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宪章》制定考

来源 :古代文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h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未知特许状》;《亨利一世特许状》;《男爵法案》;《大宪章》
  《大宪章》是最为著名的宪法性文件之一,素为研究者所重。欧美《大宪章》研究路径概而有三,一者是宪政史研究,以史学界为主,威廉·斯塔布斯(William Stubbs)、约翰·霍尔特(James Holt)和大卫·卡朋特(David Carpenter)是其代表。1二者是法律史研究,为法律人所专,弗里德里克·梅特兰(Frederic Maitland)、威廉·麦克奇尼(William McKechnie)和约翰·贝克(John Baker)相继有作品阐释。2三者是《大宪章》在全球影响之研究,为各国学者谙熟,尤以美国学者用力最大,如亚瑟·霍华德(Arthur Howard)和埃利斯·桑多兹(Ellis Sandoz)都有专论。3三派研究各有侧重,宪政史(政治史)研究者较为关注《大宪章》制定问题。
  欧美学界对《大宪章》制定之研究,虽始自9世纪下半叶,但整体较为缓慢,未有全面细致综合之文章。首先是因为《大宪章》相关文本的出现具有偶然性。研究者只能讨论新发现文本的内容和性质,无法有后见之明地讨论该文本在《大宪章》制定中的角色。如法国史家特勒(A. Teulet)1863年就在法国国家档案馆发现了《未知特许状》,但英国史家朗德(J. H. Round)直到1893年才注意到该文件。1之后学者一直争论《未知特许状》的性质。朗德认为《未知特许状》是国王和北方人在1213年签订的协定。该观点为波威克(F. M. Powicke,1923年)和佩恩特(S. Painter,1949年)相继接受。2直到《未知特许状》发现100年后,学者才基本服膺霍尔特的研究,认为《未知特许状》是《男爵法案》(下简称《法案》)之前的草案。这种偶然性仍影响着当代《大宪章》研究,如加尔布雷斯(V. H. Galbraith)1976年发现的一份《大宪章》草案,3直到2015年才为卡朋特细致分析采用。
  第二个原因是《大宪章》相关抄本数量巨大,难以区分。随着“《大宪章》计划”(Magna Carta Project)的发展,仅《大宪章》抄本就已经超过100份。其中1215年《大宪章》超过30份,1216年《大宪章》4份,1217年《大宪章》10份,1225年《大宪章》30份。而且还有20份1217年《大宪章》和1225年《大宪章》的混合抄本。爱德华一世的两次确认提供了超过30份的《大宪章》抄本。4研究者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区分《大宪章》的正本、抄本以及其中的草案,而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研究《大宪章》的制定。
  第三个原因是欧美学界不同的研究路径各领风骚。在麦克奇尼为权威的20世纪上半叶,法律史家不擅长文本考证,对《大宪章》制定研究难以深入。这一局面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为霍尔特改变。不过霍尔特更关注整理后的史料,很少研究手稿。近来英国学界对《大宪章》文本頗有发掘。卡朋特依托“《大宪章》计划”,细致考辨了《大宪章》的抄本和草案。克莱尔·布里(Claire Breay)和朱利安·哈里森(Julian Harrison)主编的《
其他文献
十年间,纷至沓来的生命新技术、医疗新奇迹让人眼花缭乱,婴儿可以设计了,基因可以编辑了,大脑可以移植了,病残器官可以3D打印替换了,治疗可以精准(打靶)了,濒死可以冷冻了(来日复活),不病、不老、不死的生命图景似乎越来越清晰,目标越来越接近……却扰得哲人们坐不住了,纷纷跳出技术的逻辑,从生命哲学与伦理角度质疑生命技术提速的前景,是美妙新世界,还是深渊险壑?弗朗西斯·福山在《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
摘要:疫情以来,很多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家总会不自觉地拿起手机,对家人说的话置若罔闻,有时甚至说一句,顶三句……面对孩子沉迷手机的现象,家长应该如何进行有效引导呢?本文提出了四大妙招,供家长参考:读懂孩子的心理需求,给予孩子精准的爱;用平和的心态,共同协商“亲子的约定”;用美和爱的眼睛看孩子,多给孩子心灵上的滋养;营造“无声”的家庭环境,发掘孩子成长的力量。  关键词:沉迷手机;亲子沟通;心理需求
摘要: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过于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文教育。课堂组织形式过于严密、封闭,约束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阻碍了学生的创新,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因此,笔者在这里进行了“开放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开放式;语文;课堂教学    所谓“开放式”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改变传统教学的统一模式。打破固定的格局。老师少设一些限制,多给一些自由,使学生在尽可能多的时
〔关键词〕团体动力学;灵动生成;生命课堂;心理活动课  一、课程设计理念  本节课内容是基于“自我统合”这一概念。“自我统合”也称为“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感”,它是一种个人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是一种关于“我是谁”“我在社会上应占有什么样的地位”“我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我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感觉。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危机是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第五个时期,而这个阶段正是个体进入青
〔关键词〕初三;考前减压;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5-0037-03  【活动理念】  压力在生活中普遍存在,是个体在面对具有威胁性的情境中,因一时无法消除威胁、脱离困境时而产生的一种被压迫的感受。国内外各种调查显示,中学生面临着各种心理压力,其中学业压力是最大的压力源。初三学生除了有学业上的压力,还有面临中考的升学压
传统的写作教学法的重点放在写作的最终结果上。这种教学法由教师分析范文,学生模仿范文写作,然后教师批改作文,进行评述。评述包括文章内容、组织结构、措辞、语法等。教学法的优点在于它注重范文的指导作用,强调学生阅读和背诵优美的范文并进行模仿,因而有助于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尽快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然而,教学法一向注重写作的结果,因而导致学生对写作的意义和过程产生迷糊认识。  在很多时候,不仅是学生,
近两年来,“小镇青年”时常成为舆论的焦点。央视《聚焦三农》栏目推出专题《小镇青年图鉴》,报道了“小镇青年”这一当下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涌现的“特殊人群”;有媒体发布《相信不起眼的改变:2018中国小镇青年发展现状白皮书》,为我们呈现了小镇青年的生活轨迹和心理状态。为什么“小镇青年”成了热词?小镇青年背后有着怎样的时代图景?  对于“小镇青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有这样一个模糊的共识:即生活在大
1998年季后赛首场,尼克斯队与热火队互殴,成为“黑八”奇迹中的经典段子。美职篮的最大魅力,就是其不可预知性和一切皆有可能,特别是白刃般的季后赛,更是如此,甚至发生了以下克上的“黑八”奇迹。所谓“黑八”奇迹,就是季后赛中排名第八的球队战胜了排名第一的球队,晋级季后赛第二轮。由于对阵双方实力相差比较悬殊,而且排名第一的球队还有主场优势,因此,对第八名球队来说,能够击败第一的球队是个奇迹。NBA历史上
20世纪40年代,董必武任中共南方局统一战线工作委员会书记,长期住在红岩村。那時候红岩村条件艰苦,财务收支管控很严,票据都由董必武亲自审核,不能报的坚决不报。  一次,红岩村办事处招待所的所长把报账票据拿给董必武签字。董必武翻看发票,都是买菜、买米、买煤、车票之类的日常开销,就签了字同意报销。所长在报账的时候,办事处的出纳却发现有六角钱的车票是私人坐车,按规定是不能报销的。此事很快反馈到董必武那里
〔摘要〕一名初三女生出现了严重的考试焦虑问题,咨询师不仅对该生进行了个体辅导,包括实施认知行为疗法、引导正面评价、指导放松训练,同时还对她的母亲进行了心理干预,包括改变认知方式、利用心理剧进行换位思考,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关键词〕考试焦虑;初中生;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剧技术;放松训练;辅导个案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3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