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煤厂的春天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ang7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巨大的煤堆是看不见红色的火焰
  是黑中间的山头
  山头上长高了一寸寸的茅草
  这北方的山头多大啊
  许多人用汗水和血水开采光明
  堆成了我们的眼前的巨型建筑物
  仿佛又一种延伸的大地
  那天 那些人站在山头上
  站在火焰的舞蹈中间 暗含的期待像一种蕾
  从春天的地底变绿。那些人走动
  奔袭或者用遥控器 操作巨型机器
  在地下的轰鸣随着时光的流逝漫延
  像一种潮水浸润地球上的所有土地
  我站在洗煤厂的煤堆旁
  看春天的落日在山头上靠了很久
  然后 輕轻地咳嗽一声
  那些矿工兄弟,就像割过的韭菜茬
  “哗”一下从春天的深处探出了头……
其他文献
“爸爸会做面了”!女儿将我做的油泼面图片发到家族群里,立刻引起不小的轰动,兄弟姐妹侄子外甥纷纷点赞。  我是安徽人,喜欢吃米饭。老婆是陕西人,喜欢面食。我长的瘦,她长的胖。我喜欢吃肉,她喜欢吃素;我喜欢咸,她喜欢辣;我喜欢酱油,她喜欢醋。我大学毕业分到陕北煤矿工作,食堂里经常做面食,看着一尺多长、两指宽的面条顿时没了胃口,看着周围人呼哧、呼哧地吃的正香,我非常茫然,要了一碗面,吃了几口就放下了筷子
期刊
一  午后四点的阳光静静地照在街面上,几只麻雀在地上蹦蹦跳跳地觅食。老梅半躺在自家小超市外的竹椅里,一边悠闲地喝茶,一边看他新婚的妻子秀云正在弯腰给一个老人称红枣。她那一对饱满的大奶半掩半露,老梅心里一阵激动。想年过半百的自己又摊上比自己小了十岁、依然像一朵鲜花的女人,老梅的心里惬意极了。  老人走后,秀云喜滋滋地走到他跟前,弯下腰小声说:“刚才秤红枣时,我搁在九两上,少给他一两红枣。”  “啥,
期刊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给荆永鸣所出的第一本书写了序言。那本书叫《心灵之约》,是一本散文集。二十多年后,我这是第二次为荆永鸣的书作序。让我没想到的是,这次要写的,是纪念永鸣的意思,因为永鸣已经离开了我们。永鸣小我七岁,是我的一个从煤矿里走出来的小老弟。按理说,我应该走在永鸣前头,他应该在我后面向我招招手才对。然而不承想,他不等向我招手,就一个人先自扬长而去,来了个一去不回头。这个老弟,哥对你可是有意
期刊
村口的等候  老母总是和我有着高度的默契,一如她在村口的等候。  二十多年前,我刚大学毕业,在远离家乡数百里的异地教书。这样一来,回家就成了一种奢望,老母也难得见我一面。因那时的通讯不便,老母无法确定我回家的日子,我也没法告知远在乡下的老母。我乘坐的长途客运车快中午时才能到达村口。我一下大巴,远远地看见村口站着的竟然是老母!  我三步并作两步,快速走到老母面前:“妈,您咋知道我回来?”老母只是一个
期刊
我看着一张深蓝色的卡片沉思了,这是“临时入井许可证”,十厘米宽,八厘米高,是神东集团大柳塔煤矿安全管理办公室所发的进入煤矿深处的通行证。如水一样湛蓝的“临时入井许可证”,让我想起在大柳塔煤矿更衣室更换工作服的场面,日常的装束被橘黄色的工装替代了,水靴、矿帽、口罩、手套,把我们模式化了,模式成大柳塔煤矿的一员,模式成刚强、勇敢的矿工。  把蓝色的“临时入井许可证”挂在胸前,依次上车,驶入煤矿巷道,直
期刊
和梁东老结识近三十年,这期间,梁老的教育指导,使我如沐春风;他的人格魅力给我的影响如露润青草;他对我的帮助和关照则如春雨润膏。这些思之温暖,回想难忘。识荆之初,是《中国煤炭报》创刊不久,即一九九一年九月,该报刊有一篇《诗言志,书载情》介绍梁老先生的文章,尽管文章不长,但吉光片羽,令我倾慕不已。当时我正任江西天河煤矿副矿长,我因“文革”之乱未能读几年书,只好在工作之余自学诗、书、画,因此对很有成就的
期刊
《黑色沃土,金色的花》这本书里的评论文字,以前我零星读过,做杂志主编时也编发过几篇,但如此集中研读还是第一次。这本书收录成善一煤矿文学评论文章42篇,里面既有他对中国煤矿文学全景式的评述,也有他对煤矿作家与作品个体微观上的研究。对于一位95岁高龄仍然关注煤矿文学的老作家来说,这本评论集可以说是他毕生研究煤矿文学的结晶,是他的一本呕心沥血之作。  煤矿是能源基地,也是文学创作的源泉。煤矿独特的生活与
期刊
居家隔离的日子,除了一日三餐,时时牵挂着的便是疫情下的武汉。对于武汉,并不陌生,十多年前的一次畅行,让别后的武汉依然时时萦绕在怀。而今,因为这场突发而且极为猛烈的冠状肺炎疫情,却将遥远而熟悉的武汉以一种担心和牵挂的方式再次沉重地拉进了我的视线里,每天在关注武汉中饱受煎熬、度日如年。曾经傲然鼎立的武汉已不再是一个独立的武汉,它将全国人民的心都牵到了那里,以至我们所有的人把一个民族的悲与欢、希望和未来
期刊
在众多作家描写煤和煤矿工人的散文中,沈从文(1902—1988)的《辰溪的煤》(原载《湘西》,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当是最为独到、精彩的一篇。这既是出于他对于煤炭资源的特殊珍爱,对于煤矿工人的特别感情,也由于那里是他的故乡,他从小就熟悉煤炭以及煤矿的种种情形。  《辰溪的煤》一开始就对家乡煤炭资源的丰富情况有详细的描写:  湘西有名的煤田在辰溪。一个旅行者若由公路坐车走……旅行者一瞥的印象,在
期刊
去年4月底,我在《北京晚报》(2018年4月22日)上,见到文化学者吴心海先生的大作《臧克家诗作?炭鬼?其实源于散文》。对于《炭鬼》一诗,我是了解的。该诗收录在臧克家的第一部诗集《烙印》中,《烙印》一书我有收藏。据吴心海先生研究考证,诗作《炭鬼》源于散文《炭鬼的世界》。吴先生“查阅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的《臧克家全集》,发现散文部分并未收录此文”。他“把这个消息告诉臧克家的女儿臧小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