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識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教材不涉及集合论理论,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从而体会集合语言的简洁性和准确性,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教材力求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数学知识,通过列举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并在例题、习题教学中注重运用集合的观点研究、处理数学问题,这一觀点,一直贯穿到以后的数学学习中。
(二)学情分析
本小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三)教法设计
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课标或考纲要求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某些数集的专用符号。
2.理解集合的表示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五)课件使用意图
直观、形象,帮助化解教学难点,易于学生理解,节省时间。
三、教学内容
(一)引入课题
1.教师活动。军训例子。
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集合的含义。
2.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3.教学内容。集合的含义。
(二)举例说明,探索新知
1.教师活动。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几个实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哪个是集合,哪个不是集合,为什么?引出集合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学生活动。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是集合的实例的特征
3.教学内容。集合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三)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教师活动。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①大于3小于11的偶数;②我国的小河流;③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交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1.1A组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
(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有什么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
(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
2.学生活动。
(1)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
(2)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
(3)学生完成习题1.1A组第1题。
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3.教学内容。列举法和描述法。
(四)巩固深化,归纳整理
1.教师活动。教师投影练习题,并进行讲解。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了解或体会下例问题:本节课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内容?你认为学习集合有什么意义?选择集合的表示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2.学生活动。学生完成练习题,改正错误答案,思考老师的问题,并给出回答,整理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3.教学内容。总结整理。
四、作业设计
(一)课后书面作业
第13页习题1.1A组第4题。
(二)预习教材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多少种?如何表示?类似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又有多少种呢?如何表示?请同学们通过预习教材。
五、板书设计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3.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Venn图。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N*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
(一)知識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教材不涉及集合论理论,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从而体会集合语言的简洁性和准确性,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教材力求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数学知识,通过列举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并在例题、习题教学中注重运用集合的观点研究、处理数学问题,这一觀点,一直贯穿到以后的数学学习中。
(二)学情分析
本小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三)教法设计
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课标或考纲要求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某些数集的专用符号。
2.理解集合的表示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五)课件使用意图
直观、形象,帮助化解教学难点,易于学生理解,节省时间。
三、教学内容
(一)引入课题
1.教师活动。军训例子。
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集合的含义。
2.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3.教学内容。集合的含义。
(二)举例说明,探索新知
1.教师活动。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几个实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哪个是集合,哪个不是集合,为什么?引出集合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学生活动。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是集合的实例的特征
3.教学内容。集合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三)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教师活动。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①大于3小于11的偶数;②我国的小河流;③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交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1.1A组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
(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有什么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
(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
2.学生活动。
(1)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
(2)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
(3)学生完成习题1.1A组第1题。
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3.教学内容。列举法和描述法。
(四)巩固深化,归纳整理
1.教师活动。教师投影练习题,并进行讲解。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了解或体会下例问题:本节课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内容?你认为学习集合有什么意义?选择集合的表示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2.学生活动。学生完成练习题,改正错误答案,思考老师的问题,并给出回答,整理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3.教学内容。总结整理。
四、作业设计
(一)课后书面作业
第13页习题1.1A组第4题。
(二)预习教材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多少种?如何表示?类似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又有多少种呢?如何表示?请同学们通过预习教材。
五、板书设计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3.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Venn图。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N*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