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的旋律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988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是凝固的旋律,而建筑装饰艺术就像组成这段美妙旋律的音符。
  西藏的藏式建筑装饰艺术
  运用了平衡、对比、对称、韵律、和谐和统一等构图规律和审美思想,艺术造诣深厚,工艺技术达到很高的水平。
  
  门饰
  
  门是建筑的出入口和建筑内各房间的通道。西藏建筑门洞尺寸相对低矮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青藏高原气候寒冷,较小的门洞尺寸利于保温。门的装饰包括门楣,门框、门扇等部分,装饰手法主要有雕刻、彩绘等。
  
  门楣
  门楣的作用相当于雨篷,主要是为了防止雨水对门及门上装饰的损坏,位置在门过梁的上方,用两层或两层以上(也有用一层的)的短椽层层挑出而成。短椽外挑一端自下而上削成楔形,伸出于墙体之外,并略向上倾斜(俗称“飞子木”)。上层比下层多挑出一截,个数一般下层比门上短椽多两个,上一层又比下一层多两个,最上层的短椽一般围成三面环形,各层之间用木隔板隔开,最上层的木板之上一般再放上一层片石,片石之上加一层黏土做成斜坡以利排水。门楣的长度一般与门过梁长度相同或稍长,通常在短椽和飞子木上刷油漆、涂料或彩绘。
  宫殿及寺院大门上部装饰门楣,最多为9层,门框的左、右两边至少有7层枋案,层层雕刻各种图案。图案主要为莲花花瓣、叠函(藏语中称之为“却砸”,为经书错落叠加样,系藏式建筑常见图样)、连珠纹、菩萨、天神、十方佛,飞天乐伎、人物、树木、山石、动物、神龛、花饰、水波纹、金刚杵纹等。
  
  雀替
   柱头与横梁之间是雀替,藏族建筑对雀替的装饰非常讲究。雀替分两层,上为长弓,下为短弓。雀替长短两弓本身形状要精心雕镂,其表面也用雕刻着色的办法加以渲染,以求良好的装饰效果。雀替装饰有简有繁,最简单的雀替形状为梯形,这种不加任何雕饰的雀替多见于底层的储存室内。而寺院建筑大堂、佛殿之类重要殿堂内的雀替是经过精心雕镂的艺术品,尤其是长弓形状千姿百态,通常见得较多的有祥云状,此外还有各种花瓣状,其装饰效果相当强。整个雀替表面显得饱满、大方。
  
  门头拱
  门斗拱一般用于院门或主题建筑大门,起装饰作用,通常内门和偏门不做。斗拱形如一个等腰三角形或斜三角形,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最底层的托木,从墙上挑出,端头削成弧形;第二部分为支撑方木,分为3层,各层方木个数一般为1个、3个、5个或7个;第三部分为横木,有两块。第一层的方木比上面两层的大,置于底层托木之上,一、二、三层的方术用横木隔开。方木也有做两层的,第一层为1个,第二层为3个、5个或7个,两层时横木则只用一块。
  
  门扇
  门扇大多为木制拼板,以单扇和双扇为主,部分为多扇。普通民居门多为单扇门,门扇宽60-80厘米;宫殿、寺院多为双扇门、多扇门,单扇门宽在80-100厘米,有的在1米以上。为增强木板的横向联系,门扇正面常加铁皮,在铁皮上刻出镂空装饰纹或周边做装饰,这种铁皮称为“门箍”。门箍的做法很多,以美观实用为主。为便于门扇的开启和关闭,在门上安装门扣环和门锁镣,置于门扇中央,这门扣、门环称为“铺首”,藏语又称为“果博”。铺首通常做成兽头、兽面环状。门扇常年经受风吹、日晒、雨淋,易受损坏,大多涂上油漆作保护。油漆的颜色以红色居多,有的门扇还彩绘花纹、人物、天女、吉祥图等,有些门扇刻上猛兽头像,或粘贴了风马旗。
  
  门头
  门头主要用于进户门,起装饰作用。置于大门上方,做成阶梯形。通常为2到3阶,有的做到5阶。大门正上方最高,有的还在最高阶中央放一牛头,其下方镶有佛龛,供奉佛像。有的门头顶部做成圆弧等形状,部分门头为汉藏结合形式。
  
  窗饰
  
  西藏传统建筑窗的主要特点是:洞口尺寸普遍偏小,窗台高度较低,南面开窗较多。窗的构成元素包括:窗框、窗扇、窗楣、窗帘、窗套、窗台等。窗过梁主色为蓝色,并绘以龙、莲花等图案。窗框主要装饰为叠函、莲花花瓣等。窗扇装饰手段为木雕彩绘,主要图案有人物、花纹、几何图案等。窗套上涂刷油漆。
  
  窗套
  窗套位于窗洞左右两边和底边的墙上,形成一个三面环形,其形状为牛头变形,一般分牛脸和牛角两种样式,为西藏古代牦牛崇拜文化的遗存,也是藏式建筑中的重要特色,无论僧俗之分、地位之分,都普遍运用这一装饰方式,成为藏族传统建筑的—大特色。
  藏式建筑窗套一律用黑色油彩绘就,有能够避邪之说,与白色的墙体相呼应,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关于这种黑色,也有一种解释说,由于黑色吸热,在窗户旁边聚集的热空气会被高原上的风吹进室内,在寒冷的高原可以为室内提供更多的热量。
  
  窗楣
  窗楣作用是防止雨水对窗及窗上装饰的损毁,做成短椽形式,自身也起装饰作用。窗楣的位置在窗过梁的上方和下方,过粱下方的短椽一般作一层,个数一般为单数,以5个、7个居多,均匀分布于窗框之上,从窗框上挑出而不伸出墙面,端部削成弧形(俗称为“猴脸飞子木”),再涂上油漆,或在弧形面上绘制图案。短椽尺寸没有统一标准,视窗的尺寸而定。过梁上方的短椽一般作两层或两层以上,长方体木条制作,层层挑出。短椽外挑一端自下而上削成楔形,伸出于墙体之外,并略向上倾斜(俗称为“飞子木”)。上层短椽比下层多挑出一截,个数一般上层比下层多两个,最上层的短椽一般围成三面环形。各层之间用木板隔开,最上层的木板之上一般再放上一层片石,片石之上加黏土做成斜坡利于排水。窗楣的长度一般与窗过梁氏度相同或稍长,且飞子木也刷油漆,涂料或彩绘。窗楣上层短椽主色调为深红色,下层为绿色,绿色短椽面部作彩绘装饰,图案为花纹。
  
  建筑外墙粉刷
  
  藏族传统建筑中外部墙体,一般都为石材墙。外形方正、风格古朴粗犷。墙体向上收分,具有墙体稳固作用。
  
  白土粉和红土粉
  由于石料大小形状不同,工匠在砌墙的时候每排墙石的缝隙都是错开的,上下左右墙缝中填充片石、泥沙,以增强建筑的韧性和减震能力。但是这样做有一个问题:长期经受风吹雨淋的墙体由于片石的脱落容易,影响到墙体的稳固,进而危及建筑的安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黏性很大的白土粉和红土粉刷墙,起到保护墙体的作用,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建筑“美容”方式,还能迎合宗教信仰和民俗心理的需要。
其他文献
“红山耸立,碧水中流”,这是田汉先生在话剧《文成公主》中形容拉萨风光景致的一句贴切描述。在拉萨,有三座山崖,偏东的是颜色暗红的玛波日红山;靠南临近拉萨河的是颜色黝黑的加波日铁山,稍西的是形如磨盘的巴玛日磨盘山。藏传佛教的信徒们认为,这三座山分别是观音、金刚手、文殊三位“雪域怙主”的道场和依附之地。松赞干布来到“吉雪卧塘”之后,看中了这处宽阔平坦,土地丰饶的坝子,率领臣民们在红山建造了一座坚固的宫堡
推荐:万玛才旦导演的第五部藏语电影。由诗人、作家于一身的喜剧演员西德尼玛,藏族新生代女歌手杨秀措领衔主演,2016年12月9日以来,在上海、杭州、武汉、昆明等地全国限量公映。这是藏语电影第一次院线上映,也是第一部藏语黑白电影。  推荐:《塔洛》剧照。剧中塔洛的咳嗽和酗酒真的让人深思,藏人身处高海拔高寒地区,在身体和精神上遭受着各种考验和诱惑,与来自内心的信仰形成抵触,真实表达了一个孤独的中年牧民在
察瓦龙乡位于察隅县东南部海拔6740米的梅里雪山脚下,  河谷地带海拔只有1700米左右,村庄聚居地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  东南部与云南省德钦县、贡山县相邻,北及东北部与昌都地区左贡县相连,  西部与察隅县竹瓦根镇、古拉乡相连。察瓦龙辖28个行政村,  所属的阿丙、格日、龙普、格布等村庄,就处在梅里雪山的外转经路线上。  那里的居民除藏族外,还有独龙、怒、傈僳、纳西等其他民族。  他们在经济、
70多年前,他毫不含糊地指出,旧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不合时宜:“现在的西藏,我们已把佛法和智慧结合在一起。问题就出在这里,如果我们把糖和盐混在一起,那怎么吃呢?”60多年前,这个叫根敦群培的安多人,在大昭寺南面的噶如夏楼上悄然去世。如今,在他圆寂的原址上,建起一座根敦群培纪念馆。  从家乡到拉萨  1899年,根敦群培的父亲携妻子和女儿前往西藏,据说根敦群培的母亲正是在拉萨期间有孕在身,多吉扎寺僧众
天刚蒙蒙亮,他们冒着细雨就出发了。白茫茫的浓雾从头顶压下来,能见度不足5米,雾水打在脸上,针扎似的疼痛,眉毛、胡须变成了白色。林中小道杂草超出一人高,每人身背重负还要修路,汗水湿透了毛巾,身上则冻得瑟瑟发抖。走完这道山,突然出现一个大塌方,几十米的倾斜石壁是整块的,没有缝隙,根本过不去。惊险大塌方  1955年4月,我们从珞巴朱村沿江向西,路越走越险,越难,好似一个鬼门关,生死天天在考验我们。昨晚
进入于小冬在天津的画室,很显眼的是一幅他临摹的委拉斯凯兹,黑灰色为主的画面在阳光下给人稳定恰当之感。他是委拉斯凯兹的忠实崇拜者。谈话中给我留下印象的一件事情,是他提到2007年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从提香到戈雅:普拉多博物馆藏艺术珍品展》——其中有数幅委拉斯凯兹原作,他从天津赶往,希望馆方能准许他在现场临摹。交涉未成,他只好在附近找了个旅馆,每天去观看委拉斯凯兹,然后凭着记忆回到住处动手临摹。他先是
近日,西藏自治区吴英杰书记和齐扎拉主席在拉萨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进行授旗。这是我国时隔40多年后,由中科院牵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大规模综合性科考。据悉,此次科考将持续5到10年。前不久,西藏世界第三极国家公园(色林错片区)有关项目工作专题会议在拉萨召开,就完善《西藏世界第三极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提出意见。此次科考将色林错江湖源作为首个考察区域,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江湖源生物与生态变化考察队将
聂赤赞普作为藏族历史的开端,他是传说中吐蕃历史上的第一位赞普,  也就是藏地第一位“王”,留下有确切记载、完整的王统世系,  传到松赞干布时已是第33代。藏地文明的许多“第一”,  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源头。他修建了藏地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  几乎在所有藏地史书中都会被提到。在藏地人心中,那就是藏族文明的起源。  波密县地处藏东南,宋史记作博窝、波窝,西藏地方政府的文书中,多称其为“波窝龙巴”, 
《卓瓦桑姆》是传统的八大藏戏剧目,据传是根据民间故事《俩姐弟》改编而成的,过程悲情但结局圆满。4月6日,民间藏戏《卓娃桑姆》在西藏自治区藏剧团隆重开演,约八百人的演出厅座无虚席。  国王格勒旺布巧遇仙女卓娃桑姆,并爱上她将她娶回王宫,生下一儿一女,结果幸福生活被王后哈江堆姆的仆人斯莫朗果发现,王后非常嫉恨,于是设计迫害逼走卓娃桑姆,毒疯国王,并且意欲害死卓娃桑姆的一双儿女。受到王后的迫害,姐弟俩遭
严酷的环境,生命的乐园  当我们说起藏北,有人知道那里有一条贯穿东西的大北线,是很多户外爱好者的向往之地。当我们说起藏羚羊,很多人自然会想到可可西里,为索南达杰的故事所感动。大北线以北是什么?藏羚羊只在可可西里吗?羌塘又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是一片空白。那么,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除了沙漠,还会有一片土地还未曾有人定居吗?现在看大型野生动物只能去动物园或者博物馆吗?还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