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这首诗歌创作支点的贝多芬(创作谈)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baol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所有的艺术中,与诗歌最接近的是音乐。我对音乐的认识来自贝多芬。我听过很多贝多芬的音乐,我有一套贝多芬的音乐全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买到一盘贝多芬的盒带,是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我听了无数遍,但不能说听懂了。当然,音乐不需要完全听懂,这是走近音乐的最好的诀窍。贝多芬对爱情的描写是辉煌灿烂的,小提琴所营造的效果就像人生的道路,是悠长的曼妙的,一直深入人心。我有一套早期版本的罗曼·罗兰四卷本的小说《约翰·克里斯多夫》,去年我又购买了它的精装的收藏版。这本巨著无疑是贝多芬传,虽然它与埃德蒙·莫里斯写的、还有他自己所写的《贝多芬传》有很大的不同。但在我心目中,约翰·克里斯多夫更像贝多芬。他苦苦地苛求自己,超出了个人能力的范围,我把这一部分叫作追求。他给人鼓励,催人奋发,不至于沉沦。嘣嘣嘣——这样强劲的声音来自心中的回响。我还有几尊贝多芬的雕塑,有一尊分量重的是全身像,就摆在写字台一侧的博古架上,上面肯定还有其它摆件,我在写着或者安坐在台前想着的时候,目光经常转向这个方向。我觉着,我是在看他。我认为,我早就应该写一首关于贝多芬的诗了。
  能够听到的贝多芬的音乐,我几乎听了一遍。伟大的作品是《第九交响乐》,这是公认的;《第五交响乐》也就是《命运交响乐》,嘣嘣嘣的声音,命运的敲门声最为知名,但我听得最多的,也是我最喜欢的是《田园交响乐》。我离开故乡已经多年,这里有我的故乡,有我的依恋,有我内心中柔软的那一部分。我在“田园”里,听到了“命运”,听到了“英雄”,也听到了“合唱”。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人或许遇到生活的难点,但是,善良的情怀、自由的意志、美好的向往不能泯灭。贝多芬是桀骜的诗人,他不同于歌德,但也许与拿破仑、与拜伦有类似的性格。纵然命运多舛、造化弄人,也绝对不会屈服,这是我所倾听的贝多芬。
  我一直钦佩无触点创作,这是一种类似奥迪塞乌斯·埃利蒂斯的自由创作的方式。这种创作需要的是饱满的情绪,需要诗歌元素的日积月累,容纳丰厚的信息量,需要思想的構架,甚至需要世界观认识论……
  我的创作一般是有支点的。作为这首诗歌的创作支点就是多年来我对贝多芬的痴迷。我尝试着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的诗歌乃至宗教情怀。我还试图有更多的表达,但在几个月的冷处理之后,还是果断地放弃了这种想法。
  贝多芬永远是生活的强音。
  “田园”是那样曼妙。
其他文献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给荆永鸣所出的第一本书写了序言。那本书叫《心灵之约》,是一本散文集。二十多年后,我这是第二次为荆永鸣的书作序。让我没想到的是,这次要写的,是纪念永鸣的意思,因为永鸣已经离开了我们。永鸣小我七岁,是我的一个从煤矿里走出来的小老弟。按理说,我应该走在永鸣前头,他应该在我后面向我招招手才对。然而不承想,他不等向我招手,就一个人先自扬长而去,来了个一去不回头。这个老弟,哥对你可是有意
期刊
村口的等候  老母总是和我有着高度的默契,一如她在村口的等候。  二十多年前,我刚大学毕业,在远离家乡数百里的异地教书。这样一来,回家就成了一种奢望,老母也难得见我一面。因那时的通讯不便,老母无法确定我回家的日子,我也没法告知远在乡下的老母。我乘坐的长途客运车快中午时才能到达村口。我一下大巴,远远地看见村口站着的竟然是老母!  我三步并作两步,快速走到老母面前:“妈,您咋知道我回来?”老母只是一个
期刊
我看着一张深蓝色的卡片沉思了,这是“临时入井许可证”,十厘米宽,八厘米高,是神东集团大柳塔煤矿安全管理办公室所发的进入煤矿深处的通行证。如水一样湛蓝的“临时入井许可证”,让我想起在大柳塔煤矿更衣室更换工作服的场面,日常的装束被橘黄色的工装替代了,水靴、矿帽、口罩、手套,把我们模式化了,模式成大柳塔煤矿的一员,模式成刚强、勇敢的矿工。  把蓝色的“临时入井许可证”挂在胸前,依次上车,驶入煤矿巷道,直
期刊
和梁东老结识近三十年,这期间,梁老的教育指导,使我如沐春风;他的人格魅力给我的影响如露润青草;他对我的帮助和关照则如春雨润膏。这些思之温暖,回想难忘。识荆之初,是《中国煤炭报》创刊不久,即一九九一年九月,该报刊有一篇《诗言志,书载情》介绍梁老先生的文章,尽管文章不长,但吉光片羽,令我倾慕不已。当时我正任江西天河煤矿副矿长,我因“文革”之乱未能读几年书,只好在工作之余自学诗、书、画,因此对很有成就的
期刊
《黑色沃土,金色的花》这本书里的评论文字,以前我零星读过,做杂志主编时也编发过几篇,但如此集中研读还是第一次。这本书收录成善一煤矿文学评论文章42篇,里面既有他对中国煤矿文学全景式的评述,也有他对煤矿作家与作品个体微观上的研究。对于一位95岁高龄仍然关注煤矿文学的老作家来说,这本评论集可以说是他毕生研究煤矿文学的结晶,是他的一本呕心沥血之作。  煤矿是能源基地,也是文学创作的源泉。煤矿独特的生活与
期刊
居家隔离的日子,除了一日三餐,时时牵挂着的便是疫情下的武汉。对于武汉,并不陌生,十多年前的一次畅行,让别后的武汉依然时时萦绕在怀。而今,因为这场突发而且极为猛烈的冠状肺炎疫情,却将遥远而熟悉的武汉以一种担心和牵挂的方式再次沉重地拉进了我的视线里,每天在关注武汉中饱受煎熬、度日如年。曾经傲然鼎立的武汉已不再是一个独立的武汉,它将全国人民的心都牵到了那里,以至我们所有的人把一个民族的悲与欢、希望和未来
期刊
在众多作家描写煤和煤矿工人的散文中,沈从文(1902—1988)的《辰溪的煤》(原载《湘西》,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当是最为独到、精彩的一篇。这既是出于他对于煤炭资源的特殊珍爱,对于煤矿工人的特别感情,也由于那里是他的故乡,他从小就熟悉煤炭以及煤矿的种种情形。  《辰溪的煤》一开始就对家乡煤炭资源的丰富情况有详细的描写:  湘西有名的煤田在辰溪。一个旅行者若由公路坐车走……旅行者一瞥的印象,在
期刊
去年4月底,我在《北京晚报》(2018年4月22日)上,见到文化学者吴心海先生的大作《臧克家诗作?炭鬼?其实源于散文》。对于《炭鬼》一诗,我是了解的。该诗收录在臧克家的第一部诗集《烙印》中,《烙印》一书我有收藏。据吴心海先生研究考证,诗作《炭鬼》源于散文《炭鬼的世界》。吴先生“查阅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的《臧克家全集》,发现散文部分并未收录此文”。他“把这个消息告诉臧克家的女儿臧小平”
期刊
那巨大的煤堆是看不见红色的火焰  是黑中间的山头  山头上长高了一寸寸的茅草  这北方的山头多大啊  许多人用汗水和血水开采光明  堆成了我们的眼前的巨型建筑物  仿佛又一种延伸的大地  那天 那些人站在山头上  站在火焰的舞蹈中间 暗含的期待像一种蕾  从春天的地底变绿。那些人走动  奔袭或者用遥控器 操作巨型机器  在地下的轰鸣随着时光的流逝漫延  像一种潮水浸润地球上的所有土地  我站在洗煤
期刊
一  他是李白也是杜甫  是一气呵成的天然之作  也经得起反复推敲 咂摸  他还是张若虚  是《春江花月夜》  是诗中的诗 音乐中的音乐  贝多芬中的贝多芬  是一辆四匹马的马车由远而近  是一叶扁舟出没在风波里  是孤帆远影滚滚长江  他是约翰·克里斯多夫  是《约翰·克里斯多夫》中的  约翰·克里斯多夫  虽然,罗曼·罗兰出生的时候  贝多芬已经去世了三十九年了  但并不妨碍贝多芬是罗曼·罗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