旴江医家陈自明痈疽证治经验简析

来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ijun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宋代旴江医家陈自明所著《外科精要》是较早以“外科”命名的痈疽专著,陈氏首创中医外科病因学系统理论,提出气郁为痈疽的主要病机;对于痈疽的辨证,重视整体与局部结合;在治疗上,主张从整体出发、内外合一的治则,善于顾护脾胃、重用各种灸法,同时强调痈疽的调护,具有鲜明的学术特点,为中医外科的发展与学科建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陈自明;旴江;痈疽;证治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9.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15-0114-03
  Abstract:The book “Essentials of surgery” written by Chen Ziming who is a physician in Song Dynasty is an earlier monograph named "surgery",he initiated the systematic theory of etiology in surge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uggested that qi depression is the main pathogenesis of carbuncle and gangrene;Dialectics of carbuncle and gangrene,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 whole and the part;In terms of treatment,he advocated to proceed from the whole、principle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tegration,good at preserving spleen and stomach、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use of various moxibustion therapy,at the same time, he emphasized the care of carbuncle and gangrene,it has distinct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and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TCM surgery.
  Keywords:Chen Ziming;XuJiang;Ulcer;Experience of Dialectics and Treatment
  陈自明(1190~1270年),字良甫(一作良父),南宋医家,江西抚州临川人,为旴江外科主要创始人之一。陈氏出身医学世家,善于将名家医论与祖传经验相结合,并在临床实践中加以应用。既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书院教授,又是一位游历甚广的临床大家。陈氏所著《外科精要》是较早以“外科”命名的痈疽专著,其从痈疽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療及预后,均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为外科的发展特别是痈疽的证治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将其相关诊疗经验简析如下。
  1 澄痈疽之本源
  对于痈疽的病因,陈氏在《外科精要》[卷上]即博采群言,如引华佗“夫痈疽疮肿之作,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也”。在此基础上,陈氏指出痈疽的发病不论寒热虚实,都是由于体内气郁所致,即阴滞于阳则发痈、阳滞于阴则发疽。同时,陈氏更深究痈疽发病的三因,指出喜怒忧思情志所郁为内因,炙煿酒面、温床厚被或精虚气节所郁为不内外因,寒热风湿所伤为外因。由此可见,陈氏较早的凝练出外科病因学系统理论,并强调痈疽应别其所因而施治。
  2 辨痈疽之阴阳
  陈自明对痈疽的辨证主要从辨阴阳、表里、浅深、缓急入手,善于预测其善恶顺逆。对于痈疽之辨证,陈氏强调首先要辨清阴阳,并结合患者的脉象和外证而施治才可获得较好的疗效[1]。并且,陈氏还总结出:痈属腑、属阳,发病部位多浮浅,病势虽急骤却较轻微;疽属脏、属阴,发病部位多深沉,病势虽缓慢却较严重。因此,痈易识、易愈,疽难辨、难疗。同时,陈氏十分提倡对局部症状的辨识,尤其强调触诊为判断成脓与否的关键。如[卷中]所述“疮肿赤色,按之色不变者,此脓已成矣……又按肿上,不热者为无脓,热甚者为有脓”。由上可见,陈氏对痈疽的辨证重视整体与局部结合,其对痈疽的辨证思想也广泛运用于现今中医外科临床。
  3 注重痈疽之内治
  3.1 重视顾护脾胃 陈氏指出大凡疮疡之作,由胃气不从,疮疡之溃,由胃气腐化,疮疡之敛,由胃气营养,故提倡“调节饮食当平胃气论”。在《外科精要》[卷下]有载一位患者身患疽疾多年,因医生用药不当,导致久未痊愈且身体更加虚弱,其饮食也近乎全无,对此陈氏予以健脾平胃之嘉禾散(源自《和剂局方》)后再嘱其服用其他方药,此后病人才恢复正常饮食,疽疾也随着脾胃之气的不断充盛而逐渐痊愈。此外,陈氏亦善于运用香药,如木香、丁香、麝香以增强患者食欲、醒脾悦脾、调启胃口,他指出“大抵疮多因荣气不从,逆于肉理,郁聚为脓,稍得香味,血行气通,必无凝滞”。因此,疽因积毒在脏腑,当先助胃壮气,使根本坚固,其次才可以行经活血药作为辅助,从而使毒邪外泄。陈氏重视调理脾胃,不仅在痈疽后期,且贯穿于痈疽治疗的全过程。
  3.2 善治痈疽呕逆 陈氏指出痈疽呕逆有两种不同的病因病机,应仔细审察辨证并酌情用药。一种出现在痈疽发病初期,因伏热在心或毒气冲心而呕,患者多表现为心烦身热、痈作痛,宜用内托散托毒外出,并强调服三两剂即止,不可多服;一种为气虚、脾气不正而呕,患者多表现为心不烦热,早起时作呕或闻秽气作呕,宜早上服用嘉禾散,如有寒药伤胃者,则用托里健中汤。对于痈疽呕逆,陈氏强调应尽早治疗,否则易致饮食不时、吐逆无度,最终疾病迁延不愈,甚至出现危急证候。如[卷上]所说:“服之稍迟,毒气攻冲脏腑,渐作呕吐,后来多致咽喉口舌生疮,黑烂生菌,名曰心气绝,饮食药饵无由而进,证亦危矣。”   4 弘扬痈疽之外治
  4.1 重用各种灸法 对于痈疽使用灸法治疗,历来医家众说纷纭。陈自明在《外科精要》卷上即用大量篇幅详述了他如何用隔蒜灸、骑竹马灸等方法治疗痈疽。更将痈疽形象地比作强盗入室,若此时堵住其出路,则必将会伤害主人,不如顺势开门放其离去。所以,用艾灸之力打开患者肌肤腠理,使毒邪无藏身之地而去,从而不耗伤正气,疾病得以痊愈。这一比喻生动地描述了“使邪有出路”的治疗思想。同时,他指出用灸法可疏通诸阳热气,驱邪而不损正气,尤其对于痈疽初期,当重要灸法。在使用艾灸治疗时,陈氏强调需注意患者所感受到的痛痒变化,并且应使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或者痛处,灸至痒为度,痒处、灸至痛为度,则其毒邪才可随火而散。陈氏还提出可根据艾灸时患者的痛痒感受,判断毒邪的深浅,甚至疾病的预后。如“初灸即痛,毒气方聚……初灸而不痛,毒气内陷……闷乱不知痛者,为难治”。对于脑疽或颈项有疽者,则指出不可用隔蒜灸,避免引毒上攻,而宜灸足三里等下肢穴位,较早的提出了上病下灸的治疗原则。由此可以看出,陈氏用灸,不泥古法,取穴独特,灸法颇多,且可判断预后。
  4.2 善用敷贴刀烙 《外科精要》[卷下]记载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痈疽外治法,其中详述了许多膏药和散剂的药物组成、制备工艺、使用方法、适宜证型等,如转毒散、犀角散、麦饭石膏、牡蛎地黄膏、乌金膏等。陈氏指出若痈疽久不愈合,疮口冷澀,其肉白而脓少者,属气血俱虚,可用艾叶一把煎汤热洗,及烧松香烟熏之,更用神异膏(蜂房、玄参、蛇蜕、黄丹、麻油、杏仁、乱发)贴之,以扶正排脓。陈氏认为如果疮口没有迅速收口,可每天用猪蹄汤洗去恶浊,然后外敷生肌膏,使毒脓彻底排出,最后用圣效散促其聚合收口。此外,在痈疽脓已熟未溃之时,陈氏善于运用针灸烙法以使脓水排出,并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强调烙法须注意“宜浅不宜深、宜横入不宜直入、宜下不宜上”,这些火针烙法的治疗理念,沿用至今。陈氏还论述了针刀排脓法的注意事项,如“若脓未流利,宜用针于纹中引之。若脓水已出,肿痛仍作,乃内筋脉间隔,亦用针引之”。陈氏运用敷贴刀烙治疗痈疽时依然强调审其经络标本虚实的重要性,其中部分外治法对于现今临床治疗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5 强调痈疽之调护
  陈氏指出,医生与痈疽患者需要通力配合调护此病,切忌不可因为有对证之药,而在生活中擅自妄为,无所戒忌,则疾病难以痊愈。对此,陈自明总结了以下注意事项:1.不可食羊肉、鸡肉、牛肉、鹅肉、鱼面、煎炒炙爆及法酒等辛辣发物,因此类食物常好动四体,导致患者火热之气更盛而胃气更虚,故应戒之;2.病房内应保持洁净馨香、安静舒适的环境,使患者心情愉悦、平和、舒畅,易使气血流通,疾病容易痊愈;3.医生需时常体察病人并勤心爱护,对于痈疽患者的成脓及溃后阶段,应根据脓液排出量和新生肉芽的生长情况调整治疗方法,并需注意局部疮口的保护,防止其无故开裂,同时依据患者的食欲、大小便、精神情况进行针对性调护[2]。总之,陈氏较早的论述了痈疽的调治、护理注意事项,对于现今中医外科疾病的调护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6 小结
  综上所述,陈自明在《外科精要》中广引前贤医书,评有定见,他深求遍览、尽索群方的治学精神流传至今。同时,对于医学界的流风时弊常严词批判或大声疾呼,不仅医术精妙,且医德高尚,是一位值得引为楷模的大医家。他提倡遵循“药不惟贵贱,惟其效”的行医准则,开创外科病“内外合一”和使“邪有出路”的治则,具有鲜明的学术特点,为中医外科的学科建制奠定了基础。《外科精要》论述广、医理深,渊源有自、宗主有专,不但有明确的诊疗思想且有详尽的治法和医案,对于痈疽的辨证论治,值得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自明.外科精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3-58.
  [2]盛维忠,顾漫.陈自明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349-365.
  (收稿日期:2020-12-25 编辑:徐 雯)
其他文献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影响下,迫使美国的大量面对面线下教学转向远程线上教学,信息化教学成为美国物理治疗专业教育的新常态[1]。北美(主要指美国、加拿大)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PT)专业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比较接近,是世界上PT专业教育的重要代表。美国的PT专业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形成了严谨规范的教育培养体系[2]。
【摘 要】 現代医学治疗能够有效抑制HIV复制,降低HIV/AIDS患者病死率,同时中医药在改善HIV/AIDS患者的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疗效明显。维吾尔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自身特色,从体液学说、疾病学说等特色医药理论体系出发,积极探索HIV/AIDS的干预及治疗方法,从而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维吾尔医学;艾滋病;传统医学;治法方药  【中图分类号】R29 【文
【摘 要】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以腰部疼痛(或波及下肢)为主要特点的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属中医“痹证”“腰腿痛”等范畴,且目前国内外仍无特效治疗方法。中医临床多采用口服中药与针灸、推拿等外治法相结合,大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搜集近年五年文献,对中医内外合治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综述,以期中医内外合治在临床发挥更大的效益。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论治;中医;内外合治;进展  【中图分类号
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致死因素[1]。脑卒中幸存者多伴随着不同类型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存质量,其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约80%的患者残留不同程度的上肢功能障碍[2]。随着康复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脑卒中的死亡率得到了降低,然而仍缺乏先进有效的方法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摘 要】 目的:系统评价甘草泻心汤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CNKI、万方、VIP、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集从建库开始至2020年9月30日数据库中收录的使用甘草泻心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按照标准对纳入的文献进行严格筛选、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分析后,运用
脑卒中是一组以脑组织缺血及出血性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血管病,2016年脑卒中的全球患病人数为6760万[1],在我国,年龄≥40岁居民卒中现患人数1318万,每年190余万人因卒中死亡[2]。多达85%的脑卒中幸存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最常见为运动系统功能障碍,常影响一侧的肢体[3]。
【摘 要】 目的:建立参莲颗粒中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Agilent S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3%冰醋酸(35∶65,v/v);流速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418 nm,进样量:10 μL。结果:参莲颗粒中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的进样质量分别在39.17 ~153
【摘 要】 中医学“大气”之概念最早出自于《内经》,自其被提出后便争议不断,历代医家对此亦多有阐述,但其发展的脉络主线却较为清晰,理论体系的形成集中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宋元明时期以及清代至近代。通过对大气理论之源流进行探析,望为进一步对其临床价值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气;源流;《内经》;《金匮要略》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
1分级运动想象疗法概述分级运动想象疗法(graded motor imagery,GMI)最初由Moseley等[1—3]学者提出,兼顾了运动想象能提高患者认知能力与镜像疗法能实现运动神经通路异化等各自的优点,设计出GMI训练,包括左右肢体判断、运动想象和镜像疗法三个阶段。2012年,Moseley与同事Butler等制定了实施GMI的规范手册[4],且开发了更简便的“RecognizeTM系列”应用软件(http://www.gradedmotorimage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