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提问 设计问题
“提问”是每一个教师都会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好的问题能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能锻炼学生敢于挑战困难的勇气。而课堂提问是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法。许多数学教师会利用课堂提问来促进学生思考,掌握知识,并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准确、恰当、有效的设计提问是很有必要的。针对课堂提问,笔者谈三点感悟。
提问要深入浅出,体现阶梯性
过去传统的教学提问形式,都是直露浅显的。太过简单的提问,犹如一碗清水,只需学生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就行,无需学生有任何的思考空间,这往往会极大地抑制学生的思维。另一种就是问题过难,学生无从回答,无从下手,听不懂,这也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对数学的学习没有兴趣。依据弗洛姆的“期望理论”告诉,笔者以为,实现目标对自身来说很有价值,成就系数高,人的积极性就高;反之,积极性则低。因此,我认为上课前教师应精心准备,对问题的设计要给予重视。问题的设计不应偏离了大多数学生的认识实际,问题要深入浅出,体现阶梯性。要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步步入深。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给学生展示了一张正方形纸,并对其进行对折,涂上半边颜色,然后开始课堂提问。
师:谁能用分数表示颜色的部分?
生:。
师:再进行对折,它又是多少呢?
生:。
对于学生的回答,我把这两个分数写在了黑板上,并让学生们去发现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学生们观察我手上的正方形纸,再看看黑板上的分数,这时才茅塞顿开,都迫不及待的告诉我和是相等的。我接着问学生,、相等吗?这样由浅入深的提问,可以让学生清清楚楚的知道分数的基本规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是不变的。通过这样环环相扣、层层相递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提问要体现趣味性、新颖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心理学认为,内发性的动机是很重要的,而内发性的动机的核心是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生在整堂课上真正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15分钟,其他的时间思维是比较分散的,要想抓住学生在整堂课上的吸引力,激发兴趣很关键。有趣、新颖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使学生在整个数学课堂教学中感受到快乐。例如在教学成反比例关系这一课中,我选择给学生们先讲了一个《财主与帽子》的故事:有一个贪婪的财主,在某天的早上拿了一块上好的布料准备做顶帽子。到了裁缝店,心想:这么好的布料做1顶太浪费。于是就问小裁缝:“能不能做2顶帽子?”小裁缝说:“可以。”财主见他回答得这么爽快,心里又想:这小裁缝肯定在我布料上占了什么便宜,又问:“那做3顶帽子呢?”小裁缝又说:“行!”这时的财主更加疑惑了,最后问:“那我做10顶行不行?”小裁缝打量了下财主,慢慢地说:“可以的。”这时财主心想这下吃不了亏了,瞧,我多聪明……过了几天财主来取帽子,傻眼了,10顶帽子小得只能戴在手指上!学生们听完哄堂大笑。于是我也问:“你们为什么要笑呢?为什么同一个布料做1顶可以,做10顶也可以呢?”通过这样一问,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抢着回答问题。由此可见,提问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考时有趣而愉快地接受知识。
提问要前后联系,体现衔接性
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是紧密的,每一个新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而新知识往往也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大部分教师一般在新授课之前都会进行回忆式的提问,而对于这种提问也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设计铺垫。让学生们有意识地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学习新知识过渡的目的。例如在学习百分数时,我先检查学生们之前学过的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然后提问:“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样的一些数字20%、37%、56.5%……”通过展示的这些数字先引起学生们的注意。最后,告诉学生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在学生理解什么是百分数的基础上,再提问一些新颖的问题:“人们为什么喜欢百分数?百分数和我们学过的哪些数比较相似?百分数和分数完全一样吗?为什么选择使用百分数而不是分数?”像这样的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在不停的思考中学习,让学生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好的问题是一堂课的关键所在,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摸索和挖掘的课堂提问方式和类型。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让学生能真正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竟成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提问 设计问题
“提问”是每一个教师都会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好的问题能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能锻炼学生敢于挑战困难的勇气。而课堂提问是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法。许多数学教师会利用课堂提问来促进学生思考,掌握知识,并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准确、恰当、有效的设计提问是很有必要的。针对课堂提问,笔者谈三点感悟。
提问要深入浅出,体现阶梯性
过去传统的教学提问形式,都是直露浅显的。太过简单的提问,犹如一碗清水,只需学生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就行,无需学生有任何的思考空间,这往往会极大地抑制学生的思维。另一种就是问题过难,学生无从回答,无从下手,听不懂,这也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对数学的学习没有兴趣。依据弗洛姆的“期望理论”告诉,笔者以为,实现目标对自身来说很有价值,成就系数高,人的积极性就高;反之,积极性则低。因此,我认为上课前教师应精心准备,对问题的设计要给予重视。问题的设计不应偏离了大多数学生的认识实际,问题要深入浅出,体现阶梯性。要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步步入深。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给学生展示了一张正方形纸,并对其进行对折,涂上半边颜色,然后开始课堂提问。
师:谁能用分数表示颜色的部分?
生:。
师:再进行对折,它又是多少呢?
生:。
对于学生的回答,我把这两个分数写在了黑板上,并让学生们去发现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学生们观察我手上的正方形纸,再看看黑板上的分数,这时才茅塞顿开,都迫不及待的告诉我和是相等的。我接着问学生,、相等吗?这样由浅入深的提问,可以让学生清清楚楚的知道分数的基本规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是不变的。通过这样环环相扣、层层相递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提问要体现趣味性、新颖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心理学认为,内发性的动机是很重要的,而内发性的动机的核心是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生在整堂课上真正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15分钟,其他的时间思维是比较分散的,要想抓住学生在整堂课上的吸引力,激发兴趣很关键。有趣、新颖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使学生在整个数学课堂教学中感受到快乐。例如在教学成反比例关系这一课中,我选择给学生们先讲了一个《财主与帽子》的故事:有一个贪婪的财主,在某天的早上拿了一块上好的布料准备做顶帽子。到了裁缝店,心想:这么好的布料做1顶太浪费。于是就问小裁缝:“能不能做2顶帽子?”小裁缝说:“可以。”财主见他回答得这么爽快,心里又想:这小裁缝肯定在我布料上占了什么便宜,又问:“那做3顶帽子呢?”小裁缝又说:“行!”这时的财主更加疑惑了,最后问:“那我做10顶行不行?”小裁缝打量了下财主,慢慢地说:“可以的。”这时财主心想这下吃不了亏了,瞧,我多聪明……过了几天财主来取帽子,傻眼了,10顶帽子小得只能戴在手指上!学生们听完哄堂大笑。于是我也问:“你们为什么要笑呢?为什么同一个布料做1顶可以,做10顶也可以呢?”通过这样一问,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抢着回答问题。由此可见,提问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考时有趣而愉快地接受知识。
提问要前后联系,体现衔接性
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是紧密的,每一个新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而新知识往往也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大部分教师一般在新授课之前都会进行回忆式的提问,而对于这种提问也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设计铺垫。让学生们有意识地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学习新知识过渡的目的。例如在学习百分数时,我先检查学生们之前学过的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然后提问:“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样的一些数字20%、37%、56.5%……”通过展示的这些数字先引起学生们的注意。最后,告诉学生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在学生理解什么是百分数的基础上,再提问一些新颖的问题:“人们为什么喜欢百分数?百分数和我们学过的哪些数比较相似?百分数和分数完全一样吗?为什么选择使用百分数而不是分数?”像这样的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在不停的思考中学习,让学生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好的问题是一堂课的关键所在,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摸索和挖掘的课堂提问方式和类型。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让学生能真正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竟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