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灰上长出的树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wenping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生在黑的泥土 但并不黑
  相反 春的葱翠在它的枝头特别惹眼
  它的旁边经过一个人 又一个人
  是矿上的人 挖煤的人 采掘的人
  它高耸着春的葱翠 招摇着风的流线
  我甚至想到 它有着某个日子的姿态
  代表一种站立 穿透哪一天的太阳
  有着深扎在大地上的庞大根系
  我还想 那些根在黑中间待得有些年月了
  北方的时间在寒冷中是不远处的梦
  打着高原上震颤人心的鼾声
  ——矿工的声音不能惊天但能动地
  我看见那小山一样的煤堆一颤一颤的
  而那树 不会是唯一的树
  我們都在树旁边随着落叶行走
  尽头是夕阳的光芒暖暖地照着
  我们和树一起呼吸空气中的氧分……
其他文献
《黑色沃土,金色的花》这本书里的评论文字,以前我零星读过,做杂志主编时也编发过几篇,但如此集中研读还是第一次。这本书收录成善一煤矿文学评论文章42篇,里面既有他对中国煤矿文学全景式的评述,也有他对煤矿作家与作品个体微观上的研究。对于一位95岁高龄仍然关注煤矿文学的老作家来说,这本评论集可以说是他毕生研究煤矿文学的结晶,是他的一本呕心沥血之作。  煤矿是能源基地,也是文学创作的源泉。煤矿独特的生活与
期刊
居家隔离的日子,除了一日三餐,时时牵挂着的便是疫情下的武汉。对于武汉,并不陌生,十多年前的一次畅行,让别后的武汉依然时时萦绕在怀。而今,因为这场突发而且极为猛烈的冠状肺炎疫情,却将遥远而熟悉的武汉以一种担心和牵挂的方式再次沉重地拉进了我的视线里,每天在关注武汉中饱受煎熬、度日如年。曾经傲然鼎立的武汉已不再是一个独立的武汉,它将全国人民的心都牵到了那里,以至我们所有的人把一个民族的悲与欢、希望和未来
期刊
在众多作家描写煤和煤矿工人的散文中,沈从文(1902—1988)的《辰溪的煤》(原载《湘西》,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当是最为独到、精彩的一篇。这既是出于他对于煤炭资源的特殊珍爱,对于煤矿工人的特别感情,也由于那里是他的故乡,他从小就熟悉煤炭以及煤矿的种种情形。  《辰溪的煤》一开始就对家乡煤炭资源的丰富情况有详细的描写:  湘西有名的煤田在辰溪。一个旅行者若由公路坐车走……旅行者一瞥的印象,在
期刊
去年4月底,我在《北京晚报》(2018年4月22日)上,见到文化学者吴心海先生的大作《臧克家诗作?炭鬼?其实源于散文》。对于《炭鬼》一诗,我是了解的。该诗收录在臧克家的第一部诗集《烙印》中,《烙印》一书我有收藏。据吴心海先生研究考证,诗作《炭鬼》源于散文《炭鬼的世界》。吴先生“查阅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的《臧克家全集》,发现散文部分并未收录此文”。他“把这个消息告诉臧克家的女儿臧小平”
期刊
那巨大的煤堆是看不见红色的火焰  是黑中间的山头  山头上长高了一寸寸的茅草  这北方的山头多大啊  许多人用汗水和血水开采光明  堆成了我们的眼前的巨型建筑物  仿佛又一种延伸的大地  那天 那些人站在山头上  站在火焰的舞蹈中间 暗含的期待像一种蕾  从春天的地底变绿。那些人走动  奔袭或者用遥控器 操作巨型机器  在地下的轰鸣随着时光的流逝漫延  像一种潮水浸润地球上的所有土地  我站在洗煤
期刊
一  他是李白也是杜甫  是一气呵成的天然之作  也经得起反复推敲 咂摸  他还是张若虚  是《春江花月夜》  是诗中的诗 音乐中的音乐  贝多芬中的贝多芬  是一辆四匹马的马车由远而近  是一叶扁舟出没在风波里  是孤帆远影滚滚长江  他是约翰·克里斯多夫  是《约翰·克里斯多夫》中的  约翰·克里斯多夫  虽然,罗曼·罗兰出生的时候  贝多芬已经去世了三十九年了  但并不妨碍贝多芬是罗曼·罗兰
期刊
在所有的艺术中,与诗歌最接近的是音乐。我对音乐的认识来自贝多芬。我听过很多贝多芬的音乐,我有一套贝多芬的音乐全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买到一盘贝多芬的盒带,是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我听了无数遍,但不能说听懂了。当然,音乐不需要完全听懂,这是走近音乐的最好的诀窍。贝多芬对爱情的描写是辉煌灿烂的,小提琴所营造的效果就像人生的道路,是悠长的曼妙的,一直深入人心。我有一套早期版本的罗曼·罗兰四卷本的
期刊
一  初秋的一个早晨,已经三天没有睡觉的梁建认真地睡了一觉,他很长时间没好好休息了,最近一段家庭发生了变故,工作也不轻松。  他睁开眼睛的时候,一缕阳光从窗帘的缝隙照射进来,他从枕头下边找手机的时候,手机没有找到,摸到了一本书,把那本书打开时,他的心马上被无形的牙齿咬得生疼生疼,那是他儿子梁子明的日记本。日记本上,儿子写得都是暖人心的话,这个活力四射、字迹工整的孩子已经到了另一个世界了。儿子记日记
期刊
新年新气象,新岁写新篇。  历史的脚步刚刚跨进新世纪第二个年代的门槛,全国煤炭系统修志的领军人物、史学泰斗、今年已经七十六岁的吴晓煜先生的新著——《煤炭书话》悄然问世。翻开这本沁着墨香的新书,连篇拜读,不忍释手,眼前仿佛铺开了一幅全国煤炭系统三十多年不懈奋斗、潜心修志、苦干实干、艰难玉成的历史画卷;一代又一代煤炭修志人赓续传承、驰作不息、执着守望、挑灯笔耕的勤奋身影和质朴形象跃然纸上;一排排一摞摞
期刊
村东到村西,半泡尿的距离。  陈金山的个头不大,脑壳大。年纪不小,还冇有老婆。头发总是乱得像鸡窝,走起路来身子往前斜栽着,大脑壳比腿脚先到。每隔两天,陈金山便要穿过村东低矮的瓦屋和破旧的石板路,一脑壳就栽到了村西的一个大院前。开门,进屋,轻车熟路,自家屋里一样。院内四周有名贵树木,叫不上名。中有草坪,旁有一个池子,有几亩去处,水质清澈透明,陈金山不用照镜子,走到池子边就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脸。这池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