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ld2006_ld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以学生亲身参与为主要途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把生活问题化为学习的内容,使学习问题生活化,以幫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感悟人生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不脱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及学生解题能力、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分析能力提升的切实需要,重视对学生现实问题应对能力的培养,并注重方式、方法、教育过程的三效合一性。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我知我家》一课中,笔者把知识目标设计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家的含义,认识家庭的特点及家庭关系的确立,明白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是不可选择的;把能力目标设计为: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自己家庭的能力,培养学生感受有关发扬良好家风,学习并继承家人优秀品质的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计为: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引导学生继承家庭的良好传统,学习家人的优秀品质,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1. 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活化教材
  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写是立足于学生视角,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和认识能力基础上的。教材以生命、道德、法律、政策等作为内容。以此为标准,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的编写,不仅以知识信息的传递为基本内涵,还在课程内容中不断地融入日常生活和活动中所出现的各类行为范例和话题。在此种思维模式下新教材的编写相对于传统的教材更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在强化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性的同时,也给予教师更为广阔的创造平台和教学自由。
  2.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认知和生活经验角度入手,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与课堂学习所获得的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符合学生需要的生活实践性课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世界认知角度来看,学生的成长及生活经验的积累主要依靠其不断地从其所熟悉的生活世界中汲取养分来完成经验构建。因此我在备课时,考虑到现实生活对学生的态度、思维方式、行为等的深刻影响,并以其为思想品德课程教改的土壤,将学生的生活体悟和现有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对生活探究的兴趣、探索需要有效的融入生活化课堂设计中,由浅入深的帮助其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促进良好的品德的形成。
  三、教学方式生活化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在教学中体味到轻松愉快的基础。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程中,以活动课的方式,不断地引导学生逐步参与社会实践、体悟社会生活、融入社会生活,进而进行品德和思想的内化、升华。
  1. 营造语境生活化
  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友爱、平等的师生互动过程中,其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参与度、情绪等更容易受到感染。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索能力、灵感、联想均会被最大化激活,很容易跟随教师脚步发现并提出问题,在轻松、自由的环境里达成思维创造性拓展的目的。在课程设计之初,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营造可以直接进行心灵对话的生活化语境,归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展示自己的知识、情感、思想、精神面貌,并以此作为与学生进行心灵层面互动沟通的基础。
  2. 创设情境生活化
  根据教学内容、个体的差异化、学生心理特点的差异为依据而构建起来的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组织形式,将学生的思维放置在其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更为良好。因此,教师的职责即以某种教育目的为核心,精心创设生活化情景,引导学生自觉进入独特的体验式学习状态,在对真实场景的熟悉中自然实现自我感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进而将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转化为积极主动的自我心灵创设者。
  3. 实践活动生活化
  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地考虑到学生的实践需要,进而将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可以反复进行亲身体验的历程。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借助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参观访问等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撰写调查报告、论文等。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资料的收集和对实践的参与,可以完成思想品德教育从教室向社会转移的目的,以思想品德的生活化活动实践方式来不断地增强教学的可执行性和实效性,有效地促进理论联系实际。
  责任编辑黄日暖
  见习编辑黄博彦
其他文献
近年间,“志愿之城”“志愿服务”这些名词席卷了大江南北各个城市,各地相继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活动参与者涵盖了绝大部分的年龄层次。  少先队员是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参与实践”是《中国少先队队章》的明确目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也对全体少先队员寄语“从小做起,接受帮助”,使得志愿活动成为少先队员的成长过程中重要实践项目之一。  一、社区志愿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1. 过去,我付出、我享受  自1
在新一届理事会上,我被推举为第三届钛业分会会长,深感荣幸,这是大家对我更是对宝钛集团有限公司的信任和支持,在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学生处于青少年身心发育的黄金时期,正是人生发展中充满着朝气和活力的阶段。但据相关调查表明,由于社会环境、家庭情况和朋辈交友等因素影响,目前在校中学生中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性格孤僻、脾气浮躁、情感脆弱、依赖性强,甚至是偏执等。由此极容易因一些小事引发出偏激的行为,诸如离家出走、校园暴力、违法犯罪甚至轻生等。作为一线教师,每每看到此类新闻都会感到痛心疾首,我时常反思:美术既然能
传统文化构成了一个民族传承发展的文化脉络,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形成的文化根基所在,其对人们文化品格和气质的塑造有巨大的影响力。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不只是为了形式上的纪念与回望,更多的是对人们文化精神的慰藉和熏陶。  一、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尤其在儒家思想当中“以人为本”体现地更为淋漓尽致。孔子尊崇“仁学”,
打造学校特色言之重要,皆由“特色”的属性和办学的规律所决定的。学校特色最基本的属性就是独特性 ,学校特色的形成过程亦即创优的过程。  校长的特色办学思想可谓学校特色之魂。打造特色首先要解决学校特色的定位问题,即构建什么样的“特色”,其次要解决方法和策略问题,即怎样构建“特色”?  一、分析、借力学校的区域优势,确定学校的办学特色——有效教学(转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分析、研判学校所在的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学校的健康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校长、行政和教师,还必须依靠学生,乃至家长,必须凝聚全体师生的智慧,发挥全体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形成发展合力。  那么,怎样才能凝聚师生智慧,形成学校发展合力呢?  一、建立民主管理机制和岗位责任制,发挥好每一个教师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1. 建立民主管理的现代学校制度,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学校通过现代制度的建立,尤其是学校章程的建设,把校
野葛Puerarialobata(Willd.)Ohwi的根为常用中药葛根.葛根含有多种异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葛根素(puerarin)、大豆苷(daidzin)及大豆苷元(daidzein).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葛根总
“推理思想”是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归纳法是体现推理思想的方法之一。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材中,归纳推理思想的内容分布很广泛,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挖掘、分析,用实、用好归纳法开展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一、明析归纳法,掌舵教学方向  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两类。归纳法是指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即由某类事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