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用“大语文观”,开放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的开放性是由新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决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因此,在语文课改实验中,我们坚持用“大语文观”,开放教学内容,即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教材为媒介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把教学的触角伸向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1.课外读物。引导学生阅读适合自己年龄和知识水平的中外古典名著、人物传记、民间故事、报刊、优秀作文和科普读物等,鼓励学生就报刊上的热点问题,发表看法,交流意见。
2.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引导学生观察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虫鱼鸟兽等自然现象,带领他们实地参观。了解风土人情、文化动态、农村变迁等社会状况,从而加深对书本中已有知识的认识,获得书本里没有的东西,建构起良好的语文背景。
3.媒体信息。广播、电视、录像、网络等信息快,内容丰富。可以引导学生有计划地听、看,从而开阔视野,锻炼思维,陶冶情操,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种多视角全方位理解教材,开放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教材中知识的教育价值正是新课程中的教学追求。
二、构建语文教学新体系,开放教学时空
为改变小学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重知识传播、轻实践活动的弊端,就必须开放教学时空。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开展了“构建校内外沟通、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新体系”的专题研究,为学生拓展学习的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1.课内外联系。除了上述积极创造条件,采用各种方式指导学生多读书外,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动手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演讲、辩论会,还根据学生的爱好,组织朗诵、书法等兴趣小组,并组织了“小龙人”文学社活动,让小作家、小诗人脱颖而出。
2.学科间融合。加强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让语文这个工具更好地为学习其他学科服务。例如数学学科中常用的看图自编应用题,自然学科中的实验报告等。同时,其他学科也有学生语文学习实践的机会,例如电脑作文竞赛,《语文园地》中常有的习题“把你看到的景色画一画,给大家看,再给他们讲讲你的画”等等。
3.校内外沟通。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参观访问、公益劳动、民间采风、社会调查……鼓励学生随父母旅游,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媒体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如在教学《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我因势利导,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一个“海底世界”知识展览,学生听了,兴致勃勃地忙开了,有的去请教家长,有的去图书馆,写的写,画的画……一周之后,展览会利用语文实践活动课如期举行。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课本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收集了许多课本外海洋资源的信息。这种开放教学时空的策略,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正是新课程提倡的新理念。
三、创设宽松条件,开放教学过程
多角度全方位开放教学过程,创设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这是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也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在课改实验中,我们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1.开放教学环境。教师要改变角度,从讲台上走下来,走进学生群体,成为合作学习、集体讨论的一员。同时,要求教师多关心学生生活上的困难,成为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生活中的好朋友,以此来创建民主、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我们实验教学中要求创设的课堂气氛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暖的怀抱,营造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气氛。
2.开放教学对象。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大胆质疑,养成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勤于提问的良好习惯。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激励他们大胆想象,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
3.开放教学方式。教学方式要灵活,不要拘泥于课前教案中的设计,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式要多样,如活动式、讨论式、表演式……
4.开放教学手段。根据教学需要,我们充分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万隆乡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黄婉琼
教材内容的开放性是由新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决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因此,在语文课改实验中,我们坚持用“大语文观”,开放教学内容,即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教材为媒介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把教学的触角伸向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1.课外读物。引导学生阅读适合自己年龄和知识水平的中外古典名著、人物传记、民间故事、报刊、优秀作文和科普读物等,鼓励学生就报刊上的热点问题,发表看法,交流意见。
2.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引导学生观察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虫鱼鸟兽等自然现象,带领他们实地参观。了解风土人情、文化动态、农村变迁等社会状况,从而加深对书本中已有知识的认识,获得书本里没有的东西,建构起良好的语文背景。
3.媒体信息。广播、电视、录像、网络等信息快,内容丰富。可以引导学生有计划地听、看,从而开阔视野,锻炼思维,陶冶情操,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种多视角全方位理解教材,开放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教材中知识的教育价值正是新课程中的教学追求。
二、构建语文教学新体系,开放教学时空
为改变小学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重知识传播、轻实践活动的弊端,就必须开放教学时空。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开展了“构建校内外沟通、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新体系”的专题研究,为学生拓展学习的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1.课内外联系。除了上述积极创造条件,采用各种方式指导学生多读书外,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动手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演讲、辩论会,还根据学生的爱好,组织朗诵、书法等兴趣小组,并组织了“小龙人”文学社活动,让小作家、小诗人脱颖而出。
2.学科间融合。加强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让语文这个工具更好地为学习其他学科服务。例如数学学科中常用的看图自编应用题,自然学科中的实验报告等。同时,其他学科也有学生语文学习实践的机会,例如电脑作文竞赛,《语文园地》中常有的习题“把你看到的景色画一画,给大家看,再给他们讲讲你的画”等等。
3.校内外沟通。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参观访问、公益劳动、民间采风、社会调查……鼓励学生随父母旅游,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媒体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如在教学《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我因势利导,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一个“海底世界”知识展览,学生听了,兴致勃勃地忙开了,有的去请教家长,有的去图书馆,写的写,画的画……一周之后,展览会利用语文实践活动课如期举行。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课本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收集了许多课本外海洋资源的信息。这种开放教学时空的策略,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正是新课程提倡的新理念。
三、创设宽松条件,开放教学过程
多角度全方位开放教学过程,创设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这是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也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在课改实验中,我们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1.开放教学环境。教师要改变角度,从讲台上走下来,走进学生群体,成为合作学习、集体讨论的一员。同时,要求教师多关心学生生活上的困难,成为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生活中的好朋友,以此来创建民主、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我们实验教学中要求创设的课堂气氛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暖的怀抱,营造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气氛。
2.开放教学对象。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大胆质疑,养成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勤于提问的良好习惯。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激励他们大胆想象,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
3.开放教学方式。教学方式要灵活,不要拘泥于课前教案中的设计,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式要多样,如活动式、讨论式、表演式……
4.开放教学手段。根据教学需要,我们充分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万隆乡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黄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