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苏霍姆林斯基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其“自我教育”理论在所有教育理论中颇具特色,在教育实践中对“自我教育”的内涵界定、与德育理论和和谐教育理论的关系作广泛深入的探讨,对完善我国的教育理论,加快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苏霍姆林斯基 自我教育 德育理论 和谐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也是世界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和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他一生撰写了41部教育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在他的教育著作中,既有大量活生生的事例,又有深邃的理论概括,因而人们把他的书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在总结了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著名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环境教育”思想和“自我教育”思想。尤其是他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自我教育的意义、内容及其实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提出的“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的著名论点,在其所有教育理论中颇具特色。本文拟对其“自我教育”理论作一定探讨。
一、“自我教育”的内涵界定
“自我教育”理论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强调真正的教育在于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在其论著中有许多关于“自我教育”的论述。所谓自我教育,“是指学生在认识周围世界、大自然、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同时,也认识了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不仅认识周围世界、大自然、劳动和社会生活等客观世界,还要认识主观世界,即有一定的认识自我的能力,这是自我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一个学生的自我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提高自身能力的活动,它必须借助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自我意识来进行,如自我意识尚在形成或自我意识尚未成熟的学生,都难开展有效的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进一步指出:“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里说的就是学生在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自我教育。”可以看出,自我教育不同于一般教育行为的根本特征是,它既以自身为教育的主体,又以自身为教育的客体,是主客体统一于一身的过程,是主体完善自我的一种个人活动。同时,主体完善自我的活动离不开社会实践,强调生产劳动的重要性,“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的,也不可能存在”,“自己从事劳动的满足感是一个人的自尊感的根源,同时,也是一个人严格要求自己的根源,只有那体验到取得成功的快乐的人,他才有希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还“把学校、家庭、社会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他成功地创办了家庭、学校、家庭教育学,并在实际生活与劳动中,使师生与村庄、工厂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崇尚在自然中教学,在生活中学习。这一切使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具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也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畜有充沛生命力和强烈吸引力的原因。”
根据以上认识可知,“自我教育:具有自觉性、自我性和实践性的特征,我们可以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自我教育”的内涵作如下界定:“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充分发挥学习和认识上的主观能动性,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智力、情感、精神和思想进行转化和控制,向着个体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
二、“自我教育”理论与德育理论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很重视道德教育。他认为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德育应居首位。“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美育都不能脱离或忽视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他—再强调,全部教育的总任务在于造就完美的新人。这是因为社会需求的人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首先是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方向,提供精神力量。”他在其富有特色的德育工作实践中突出强调,“以学生为德育过程的主体,把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所以,自我教育是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还将“创造性的劳动”视为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的必经之路,认为“培育学生的心灵这就意味着使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精力、智慧、意志和发明创造精神投入到劳动成果中去,从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所创造的东西中看到自己。”总之,丰富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有助于他们打好自我教育的基础,一定的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水准,又是促进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全面和谐发展的保证,是今后立足于社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需要,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以此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基础环节。
三、“自我教育”理论与和谐教育理论的关系
培养全而和谐发展的人是苏霍姆林斯基的重要教育理念。“所谓和谐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自然,“自我教育”理论是和谐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教育理论不能离开“自我教育”理论而独立存在。离开了“自我教育”,自己的内在本质不能充分表现出来,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不能表现和显示出来,和谐教育也成为一句空话。苏霍姆林斯基还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不意味着每个人只受别人的教育。一个人对于理想的积极追求,要实现个性全面发展的社会方面和教育方面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学生仅处于“被教的人”的地位,就不能实现教育目的。只有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做精神生活丰富、道德纯洁和体格健全的新人,做高尚的思想信念和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做把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
2 李重阳,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思想与实践
3 刘秀波,苏翟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及启示
4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5 曾晓洁,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国际研讨会
关键词 苏霍姆林斯基 自我教育 德育理论 和谐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也是世界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和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他一生撰写了41部教育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在他的教育著作中,既有大量活生生的事例,又有深邃的理论概括,因而人们把他的书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在总结了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著名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环境教育”思想和“自我教育”思想。尤其是他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自我教育的意义、内容及其实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提出的“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的著名论点,在其所有教育理论中颇具特色。本文拟对其“自我教育”理论作一定探讨。
一、“自我教育”的内涵界定
“自我教育”理论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强调真正的教育在于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在其论著中有许多关于“自我教育”的论述。所谓自我教育,“是指学生在认识周围世界、大自然、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同时,也认识了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不仅认识周围世界、大自然、劳动和社会生活等客观世界,还要认识主观世界,即有一定的认识自我的能力,这是自我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一个学生的自我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提高自身能力的活动,它必须借助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自我意识来进行,如自我意识尚在形成或自我意识尚未成熟的学生,都难开展有效的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进一步指出:“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里说的就是学生在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自我教育。”可以看出,自我教育不同于一般教育行为的根本特征是,它既以自身为教育的主体,又以自身为教育的客体,是主客体统一于一身的过程,是主体完善自我的一种个人活动。同时,主体完善自我的活动离不开社会实践,强调生产劳动的重要性,“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的,也不可能存在”,“自己从事劳动的满足感是一个人的自尊感的根源,同时,也是一个人严格要求自己的根源,只有那体验到取得成功的快乐的人,他才有希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还“把学校、家庭、社会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他成功地创办了家庭、学校、家庭教育学,并在实际生活与劳动中,使师生与村庄、工厂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崇尚在自然中教学,在生活中学习。这一切使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具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也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畜有充沛生命力和强烈吸引力的原因。”
根据以上认识可知,“自我教育:具有自觉性、自我性和实践性的特征,我们可以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自我教育”的内涵作如下界定:“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充分发挥学习和认识上的主观能动性,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智力、情感、精神和思想进行转化和控制,向着个体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
二、“自我教育”理论与德育理论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很重视道德教育。他认为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德育应居首位。“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美育都不能脱离或忽视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他—再强调,全部教育的总任务在于造就完美的新人。这是因为社会需求的人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首先是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方向,提供精神力量。”他在其富有特色的德育工作实践中突出强调,“以学生为德育过程的主体,把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所以,自我教育是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还将“创造性的劳动”视为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的必经之路,认为“培育学生的心灵这就意味着使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精力、智慧、意志和发明创造精神投入到劳动成果中去,从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所创造的东西中看到自己。”总之,丰富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有助于他们打好自我教育的基础,一定的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水准,又是促进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全面和谐发展的保证,是今后立足于社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需要,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以此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基础环节。
三、“自我教育”理论与和谐教育理论的关系
培养全而和谐发展的人是苏霍姆林斯基的重要教育理念。“所谓和谐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自然,“自我教育”理论是和谐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教育理论不能离开“自我教育”理论而独立存在。离开了“自我教育”,自己的内在本质不能充分表现出来,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不能表现和显示出来,和谐教育也成为一句空话。苏霍姆林斯基还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不意味着每个人只受别人的教育。一个人对于理想的积极追求,要实现个性全面发展的社会方面和教育方面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学生仅处于“被教的人”的地位,就不能实现教育目的。只有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做精神生活丰富、道德纯洁和体格健全的新人,做高尚的思想信念和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做把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
2 李重阳,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思想与实践
3 刘秀波,苏翟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及启示
4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5 曾晓洁,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国际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