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霸工科男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ai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尝试进入这个作家笔下的世界。关于情爱,关于那些细腻、百转千折的心情。选择哪个作家,要看自己当时当地的心境。大一时,胡松华就接触过渡边淳一的书,但是不感兴趣;现在谈了恋爱,还被女朋友说是“木头”,他再接触渡边淳一的文字,就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交通工程2012级的胡松华,是典型的“学霸”,专业排名第一,“国家奖学金”“校三好学生”等奖励拿到手软;大二起创业,组建的华科户外团队风声水起。但这枚工科男坚称自己并不只专注于专业知识,他更爱读书,读书能让他静下来。书是藩篱,隔绝出一个世界;文字算是出口,放出藏在他这个工科男心底的细腻心情。在一篇博客里他写道:“外界的静尚不易得,心里的静就更难了。心静,是心无旁骛,是心若止水,是天人合一,是一种美妙、可遇而不可求的感受。人若不脱出尘世,委身于庞大的数据与人脉里,便难求一静了。”
  逼出来的读书爱好
  “当时,如果有一款游戏和一本书摆在我面前,我一定选游戏。”被周围同学用嗜书如命来形容的胡松华,并非从小就是一枚书霸。看到别人玩游戏,他也想玩。但是没办法,父母严格限制,胡松华合法的娱乐活动几乎只剩下看书。
  按照父母的意思,得看名著。虽然不理解,还是要看下去。胡松华记得那个时候自己爱看《西游记》,或者小人书连环画。爱读书,某种程度上是逼出来的爱好。高中后,胡松华才慢慢体会到读书的好处。比如,他写的议论文和散文被老师评价“很有水平”,作为范文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因为初中喜欢读明清自传小说,在半白话文中熏陶了许久,高中时写起文章,文风就比较严谨简练;偶尔还能玩点花样,模仿不同的风格尝试写作。
  到高三,读书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放松了。因为高考的压力,胡松华倒也不是漫无目的地看书,捧来几本《中学生必读书目》之类的,虽然目的不算那么纯粹,也仿佛能从紧张备考的节奏中暂时逃离。那时,桌面上放着似乎永远做不完的《五年高考 三年模拟》,下面压着胡松华的闲书。作业做烦了,他就偷偷拿出来看几眼。不过,也不能看太久。“看久了心痛。”胡松华解释说,“其他同学都在学习,看多了愧疚啊。”
  直到高考后,胡松华终于能尽情过书瘾。高三暑假属于心情压抑期,等成绩等得比较纠结,纠结了就要多读书。胡松华从家里翻了不少书,这一点从他高考后的博客里也能寻找些线索。
  “读冰心译的《吉檀伽利》,觉得是在跟一种无比单纯的物质对话,这种物质在外界中从未感知过,它只是像一些美化的回忆,渐渐清晰起来后,给我返朴归真的畅快。”
  “读完笛安的《西决》和《东霓》后,一脸茫然的静坐,分明记得那是一个灯光静白的夏夜,没有一丝风掠过这尘满的案几。我的心就在这时开始无目的地旅行,流浪在一个人的国度里,仿佛东风吹亮的千盏路灯,仅为我一人独放。”
  ……
  书本搭出另一个文学世界
  到了大学,胡松华开始对作家们进行“扫荡”。发现哪个作家对他的胃口,就一次性读完他所有的经典作品,他还会研究这位作家的写作风格,并尝试着进行模仿。
  胡松华一度喜欢村上春树,刚入大学那段时间是疯狂地爱上他的文字。“(他的文字)安静得慵懒,叙述得不起一丝波澜,但每每读完,心里却常带着挥不去的灰色压抑,有时甚至几天都懒得和人说话,就像灵魂深处的一些东西被激起了共鸣,忘了真实世界存在的意义……”胡松华的博客日志分类里,还专门有一个标签,叫作“村上风”,标签下,是胡松华自己创作的短篇小说,还真有点村上春树的调调。
  不过,胡松华并不闲。课业和社团活动,已经让他的时间捉襟见肘。可是书还是要看的,怎么办?别人都是拿碎片时间刷微博和微信朋友圈,胡松华则是拿碎片时间看书——课间休息,摸出一本书翻一翻;睡觉之前,捧上一本书读一读。到现在,胡松华还维持着一周干掉一本书的速度。他看的书与专业无关,只和兴趣挂钩,书本给他的,就是个纯粹的文学世界,在那里各种论文、竞赛和实验,都可以退居次席。
  不过,在胡松华曾经满是少年心事的文学博客里,也开始出现论文,比如《大雾天气高速公路最佳形式速度建模分析及仿真模拟》;开始出现实习心得,比如《工程测量实习第一小组个人心得体会》……但和从前一样,他的博客依然勤勤恳恳地记录着他的生活状态。
  “华科是个理工学校,科研氛围特别浓。我也被周围环境所影响,变得越来越像个搞科研的。”说起自己变得像个搞科研的,胡松华语气里还带着那么点别扭。不过他也知道,一名土木工程专业的好学生,应该是他这种生活状态:写论文,做项目,搞竞赛。但胡松华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有什么东西被强制地改变了。
  采访中的胡松华并不滔滔不绝,每个问题都回答得很朴实。不过,博客里的他有另外一副样子,对他那种略带无可奈何的微妙心情有过详细描写——
  “鉴于在校期间读书的数目急剧减少,趁着寒假补补阅读量自是成了当务之急。可惜寒假太短,还逢着一堆竞赛和考试,时间便捉襟见肘了。常常是每天中午喝完些小酒,一个人躺在床上,捻着一本便开读,读至困时,再以书覆额昏昏睡去,竟也很有太白酒后作诗,完罢醉卧青石板的滋味。不过这滋味,在学校是难得享用的,毕竟喝酒加看书加睡觉,倒腾至起床往往是下午四点,这换在学校,该又翘了多少课了。”
  书中没有黄金屋,但有宁静
  读书能有什么用处?
  不能帮助胡松华多发几篇论文,也不能让他在保研大战中多加几分。“读书对我的大学生活帮助比较大。”胡松华几乎没犹豫就说出这句话。但是聊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又说,“很多时候我不能感到读书有什么明显可见的帮助。”用胡松华的话说,他也挺纠结。他很笃定读书一定为他带来了什么,但一定要清晰地罗列出来,胡松华又不知该从何开始。
  胡松华仔细想了想,读文学书籍和他的主修专业确实距离遥远,不过却让他写起论文和总结报告更加得心应手;读书让他在校园媒体里站住了脚,成为稀有动物存在般的工科生;摄影、排版、宣传、文案……他掌握了周围同学几乎不大接触的技能。胡松华管这叫软实力。在申请学校三好学生标兵的个人陈述材料里,胡松华正儿八经写道:“到目前为止,我已经阅读了将近一百五十多本文学名著,并把阅读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习惯。我知道一个人内在修养的提升,与他的阅读量是分不开的,我希望能用更多的知识武装自己,做一个全面发展、文理兼修的新世纪人才。”
  不过更重要的,还是读书给他的感觉。
  “自己比较混乱、比较压抑的时候,读书有一种很好引流的作用。我已经养成习惯,心情不好的时候就靠看书来静一静,压抑的时候就想找一个地方干些自己想干的事情。” 他喜欢静静。放假回家后,他在博客里再次强调书带给他的静。
  “时隔四个月,重新回到这个屋子(家),看着墙上密密麻麻的计划表,看着桌子上换了一批又一批的厚厚的书,便觉得很心安,于是便觉得自己依稀有点懂了家的意义,且不谈感情这些人之常情的事情,家给我一个更大的诱惑,在于其给我的静的气氛。”
  书,是胡松华这枚工科男骨子里文艺范的栖息之地。“我们这类学校,本身就很缺人文氛围。大学生还是得想办法,走出宅的生活状态,走出线上世界。最好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
  胡松华找到的自己的世界,大概就是书本堆砌的了。
  责任编辑:尹颖尧
其他文献
“同学们,今天晚上七点在报告大厅有学院成立十周年大会,有市教育局领导、副校长、学院的正副院长参加,如没有特殊情况,必须来当观众!”数学课下课铃刚刚响起,辅导员疾步匆匆地赶到教室拿起数学老师的麦克说道。  “搞什么嘛!上周学院不是刚搞了个什么报告会,害得我公选课的考试都没去!”“就是就是,怎么天天开会啊,听了没啥用,还非要拉咱们去……”辅导员话茬刚落,教室内抱怨的声音此起彼伏地响起。  辅导员原本平
10月秋招,3月春招。秋招春招过后,剩下的就是没着(没落)。  这份纠结专属5月。专属毕业季一众男生女生,师哥师姐。  仿佛当年还刚进大一,凑热闹地参加各种学长经验交流会,  抬头仰望拿着各种offer还谦虚不已的学长们,  心里暗想:切,去外企月薪8000和去国企年入10万有差么?有什么好纠结的呀?  都考上国家公务员了,还出啥国呀!回来也不一定能考上公务员好伐啦?  未曾想,当年边羡慕嫉妒边觉
12岁女孩造出机器人画家  无人控制的“水彩机器人”!能用滑竿固定的画笔蘸取不同的颜料,还能对照电脑屏幕上的原画(雄狮)进行临摹!这“水彩机器人”有条不紊地先画狮头,后画狮身,最后再细致地点描雄狮的鬃毛。不到五分钟,一头气宇轩昂,悠然散步的雄狮便跃然纸上!  那是2013年11月,某次午饭后我在UCSD(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校园中散步,被计算机楼外的这款“水彩机器人”深深吸引。当时我粗略估计
UIC(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这个大学很特别。  2005年的夏季,在珠海凤凰山谷之中建立起一所崭新的学校,名为UIC。UIC是独立于北师大和浸大以外的一本中外合办高校,北师大是合作挂名院校,嫡系亲属是浸大,所以所有的制度及系统和浸大更为接近。不同于一般的内地大学,这里是全英文教学,具有完全国际化的严格的4分制GPA制度,78%的教授来自海外和港澳,在这里要做好如高三一样辛苦的
尽管会郁闷,会纠结,会难过,女生们还是选择了面对。“面试之后,觉得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严峻,之前可能没考虑过就业的问题,把就业想得太简单,把自己想得太优秀。其实自己真的不算什么,无论是学历、能力、经验,社会上比自己强的人很多。还是不应该怀着一颗幸运的心,想着幸运女神会眷顾自己,应当一步步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走。”  “你说财经类专业的好找工作不假,这几年我们同学还基本上都是能就业的,但是……”小周同学
这是一次非常独特的观展经验,3月26日到达清华美术学院展厅的时候,整个展厅很安静,来看展的人不多,对王学东这个名字更是陌生。然而当我安静地看完所有的画作之后,心就像一颗干枯的莲子被悄悄投入湖心,吸足了水与养分,那种获得力量的愉悦之情在春天轻轻摇曳。虽然相隔半个多世纪,艺术是可以穿越时空让人感知的魔法,从50年代浪漫多彩的捷克风光、布拉格街景到70年代北京西郊的丰收之景,从高温炉边的捷克玻璃工人到石
法国一所高校在中国建立了校区,每学期会有几百名法国学生来中国校区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交换。为了让他们更好地体验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每年会招募中国学生免费学习所有的课程。  我给法国学生上适应中国文化的课程,了解到项目和课程设置很有意思,便推荐了学生参加。有一天,我接到法方电话,说我推荐的中国学生Alice中途退出了项目,请我了解原因。  我非常惊讶。这个项目的筛选非常严格,要经过面试和选拔,大多数中
很多人读完整个大学都懒得去一次的地方,恐怕就是医务室了,一来害怕得了不好的病,二来害怕各式各样奇怪的医生们。    温柔医生    木头星 北京服装学院     平时得病,我是能忍则忍型。因为非常害怕交际,更害怕对话时看对方的眼睛。所以要我去医务室,不,决不可能! 但一个月前的身体不适,让我不得不屈服于内心的恐惧,于是我下了决心,叫上了同学陪我走去了医务室。虽然这次医务室之旅,至今仍让
第一次踏入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简称“马院”)所在的善斋,  我就恍惚间有踏入美术馆的感觉——大门两侧摆放着马克思和鲁迅的雕像,  楼梯口错落有致地垂下几盏清雅的手绘灯笼,走廊里陈列着绘画、陶瓷、剪纸、招贴等各种艺术作品,  它们以不同的形式描绘中国近现代风起云涌的历史、熠熠生辉的人物。  驻足其间,那些讲不完的故事、忘不掉的瞬间扑面而来……  很难想象这些是美术学院一年级学生的作品,更让人意想
一次体检引发的调查  两年前,郝洛西教授感到心脏不舒服,便来到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检查。在心内科接受检查时,郝教授发现天花板上的灯光让她不舒服:“虽然灯光没有影响到我的正常检查,但我觉得白色的灯光颜色太单调了,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作为同济大学建筑系研究照明设计的老师,职业的敏感让她开始关注起这个问题。住院的那几天,郝教授又发现,这个全国三甲医院里,无论是手术室、住院病房,还是医生办公室和护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