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生态课堂是返璞归真、简约大气的课堂。它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深刻体验、感悟,这需要教师对知识寻根溯源,在教学内容上 “瘦身”, 力求凸现教学内容的本质;对引导精心把握,力求让每一次对话都成为个人见解、集体智慧的展示、师生内心情感的交融;对学生深入了解,充分信任,使课堂充满着生命的灵动,让师生个性的魅力得到整体提升,从而实现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 数学体验 简约
跟随著名特级教师詹明道研究数学生态课堂已有时日,在詹老师的引导下,我对生态有了一定的感悟,生态不是形式上的原生态,也不是教学模式,它是一种教学理念、强调以人为本、还学于生,彰显个性、激发潜能,追求整体提升、和谐发展。为了追求本真自然、生命灵动、整体提升的数学生态课堂,我从解读入手、以体验为核心,以简约为手段,践行着自己数学课堂教学。
一,立足解读 夯实基石
解读是一个对数学知识再学习、了解学生和弄清教材设计意图,以及相互揉合的过程。《逍遥游》有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一)对数学知识再学习和弄清教材设计意图是回归本真的基石。对数学知识的再学习主要是通过书籍、网络、与同仁的探讨对数学知识本质、内涵进行分析,对知识携带的数学方法、思想进行挖掘,对知识携带的文化、信息进行拓展。在教学《圆的认识》之前,为了真正理解圆,我对詀步辛嗽傺埃⑾衷驳亩ㄒ宥家远ǖ恪⒍ǔの诵模渲屑负嗡担ㄆ矫嫔系蕉ǖ愕木嗬氲扔诙ǔさ乃械阕槌傻耐夹谓凶鲈病#┖图纤担ㄆ矫嫔系蕉ǖ愕木嗬氲扔诙ǔさ牡愕募辖凶鲈病#┐印暗恪比胧郑晕尴尬侄谓卸ㄒ澹苯由缸旁灿形奘醢刖兜慕馐汀9旒K?平面上一动点以一定点为中心,一定长为距离运动一周的轨迹称为圆周,简称圆。)从“点”入手,以运动为手段,直接说出圆是“圆周”的简称,明确了圆和圆面的区别。
《圆的认识》以教学圆的概念、特征为载体,传递着极限思想、集合思想,并且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展现发现、猜想、验证的科学探索过程。
(二)对学生的分析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灵动的基石。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扉页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生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说出了了解、信任学生的是生态课堂的关键。对学生的分析是指对学生知识能力、非智力因素的调查分析、以及对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预测。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学前调查、导学案(引导学生自学的纸质方案)来分析,但更多的是依赖教师的观察、经验。
二,立足体验 撑起支柱
哲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都有其体验范畴,从教育活动的综合性来看,体验是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它是一种活动,更是一个过程,是生理和心理、感性和理性、情感和思想、社会和历史等方面的复合交织的整体矛盾运动。
(一)夯实活动 丰富经验。体验是以经验为基础,对经验的一种升华和超越。可见,为了夯实学生的体验,必须通过各种活动的过程使学生积累起丰富的经验。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通过以下3个层次的活动来帮组学生的积累丰富经验:通过创设了秋游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通过看分食品的活动认识了平均分的内涵是每份分得一样多;再通过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找到1/2,初步知道1/2的含义;最后,通过先同桌看一看、说一说,再通过全班的展示,比较认识了1/2的含义。这样,学生对1/2有了丰富的经验。
(二)观察反思 净化经验。学生初得的经验虽然是丰富的,但并非都是数学经验,为了能让学生的数学体验深刻起来,我们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反思,净化自己的经验,让数学经验从中凸显出来。所以,在学生经历用折、涂的方法表示1/2后,为了让学生的数学经验凸显,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反思:在学生展示了一张纸的1/2后,我提出了:“大家的涂的部分不一样,为什么却都可以用1/2来表示涂色部分?”这样,学生就会对自己脑海中的经验进行分离,对与此有关的经验进一部加强。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涂上颜色就从所有经验中浮现出来。其它经验会进一步淡化,这样学生对分数核心的内容产生了初步体验。
(三)比较抽象 升华经验。数学体验不是数学经验,他是在数学经验的基础是通过抽象、概括,揉入自己的理解、情感,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经验、体会。所以,在学生学会1/2后,让学生进一步学会用折、涂的方法表示其它分数,并学会用分数表示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有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分数表示,有些却不可以,并更近一步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用哪个分数来表示?这样的交流使学生的数学经验通过比较、抽象,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数学知识,学生对分数有了自己的体验。
(四)行动应用 揉合情感。应用是体验的重要环节,学生经过历应用后,易将知识内化成自身的一部分。同时,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是经常揉入、引发自身的情感,产生高峰、高原体验。这也是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对数学的热爱,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三,立足简约,提供保障
简约不是简单,它彰显着智慧、深刻、大气。我个人认为,数学生态课堂是一个思维、惊奇、享受的生命历程。
思维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目标,而惊奇是思维的赞叹,享受是欣赏思维的美感。可见,思考是数学课堂的终极目标,而学生的真正思考是需要相对充裕的时间。
(一)对数学内容“瘦身”。现在有些数学课为了体现效率,其容量大得惊人,师生一片“繁忙”,课堂没有了静静的阅读、思考、体验,更谈不上自探、自悟、自得,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收获什么呢?对教学内容“瘦身”不是简单的压缩教学内容,而是一个深入浅出、去芜存菁的过程,洗去一些边缘内容,让核心内容凸显,便于学生去体验;同时,也给学生的体验、感悟留下了较为充足的时间,使学生有可能对核心内容深刻体验,方法上有所感悟、智慧上有所发展。
(二)对情景创设进行“瘦身”。数学课不排斥情景创设,好的情景创设可以引发有效学习,但现在有很多老师(特别是公开课时),把情景创设变味成自己能力和课件技术展示的场所,课件精美绝伦,图象动静有致,文字出现翻飞转动,叫人眼花缭乱;教师更是激情洋溢、声情并茂……短短的40分钟,情景创设有时近10分钟。郑毓信教授在解释数学、语文教学的区别时曾说过,数学教学是以智怡情。数学课堂应还学于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去感受、体验数学知识的理性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
(三)对教师的引导问题进行“瘦身”。教师的引导技巧是教师智慧的重要体现,是“惑、感、思、悟”过程的催化剂和纽带。教师要在引导上精心把握,催生学生的自探、自省、自悟,引发师生的心灵交流与思维撞击。但引导要注意度的把握,每个问题从提出到接收需要约30秒的时间,过多的引导问题不仅隐性的代替了学生思维,还占据了大量课堂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充分预测课堂可能发生的情况下,减少自己的问题,对引导问题进行“瘦身”。
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我将探索核心内容的引导浓缩在2个问题中,1,这3种画圆的方法(用图钉、绳子、铅笔画圆;用图钉、尺子、铅笔画圆;用圆规画圆。)在画圆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估计到学生难以找到笔尖离中心的距离不变,我预设了“这3种画法中,每种画法都有根绳子,你能找到吗?它有什么用呢?”的引导问题。 2,对于例3的4个问题,你心中有答案吗?你可以怎样验证自己心中的想法呢?这样,学生就有较充裕的时间去探索、思考、交流。不过,教师要防止矫枉过正,对引导问题进行“瘦身”是指删去多余的,重复的引导问题,将小问题揉合成有较大思维空间的问题,不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 追求简约是为了智慧课堂和生命课堂有机统一,让学生在以智生情,以情促智,情智共生的过程中,智慧的火花不断被点燃,从而真正实现生态、和谐。
参考文献
① 沈建《体验性:学生主体参与的一个重要维度》
② (英)柯林·比尔德、约翰·威尔逊著《体验式学习的力量》
③ 杨四耕《体验教学》
【关键词】生态 数学体验 简约
跟随著名特级教师詹明道研究数学生态课堂已有时日,在詹老师的引导下,我对生态有了一定的感悟,生态不是形式上的原生态,也不是教学模式,它是一种教学理念、强调以人为本、还学于生,彰显个性、激发潜能,追求整体提升、和谐发展。为了追求本真自然、生命灵动、整体提升的数学生态课堂,我从解读入手、以体验为核心,以简约为手段,践行着自己数学课堂教学。
一,立足解读 夯实基石
解读是一个对数学知识再学习、了解学生和弄清教材设计意图,以及相互揉合的过程。《逍遥游》有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一)对数学知识再学习和弄清教材设计意图是回归本真的基石。对数学知识的再学习主要是通过书籍、网络、与同仁的探讨对数学知识本质、内涵进行分析,对知识携带的数学方法、思想进行挖掘,对知识携带的文化、信息进行拓展。在教学《圆的认识》之前,为了真正理解圆,我对詀步辛嗽傺埃⑾衷驳亩ㄒ宥家远ǖ恪⒍ǔの诵模渲屑负嗡担ㄆ矫嫔系蕉ǖ愕木嗬氲扔诙ǔさ乃械阕槌傻耐夹谓凶鲈病#┖图纤担ㄆ矫嫔系蕉ǖ愕木嗬氲扔诙ǔさ牡愕募辖凶鲈病#┐印暗恪比胧郑晕尴尬侄谓卸ㄒ澹苯由缸旁灿形奘醢刖兜慕馐汀9旒K?平面上一动点以一定点为中心,一定长为距离运动一周的轨迹称为圆周,简称圆。)从“点”入手,以运动为手段,直接说出圆是“圆周”的简称,明确了圆和圆面的区别。
《圆的认识》以教学圆的概念、特征为载体,传递着极限思想、集合思想,并且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展现发现、猜想、验证的科学探索过程。
(二)对学生的分析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灵动的基石。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扉页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生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说出了了解、信任学生的是生态课堂的关键。对学生的分析是指对学生知识能力、非智力因素的调查分析、以及对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预测。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学前调查、导学案(引导学生自学的纸质方案)来分析,但更多的是依赖教师的观察、经验。
二,立足体验 撑起支柱
哲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都有其体验范畴,从教育活动的综合性来看,体验是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它是一种活动,更是一个过程,是生理和心理、感性和理性、情感和思想、社会和历史等方面的复合交织的整体矛盾运动。
(一)夯实活动 丰富经验。体验是以经验为基础,对经验的一种升华和超越。可见,为了夯实学生的体验,必须通过各种活动的过程使学生积累起丰富的经验。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通过以下3个层次的活动来帮组学生的积累丰富经验:通过创设了秋游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通过看分食品的活动认识了平均分的内涵是每份分得一样多;再通过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找到1/2,初步知道1/2的含义;最后,通过先同桌看一看、说一说,再通过全班的展示,比较认识了1/2的含义。这样,学生对1/2有了丰富的经验。
(二)观察反思 净化经验。学生初得的经验虽然是丰富的,但并非都是数学经验,为了能让学生的数学体验深刻起来,我们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反思,净化自己的经验,让数学经验从中凸显出来。所以,在学生经历用折、涂的方法表示1/2后,为了让学生的数学经验凸显,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反思:在学生展示了一张纸的1/2后,我提出了:“大家的涂的部分不一样,为什么却都可以用1/2来表示涂色部分?”这样,学生就会对自己脑海中的经验进行分离,对与此有关的经验进一部加强。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涂上颜色就从所有经验中浮现出来。其它经验会进一步淡化,这样学生对分数核心的内容产生了初步体验。
(三)比较抽象 升华经验。数学体验不是数学经验,他是在数学经验的基础是通过抽象、概括,揉入自己的理解、情感,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经验、体会。所以,在学生学会1/2后,让学生进一步学会用折、涂的方法表示其它分数,并学会用分数表示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有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分数表示,有些却不可以,并更近一步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用哪个分数来表示?这样的交流使学生的数学经验通过比较、抽象,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数学知识,学生对分数有了自己的体验。
(四)行动应用 揉合情感。应用是体验的重要环节,学生经过历应用后,易将知识内化成自身的一部分。同时,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是经常揉入、引发自身的情感,产生高峰、高原体验。这也是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对数学的热爱,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三,立足简约,提供保障
简约不是简单,它彰显着智慧、深刻、大气。我个人认为,数学生态课堂是一个思维、惊奇、享受的生命历程。
思维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目标,而惊奇是思维的赞叹,享受是欣赏思维的美感。可见,思考是数学课堂的终极目标,而学生的真正思考是需要相对充裕的时间。
(一)对数学内容“瘦身”。现在有些数学课为了体现效率,其容量大得惊人,师生一片“繁忙”,课堂没有了静静的阅读、思考、体验,更谈不上自探、自悟、自得,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收获什么呢?对教学内容“瘦身”不是简单的压缩教学内容,而是一个深入浅出、去芜存菁的过程,洗去一些边缘内容,让核心内容凸显,便于学生去体验;同时,也给学生的体验、感悟留下了较为充足的时间,使学生有可能对核心内容深刻体验,方法上有所感悟、智慧上有所发展。
(二)对情景创设进行“瘦身”。数学课不排斥情景创设,好的情景创设可以引发有效学习,但现在有很多老师(特别是公开课时),把情景创设变味成自己能力和课件技术展示的场所,课件精美绝伦,图象动静有致,文字出现翻飞转动,叫人眼花缭乱;教师更是激情洋溢、声情并茂……短短的40分钟,情景创设有时近10分钟。郑毓信教授在解释数学、语文教学的区别时曾说过,数学教学是以智怡情。数学课堂应还学于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去感受、体验数学知识的理性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
(三)对教师的引导问题进行“瘦身”。教师的引导技巧是教师智慧的重要体现,是“惑、感、思、悟”过程的催化剂和纽带。教师要在引导上精心把握,催生学生的自探、自省、自悟,引发师生的心灵交流与思维撞击。但引导要注意度的把握,每个问题从提出到接收需要约30秒的时间,过多的引导问题不仅隐性的代替了学生思维,还占据了大量课堂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充分预测课堂可能发生的情况下,减少自己的问题,对引导问题进行“瘦身”。
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我将探索核心内容的引导浓缩在2个问题中,1,这3种画圆的方法(用图钉、绳子、铅笔画圆;用图钉、尺子、铅笔画圆;用圆规画圆。)在画圆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估计到学生难以找到笔尖离中心的距离不变,我预设了“这3种画法中,每种画法都有根绳子,你能找到吗?它有什么用呢?”的引导问题。 2,对于例3的4个问题,你心中有答案吗?你可以怎样验证自己心中的想法呢?这样,学生就有较充裕的时间去探索、思考、交流。不过,教师要防止矫枉过正,对引导问题进行“瘦身”是指删去多余的,重复的引导问题,将小问题揉合成有较大思维空间的问题,不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 追求简约是为了智慧课堂和生命课堂有机统一,让学生在以智生情,以情促智,情智共生的过程中,智慧的火花不断被点燃,从而真正实现生态、和谐。
参考文献
① 沈建《体验性:学生主体参与的一个重要维度》
② (英)柯林·比尔德、约翰·威尔逊著《体验式学习的力量》
③ 杨四耕《体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