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F大调第六(田园)交响曲》(节选)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name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他是李白也是杜甫
  是一气呵成的天然之作
  也经得起反复推敲 咂摸
  他还是张若虚
  是《春江花月夜》
  是诗中的诗 音乐中的音乐
  贝多芬中的贝多芬
  是一辆四匹马的马车由远而近
  是一叶扁舟出没在风波里
  是孤帆远影滚滚长江
  他是约翰·克里斯多夫
  是《约翰·克里斯多夫》中的
  约翰·克里斯多夫
  虽然,罗曼·罗兰出生的时候
  贝多芬已经去世了三十九年了
  但并不妨碍贝多芬是罗曼·罗兰
  或者是罗曼·罗兰是贝多芬
  贝多芬的音乐是黑压压的文字
  罗曼·罗兰的文字是无声无息的音乐
  罗曼·罗兰还写了一部小说叫《母与子》
  他们互为母子
  罗曼·罗兰还写了《巨人三传》
  三位巨人都似贝多芬
  在文学翻译界他就是傅雷先生
  傅雷先生活过了贝多芬
  生命的弦在他五十八岁的那年
  不会戛然而止
  “钢琴诗人”傅聪先生就是见证
  作为傅雷先生之子
  世界杰出的华裔音乐家
  一位出生在中国上海的贝多芬
  他用绝了一个“聪”字
  这是傅雷先生意想不到的
  “在清水里泡三次
  在血水里浴三次
  在碱水里煮三次……”
  这是苦难的历程
  是那个纯净得不能再纯净的人
  二
  他要这个园子
  为了盛下一个字
  在那里,阳光在树叶间
  像小鸟一样跳跃 穿行
  苹果 橘子 黄桃 葡萄或者柿子
  草莓 菠菜 白菜 萝卜 白萝卜或者红萝卜
  像油画,早晨一样新鲜
  永不变质
  第二乐章:在溪边。很快的行板
  降B大调,12/8拍子,奏鸣曲式
  清澈的溪流,舒缓平静
  微风习习,水面上荡起的涟漪
  那是黄鹂、鹌鹑、夜莺和杜鹃的叫声
  搅动了水面上倒映的白云树影
  令人感动的是这些鸟鸣
  依然保持着新鲜的记忆
  天下的鸟都飞回来了
  这是音乐中高亢的部分
  一个世界又活了过来
  在这里,贝多芬也不会知晓
  他还摹仿了一个人难抑的啜泣
  一个人内心的痛,他
  想以针灸的方法挖掘出来
  但只给人麻酥的感觉
  啊——天圆地阔
  星光璀璨
  这里有足够辽阔的空间
  让天下所有的鸟儿在这里栖息
  在这里尽情地舒展翅膀
  三
  爱是创造的源泉
  倾听也是
  塞巴斯蒂安·魏格勒的话自不待说
  “贝多芬每分每秒都在恋着。”
  但是,他却孤独终老
  是的!贝多芬有爱着的人
  却没有爱人的名字
  如果说有,她叫德国还是奥地利
  所以,她只能叫世界,也有代称
  天地、天下、此岸、世间、万物、世上
  广义上来讲,就是全部、所有
  缘生缘灭的一切,无涯无际的所有
  包括在一种乐器中隐藏的那个无名
  我们暂且不妨叫她朱丽叶·古阿卡尔吉
  或者约瑟芬、朱丽埃塔、特蕾莎·勃伦斯威克
  我通过理查德·克莱德曼得出结论
  她叫爱丽丝
  她们都叫爱丽丝
  这个误写的爱的代称
  这个压根儿就不存在的人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说:
  “我有满心的话要向你倾诉。”
  四
  你为两个字还在推敲
  捻净了胡须
  你总是改来改去
  一首小诗的诗意早已转变
  贝多芬为什么从来没有校改曲子的习惯
  关于这个问题,一位印度的数学家
  ——斯里尼瓦瑟·拉马努金也许早有答案
  我驱车在回山东的路上
  然后还要回到北京
  我的家在一座高楼上
  但視野却不够开阔
  我不得不在高楼大厦间穿行
  每天把车停到地下车库
  车载MP3里,循环播放的曲子很长
  在高速公路上,允许行驶一百二十公里
  它就是一百二十公里的长度
  我看里程表里的数字,这惊人的里程
  完全可以绕地球几圈了
  可是,我始终不敢说
  我与你靠得很近
  我已经触到了你的心的律动
  人心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我案头上有一尊贝多芬坐姿的雕塑
  他低着头,像是在沉思
  好在他低着头,我担心
  他在我写着的时候,悄悄地
  抬起头来,斜睨了我一眼
  抑或,他站起了身,走出门去
  也未可知
其他文献
一  午后四点的阳光静静地照在街面上,几只麻雀在地上蹦蹦跳跳地觅食。老梅半躺在自家小超市外的竹椅里,一边悠闲地喝茶,一边看他新婚的妻子秀云正在弯腰给一个老人称红枣。她那一对饱满的大奶半掩半露,老梅心里一阵激动。想年过半百的自己又摊上比自己小了十岁、依然像一朵鲜花的女人,老梅的心里惬意极了。  老人走后,秀云喜滋滋地走到他跟前,弯下腰小声说:“刚才秤红枣时,我搁在九两上,少给他一两红枣。”  “啥,
期刊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给荆永鸣所出的第一本书写了序言。那本书叫《心灵之约》,是一本散文集。二十多年后,我这是第二次为荆永鸣的书作序。让我没想到的是,这次要写的,是纪念永鸣的意思,因为永鸣已经离开了我们。永鸣小我七岁,是我的一个从煤矿里走出来的小老弟。按理说,我应该走在永鸣前头,他应该在我后面向我招招手才对。然而不承想,他不等向我招手,就一个人先自扬长而去,来了个一去不回头。这个老弟,哥对你可是有意
期刊
村口的等候  老母总是和我有着高度的默契,一如她在村口的等候。  二十多年前,我刚大学毕业,在远离家乡数百里的异地教书。这样一来,回家就成了一种奢望,老母也难得见我一面。因那时的通讯不便,老母无法确定我回家的日子,我也没法告知远在乡下的老母。我乘坐的长途客运车快中午时才能到达村口。我一下大巴,远远地看见村口站着的竟然是老母!  我三步并作两步,快速走到老母面前:“妈,您咋知道我回来?”老母只是一个
期刊
我看着一张深蓝色的卡片沉思了,这是“临时入井许可证”,十厘米宽,八厘米高,是神东集团大柳塔煤矿安全管理办公室所发的进入煤矿深处的通行证。如水一样湛蓝的“临时入井许可证”,让我想起在大柳塔煤矿更衣室更换工作服的场面,日常的装束被橘黄色的工装替代了,水靴、矿帽、口罩、手套,把我们模式化了,模式成大柳塔煤矿的一员,模式成刚强、勇敢的矿工。  把蓝色的“临时入井许可证”挂在胸前,依次上车,驶入煤矿巷道,直
期刊
和梁东老结识近三十年,这期间,梁老的教育指导,使我如沐春风;他的人格魅力给我的影响如露润青草;他对我的帮助和关照则如春雨润膏。这些思之温暖,回想难忘。识荆之初,是《中国煤炭报》创刊不久,即一九九一年九月,该报刊有一篇《诗言志,书载情》介绍梁老先生的文章,尽管文章不长,但吉光片羽,令我倾慕不已。当时我正任江西天河煤矿副矿长,我因“文革”之乱未能读几年书,只好在工作之余自学诗、书、画,因此对很有成就的
期刊
《黑色沃土,金色的花》这本书里的评论文字,以前我零星读过,做杂志主编时也编发过几篇,但如此集中研读还是第一次。这本书收录成善一煤矿文学评论文章42篇,里面既有他对中国煤矿文学全景式的评述,也有他对煤矿作家与作品个体微观上的研究。对于一位95岁高龄仍然关注煤矿文学的老作家来说,这本评论集可以说是他毕生研究煤矿文学的结晶,是他的一本呕心沥血之作。  煤矿是能源基地,也是文学创作的源泉。煤矿独特的生活与
期刊
居家隔离的日子,除了一日三餐,时时牵挂着的便是疫情下的武汉。对于武汉,并不陌生,十多年前的一次畅行,让别后的武汉依然时时萦绕在怀。而今,因为这场突发而且极为猛烈的冠状肺炎疫情,却将遥远而熟悉的武汉以一种担心和牵挂的方式再次沉重地拉进了我的视线里,每天在关注武汉中饱受煎熬、度日如年。曾经傲然鼎立的武汉已不再是一个独立的武汉,它将全国人民的心都牵到了那里,以至我们所有的人把一个民族的悲与欢、希望和未来
期刊
在众多作家描写煤和煤矿工人的散文中,沈从文(1902—1988)的《辰溪的煤》(原载《湘西》,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当是最为独到、精彩的一篇。这既是出于他对于煤炭资源的特殊珍爱,对于煤矿工人的特别感情,也由于那里是他的故乡,他从小就熟悉煤炭以及煤矿的种种情形。  《辰溪的煤》一开始就对家乡煤炭资源的丰富情况有详细的描写:  湘西有名的煤田在辰溪。一个旅行者若由公路坐车走……旅行者一瞥的印象,在
期刊
去年4月底,我在《北京晚报》(2018年4月22日)上,见到文化学者吴心海先生的大作《臧克家诗作?炭鬼?其实源于散文》。对于《炭鬼》一诗,我是了解的。该诗收录在臧克家的第一部诗集《烙印》中,《烙印》一书我有收藏。据吴心海先生研究考证,诗作《炭鬼》源于散文《炭鬼的世界》。吴先生“查阅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的《臧克家全集》,发现散文部分并未收录此文”。他“把这个消息告诉臧克家的女儿臧小平”
期刊
那巨大的煤堆是看不见红色的火焰  是黑中间的山头  山头上长高了一寸寸的茅草  这北方的山头多大啊  许多人用汗水和血水开采光明  堆成了我们的眼前的巨型建筑物  仿佛又一种延伸的大地  那天 那些人站在山头上  站在火焰的舞蹈中间 暗含的期待像一种蕾  从春天的地底变绿。那些人走动  奔袭或者用遥控器 操作巨型机器  在地下的轰鸣随着时光的流逝漫延  像一种潮水浸润地球上的所有土地  我站在洗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