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苹果》为李玉的又—部女性主义电影,延续了《红颜》中关于女性在男权价值体系下生存境遇的思考。两部电影在镜语表述上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但在主题阐释和语言叙事上却有着一脉相承的表达方式,都展现了导演对当下女性主体命运在男权话语中完全迷失境况的精神诉求。
[关键词] 女性电影 男权话语 迷失 出走
继《红颜》的温婉表述之后,导演李玉在2007年又推出了她的力作《苹果》,再次对女性命运给予了深切关怀和精神诉求。虽然《苹果》的表述风格完全迥异于《红颜》的哀怨和悲情,但却在冷静叙事和主题思考上依然保持着导演的一贯姿态。至此,新兴导演李玉在中国女性电影中开辟了一个独特的空间,即女性主体在由男权话语为主导的社会中总是处于被损害、被遗弃的地位,经过男性所赋予的身体创伤和心理创伤的双重醒悟之后,她们开始寻找自我的重新定位,身份的迷失和出走的结局共同构成了女性的现实生存境遇。
一、迷失主题的坚持
以四川方言为对白语言的《红颜》讲述了一个迷失在男权规范下的女人,在社会传统压力下艰难生存,寻找精神出路的悲剧故事。剧团演员小云因中学时与男孩王峰偷食禁果而怀孕,结果两人被双双开除,男孩远走他乡,小云在生下男婴的当天便被告之孩子死了。但她却从此生活在世俗的谴责和男人的玩弄之中,饱受着爱情的伤害。直到她遇到一个名叫小勇的10岁男孩。产生了一种近乎暧昧的情感,心灵才得到稍许的安慰。而此时她却震惊地获知小勇是自己的儿子。所有的美好旋即消失,她不得不选择沉默的离开。导演以一个俯身观照的姿态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卑微弱小的女性和整个社会的微妙关系。揭示一个强大的男性价值秩序对女性的俯瞰和压迫。
事实上,影片的开头便明确的表达了《红颜》是一部充满了绝望与压抑的痛苦呻吟的女性电影。小云把身体深深地埋进清澈的溪水里,长发拂水仿佛一尾美丽的鱼。而“鱼”是贯穿全片的一个充满隐喻的意象,无论是小云对鱼的偏爱还是片中数次出现的叉鱼、电鱼、偷鱼、宰鱼、洒了一地的鱼的影像都明白无误地形成了一种“高度自觉的电影事实”这是一部女人始终遭遇抛弃的成长日记。在小云母亲去小勇家揭开真相之前,有一幕是一辆装鱼的车翻倒后鱼散落在地上的场景。那些挣扎的鱼明确地告诉我们。女人与社会正如同鱼之于水,“水”的缺失暗示社会的抛弃,面对生活一次次的背叛,女性对这个密不透风的社会充满了脱离感和窒息感,但同时,水又是鱼的生命之源。失去了水便宣告了它必死的命运。当小云把纯真的爱交付给那个完全被现实吓的落荒而逃的男人时,就已经注定她的命运有着“任人宰割的味道”[2]。即使她始终坚守着对爱的幻想,一次次寻找自己的“归宿”,然而导演却用复沓的“被抛弃”的结局残忍的击溃了她所抱有的最后一点希望。就在小云已经无力承担的时候,小勇以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的出场方式给她带来了短暂的安慰和更为彻底的毁灭。这个伤害小云最深的男人留下的,使她饱受耻笑和欺侮的根源,却恰恰以一个施爱者的身份在绝望和伤痛中救赎了她。生活给她开了多么大的玩笑!即使如导演所说,“小勇对小云的爱慕,不是早期的性萌动,而是对成年女性的美好愿望”[3],但这已经无关紧要了,因为在这个“离奇”的故事表层之下,正是李玉的高明之处:对爱与被爱位置的彻底颠覆,对女性爱的获得的质问与嘲讽,对爱的抛弃与施予的沉重表达。
同样是一个对爱情与生活充满了美丽幻想的乡村女孩,从闭塞的四川县城走进了繁华而嘈杂的北京。同样游走在男人与孩子的中间,徘徊于似曾相识的感情中却最终还是在现实的背叛下走向怀疑、走向逃离。《苹果》似乎是《红颜》的续集,从家乡逃离的小云来到了灯红酒绿的北京摇身变成了洗脚妹刘苹果,虽然背景大相径庭,两个故事之间也没有外在的联系,但在平静的叙事外壳之下承载的却是相同的叙事元素和关于女性“迷失”主题的进一步探索。剥开两部电影繁复的故事外衣和制作手法,暴露出来的都是女性主体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中或日在男性话语主宰之下的社会里出现的迷茫与丢失,是对女性存在的真切叩问。她们在幻想中艰难的寻找身份的容纳与认同,却最终迷失了爱情,迷失了空间,迷失了自我。甚至,《苹果》的原名就是《迷失北京》(《Lost lnBeijing》)。
相对于小云的悲凉,刘苹果的故事增添了更多的黑色意味。苹果是一个外来打工的洗脚妹,有着一份看起来很幸福的爱情和可以应付的工作。然而就在刘苹果被林老板强奸之后一切就发生了改变,看似平静的生活在这一突发事件之后渐渐暴露出了可笑、狰狞的面目。林东对于强奸事件的漠然与习以为常,安坤在金钱面前的丑态百出,一纸生子协议的荒唐。欲望与情感的残酷纠葛,这些浮于表面的讽刺恰恰是李玉想要揭露出来的生活本质:在看似微笑的面具之下生活却有着最为荒诞的面目,而这场战斗中的牺牲者却是女人。当这一切满怀的希望被剥夺得一干二净的时候,苹果所能做的还是小云的最终选择——逃离,虽然这个远方和小云要去的远方一样是一个未知的末路,但正如李玉自己所言,“只有让她离开这个地方,才是唯一的生路”[4],这个无奈的“唯一”是否可以理解成女性的彻底绝望?然而从县城的遭遇背弃走向都市,悲剧依然重复之后,我们不禁要问,无论是小云还是苹果,女人又能再次走向哪里呢?出走并不能带来真正的解脱,那只是自欺欺人的安慰,即使走出了现存的小型父权压制,但更大的父权社会正在下一个出站口等待着。似乎这种伤害、出走,再伤害、再出走的恶性循环无处不在,没有止境。寻找的起因是迷失,结局同样是迷失,只是舞台上的人并不知道,这出戏是为谁而唱。她们最后不约而同的出走不仅揭示了女性在现代社会面临的困境和苦难,也表现了导演对女性觉醒的自我意识的坚守。女性困境中的逃离,虚缈的心灵避难让我们洞悉了导演的女性主义自觉。
二、电影语言的承继
在客观疏离的叙事表述之中,两部电影有着明显的相继性和不断寻求的走向,同时也暴露出导演在不同时期创作心理的不同展示。
(一)环境的强行压抑
《红颜》时的李玉坚守在那个看似宁静的边远县城,一个仍然深陷在鲜明的传统道德囹圄中的县城,这种县城无论是在电影作品中还是现实中都是再普通不过的表述背景。也正是这个狭小的生存与交流空间,传统道德所表现出的审判力量强大到可以毁灭一个女人的一生。小云的早孕遭到母亲的怒骂与暴打,“在母亲眼里,‘脸’是一个比身体更重要的东西”[5] ,同时,母亲的行为又是在父亲遗像(尽管父亲的躯体已经不在,但权威依然在发挥着作用)的注目下完成,这无疑说明了女人的悲剧并不是来自女人本身。而是由男权力量所构建的社会秩序,虽一言
[关键词] 女性电影 男权话语 迷失 出走
继《红颜》的温婉表述之后,导演李玉在2007年又推出了她的力作《苹果》,再次对女性命运给予了深切关怀和精神诉求。虽然《苹果》的表述风格完全迥异于《红颜》的哀怨和悲情,但却在冷静叙事和主题思考上依然保持着导演的一贯姿态。至此,新兴导演李玉在中国女性电影中开辟了一个独特的空间,即女性主体在由男权话语为主导的社会中总是处于被损害、被遗弃的地位,经过男性所赋予的身体创伤和心理创伤的双重醒悟之后,她们开始寻找自我的重新定位,身份的迷失和出走的结局共同构成了女性的现实生存境遇。
一、迷失主题的坚持
以四川方言为对白语言的《红颜》讲述了一个迷失在男权规范下的女人,在社会传统压力下艰难生存,寻找精神出路的悲剧故事。剧团演员小云因中学时与男孩王峰偷食禁果而怀孕,结果两人被双双开除,男孩远走他乡,小云在生下男婴的当天便被告之孩子死了。但她却从此生活在世俗的谴责和男人的玩弄之中,饱受着爱情的伤害。直到她遇到一个名叫小勇的10岁男孩。产生了一种近乎暧昧的情感,心灵才得到稍许的安慰。而此时她却震惊地获知小勇是自己的儿子。所有的美好旋即消失,她不得不选择沉默的离开。导演以一个俯身观照的姿态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卑微弱小的女性和整个社会的微妙关系。揭示一个强大的男性价值秩序对女性的俯瞰和压迫。
事实上,影片的开头便明确的表达了《红颜》是一部充满了绝望与压抑的痛苦呻吟的女性电影。小云把身体深深地埋进清澈的溪水里,长发拂水仿佛一尾美丽的鱼。而“鱼”是贯穿全片的一个充满隐喻的意象,无论是小云对鱼的偏爱还是片中数次出现的叉鱼、电鱼、偷鱼、宰鱼、洒了一地的鱼的影像都明白无误地形成了一种“高度自觉的电影事实”这是一部女人始终遭遇抛弃的成长日记。在小云母亲去小勇家揭开真相之前,有一幕是一辆装鱼的车翻倒后鱼散落在地上的场景。那些挣扎的鱼明确地告诉我们。女人与社会正如同鱼之于水,“水”的缺失暗示社会的抛弃,面对生活一次次的背叛,女性对这个密不透风的社会充满了脱离感和窒息感,但同时,水又是鱼的生命之源。失去了水便宣告了它必死的命运。当小云把纯真的爱交付给那个完全被现实吓的落荒而逃的男人时,就已经注定她的命运有着“任人宰割的味道”[2]。即使她始终坚守着对爱的幻想,一次次寻找自己的“归宿”,然而导演却用复沓的“被抛弃”的结局残忍的击溃了她所抱有的最后一点希望。就在小云已经无力承担的时候,小勇以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的出场方式给她带来了短暂的安慰和更为彻底的毁灭。这个伤害小云最深的男人留下的,使她饱受耻笑和欺侮的根源,却恰恰以一个施爱者的身份在绝望和伤痛中救赎了她。生活给她开了多么大的玩笑!即使如导演所说,“小勇对小云的爱慕,不是早期的性萌动,而是对成年女性的美好愿望”[3],但这已经无关紧要了,因为在这个“离奇”的故事表层之下,正是李玉的高明之处:对爱与被爱位置的彻底颠覆,对女性爱的获得的质问与嘲讽,对爱的抛弃与施予的沉重表达。
同样是一个对爱情与生活充满了美丽幻想的乡村女孩,从闭塞的四川县城走进了繁华而嘈杂的北京。同样游走在男人与孩子的中间,徘徊于似曾相识的感情中却最终还是在现实的背叛下走向怀疑、走向逃离。《苹果》似乎是《红颜》的续集,从家乡逃离的小云来到了灯红酒绿的北京摇身变成了洗脚妹刘苹果,虽然背景大相径庭,两个故事之间也没有外在的联系,但在平静的叙事外壳之下承载的却是相同的叙事元素和关于女性“迷失”主题的进一步探索。剥开两部电影繁复的故事外衣和制作手法,暴露出来的都是女性主体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中或日在男性话语主宰之下的社会里出现的迷茫与丢失,是对女性存在的真切叩问。她们在幻想中艰难的寻找身份的容纳与认同,却最终迷失了爱情,迷失了空间,迷失了自我。甚至,《苹果》的原名就是《迷失北京》(《Lost lnBeijing》)。
相对于小云的悲凉,刘苹果的故事增添了更多的黑色意味。苹果是一个外来打工的洗脚妹,有着一份看起来很幸福的爱情和可以应付的工作。然而就在刘苹果被林老板强奸之后一切就发生了改变,看似平静的生活在这一突发事件之后渐渐暴露出了可笑、狰狞的面目。林东对于强奸事件的漠然与习以为常,安坤在金钱面前的丑态百出,一纸生子协议的荒唐。欲望与情感的残酷纠葛,这些浮于表面的讽刺恰恰是李玉想要揭露出来的生活本质:在看似微笑的面具之下生活却有着最为荒诞的面目,而这场战斗中的牺牲者却是女人。当这一切满怀的希望被剥夺得一干二净的时候,苹果所能做的还是小云的最终选择——逃离,虽然这个远方和小云要去的远方一样是一个未知的末路,但正如李玉自己所言,“只有让她离开这个地方,才是唯一的生路”[4],这个无奈的“唯一”是否可以理解成女性的彻底绝望?然而从县城的遭遇背弃走向都市,悲剧依然重复之后,我们不禁要问,无论是小云还是苹果,女人又能再次走向哪里呢?出走并不能带来真正的解脱,那只是自欺欺人的安慰,即使走出了现存的小型父权压制,但更大的父权社会正在下一个出站口等待着。似乎这种伤害、出走,再伤害、再出走的恶性循环无处不在,没有止境。寻找的起因是迷失,结局同样是迷失,只是舞台上的人并不知道,这出戏是为谁而唱。她们最后不约而同的出走不仅揭示了女性在现代社会面临的困境和苦难,也表现了导演对女性觉醒的自我意识的坚守。女性困境中的逃离,虚缈的心灵避难让我们洞悉了导演的女性主义自觉。
二、电影语言的承继
在客观疏离的叙事表述之中,两部电影有着明显的相继性和不断寻求的走向,同时也暴露出导演在不同时期创作心理的不同展示。
(一)环境的强行压抑
《红颜》时的李玉坚守在那个看似宁静的边远县城,一个仍然深陷在鲜明的传统道德囹圄中的县城,这种县城无论是在电影作品中还是现实中都是再普通不过的表述背景。也正是这个狭小的生存与交流空间,传统道德所表现出的审判力量强大到可以毁灭一个女人的一生。小云的早孕遭到母亲的怒骂与暴打,“在母亲眼里,‘脸’是一个比身体更重要的东西”[5] ,同时,母亲的行为又是在父亲遗像(尽管父亲的躯体已经不在,但权威依然在发挥着作用)的注目下完成,这无疑说明了女人的悲剧并不是来自女人本身。而是由男权力量所构建的社会秩序,虽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