一线名师作文教学,以及自己的作文教学反思的基础上,试图从立足语文教材和着眼于课外两个角度来谈谈如何有效抓好作文教学工作。  【关键词】教材;课外阅读;作文教学    面对作文教学,志公先生曾这样提及到:“语言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是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言教学工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学校体育教学要从传统的体育知识技能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教学,注重不同年龄段学生在体育知识、技能、体育兴趣以及体育价值观念的培养,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是体育教师作好组织、启发、引导,让学生真正处于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达到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为
阅读教学的任务是教给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最终培养学生具有自觉读书的能力和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这里的习惯是与方法和能力密不可分的。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就阅读教学的特点,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记、在学习中与人交流的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问题。认为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加强词句训练;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关键词] 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