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形式VS谋实效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xianfeia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后,任务驱动教学法成为信息技术课堂一种常见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个体的关注也已成为一种最重要的学生观与教学观。信息技术是一门重视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因此,学生学习结果的差异远远超出其他科目。仅从学习时间来看,同样的任务,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能在3分钟内完成,能力较弱的学生30分钟也完成不了。显然,在强调学生个体的学生观下,单一的任务设计已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分层次任务便应运而生了。其基本理念是,为学生布置多个学习任务,任务之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逐步加深。在完成低层次任务的基础上,有能力者自由选择完成高层次任务,从而实现“人人有事做,各个有成就”。然而,笔者发现,有不少教师在设计分层任务时,并没有深入理解分层次任务的内涵与特点,尽管列出了多个任务,却没有体现出层次,即使有层次了,层次拉开得也没有意义,甚至还偏离了教学目标。以下为其中的典型案例。
  层次差别不合理 学生学习缺动力
  分层次任务,顾名思义,重点在层次之间的距离。任务之间的层次差异设计,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在任务设计上,高一个层次的任务如果能够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便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对任务的分层并不合理,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机。
  案例1:教科版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For循环设计》第一课。教师在介绍完新知识后,布置分层次任务,旨在让学生进行知识应用。
  第一层任务:计算并输出S=1 3 …… 97 99
  第二层任务:计算并输出S=1 4 …… 97 100
  问题剖析:很明显,两个任务之间层次差别太小,学生只要将STEP 2改成STEP 3即可,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人本主义心理学有一个重要观点,即如果学生找不到学习的意义,将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第二层任务肯定无法激发学生足够的学习动机。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矫正建议:
  (第一层任务不变)
  第二层任务:计算并输出S=1×2×……×9×10
  这样修改以后,就涉及一个重要变化,初始值S=1(累加的初始值S=0)。而这个变化,正是需要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并且,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思考出答案来。这样的分层次任务,就比较合理。
  案例2:教科版高中“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Flash动作动画》第一课。教师首先演示如何插入一个新建元件,在其中画一个小球,随后在主场景中演示如何制作让小球从左上角走到右下角的直线运动动画(无大小和滚动变化),布置学生作业。
  第一层任务:模仿教师,做一个同样的小球沿直线运动的动画。
  第二层任务:请学生创作“小球从空中落到地上,再弹回空中”的动画。要看到小球本身在旋转,大小也随之变化。小球在空中比较小,落地后比较大。
  问题剖析:两个任务之间的层次差别过大。第一层任务只属于技能要求中的模仿水平;第二层任务则涉及了多个直线运动组合,并且包括了旋转、改变大小等知识与动作动画的组合使用,已经达到了熟练操作水平。对学生而言,“撑杆跳”都未必够得着。绝大部分学生都完不成第二层任务。因此,对这样的分层次任务,学生同样会失去探究的兴趣。
  矫正建议:
  第一层任务:模仿教师,做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的动画,从空中落到地上。
  第二层任务:在第一层任务的基础上增加一段动画,小球从地上弹回空中(独立操作)。
  这样修改以后,较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根据经验,约1/4的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第二层任务,体现出分层次任务的作用。
  任务之间无层次
  误把不同当分层
  分层次的几个任务间一定是有关联且层层递进的。但一些课上,教师设计的“分层任务”毫无层次。
  案例3:教科版初中《Word排版设计》第一课。教师演示了文字格式编辑、段落格式编辑、艺术字的插入之后,给学生一篇没有编辑格式的文档,并布置两个分层任务。
  第一层任务:设置文档标题为楷体,小二号,红色;正文文字为华文行楷,小四号;行间距为单倍行距,段前距为2行。
  第二层任务:在文中第二段插入艺术字“美好生活”,选择第一排第二种式样。
  问题剖析:这样的任务设计较常见,特别是在新授知识点较多的情况下。有些教师会主观判断比较简单的知识点就属于第一层次,比较难的知识点便编入第二层次。然而,三个知识点(文字、段落、艺术字)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不同的技能。同时,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层次上的递进关系,教师完全可以分开教授,在教授的顺序上,也没有孰先孰后的层层递进关系。因此,这样来分层就很没有道理。
  矫正建议:
  第一层任务:设置文档标题为楷体,小二号,红色;正文文字为华文行楷,小四号,单倍行距,段前距为2行;在文中第一段插入艺术字“美好生活”,选择第一排第二种式样。(独立操作)
  第二层任务:为正文第二段和第三段设置合适的文字、段落格式,使之整体美观;在文章最后插入艺术字“开心每一天”,格式自选。(熟练操作)
  这样的任务设计目的明确、层次分明,能够体现出不同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异。
  为求分层而分层
  教学目标有偏离
  有些教师为了跟上潮流,为求分层而分层,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条,即分层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
  案例4: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用Photoshop进行图像信息的加工》第一课。“知识与技能”目标为:(1)理解图层的概念;(2)能使用选框工具、魔棒工具选取图像相关区域;(3)能使用缩放命令调整图像大小;(4)应用所学工具,剪切图像并合成作品。教师在介绍了选框、魔棒、缩放、剪切、粘贴等知识之后,布置任务。
  第一层任务:用魔棒工具从图片“鲜花1.jpg”中选取出红色花朵;用圆形选框工具从图片“太阳,jpg”中选出太阳,分别粘贴到“草地,jpg”上。通过调整图像大小、图层顺序,组合成一幅新图像。
  第二层任务:探究性学习。结合学件,尝试使用文字、图层、蒙板等工具美化图像,达到更好的效果。
  问题剖析:乍一看,任务设计得层次分明。可当我们回头看教学目标,就发现问题了。本节课教学目标中的技能要点在于合成图像,而教师制定的第二层次的任务完全与本课无关。教师过度地追求了层次感,却忘记了任务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
  矫正建议:
  第一层任务:用魔棒工具从图片“鲜花1.jpg”中选出红色花朵;用圆形选框工具从图片“太阳,jpg”中选出太阳,分别粘贴到“草地,jpg”上。通过调整图像大小和图层顺序,组合成一幅新图像。
  第二层任务:给出一幅名为“午后的花园,jpg”的复杂图片,请灵活应用所学知识,选择适合的工具,在图片中选出你喜欢的元素(花朵、蝴蝶、猫等),与第一层任务中的图片组合,形成一幅新图像。
  修改后的分层次任务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了,这才是有意义的分层设计。
  分层次任务设计在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方面是非常有效的。好的分层次任务能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与习惯,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儿童瓦楞纸板画”教学研究》是笔者申请的北京市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2011年度立项课题,同时也是我校美术校本课程。《儿童瓦楞纸板画》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属于第二学段的教学,本学段教学重点主要是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大胆地、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想所感。  美术课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孩子们常常无从下笔,不知道怎么画。实际上,不是孩子们缺乏想象力,而是教师缺乏刺激学生想象的方法
■ 创意背景    学生经常能浏览到大量的Flash动漫和游戏。刚上Flash课时,听说自己也可以学习制作Flash,自然热情很高。可由于Flash的操作步骤和原理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失去兴趣,半途而废。通过长期的实践,我认为,保持住学生学习本软件的兴趣是Flash教学成功的关键,而优秀的教学实例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保障。  基于以上想法,我对信息技术教材中用到的实例进行了改编和充实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教材《信息技术基础》第六章第一节。学生之前已经了解了网站制作的基本概念和操作,超链接是网站制作中的重点内容,也是将网站中各页面进行合理链接,从而形成完整结构的关键因素。学生通过建立站点,能够有效提高其信息集成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超链接的种类,掌握在Front Page中设置超链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
对于交互式电子白板,随着课堂应用的深入,学校和教师变得越来越理性。尤其是那些应用较早、较成熟的学校,需求更为明确和清晰。这其中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如何解决投影机光线刺眼以及投影阴影的问题,短焦投影机应运而生。近期,各投影机厂商相继推出了几款短焦投影机,它们的实际应用效果如何成为业内瞩目的焦点。得知辽宁省铁岭市新希望语言学校使用了短焦投影机后,本刊记者对该校校长王家瑞进行了采访。王校长现身说法,介绍了自
朱光潜先生写过一个故事,有人说和自己的妹妹在一个家庭共同生活了多年,但直到两人的母亲去世那一刻,他才“看见”她。  既然“熟视”,为何“无睹”?又因为什么机缘而“看见”?——“看见”的说法,实在大有意蕴。不过巧的是,我想我不经意间“看见”了《孩子为何失败》一书。我是说,这本书一直就在我眼皮底下晃悠,但以前我充其量只是在“看”它或者“看到”了它,发现它的价值,只是最近的事。  这就要说到前些天我听的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是教育部首批433所“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探索。经过10多年的实践,如今信息技术已成为促进师生成长、创新课程的核心动力,以及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底层支撑。  支持教与学变革的教育软件运用问题始终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教育软件的有效运用是提升师生学习力、确保学校信息化良性发展的关键。多年来,我们通过营造数字文化生态,以师生运用及学校发展的
问:为什么想到把平板电脑带进科学课堂?  答:《声音的变化》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因为缺少有效的实验材料和方法的支撑,对于如何开展本课的教学,一直有着不同的声音存在,科学教师们难以形成共识。教材中需要我们落实的科学概念确实较难实现,特别是让学生理解“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振动得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得越慢,声音就越低”。  我们研究声音的强弱,用钢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振动幅度的大
遭“冷遇”心灰意冷    上课铃声响起,我兴致盎然地按照精心设计的教案开始了上课,不过,没过多久我就发现了课堂的沉闷和学生的倦怠。一副副无奈、厌烦的表情告诉我,他们对我讲的内容并不感兴趣。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  这堂课学习的内容是Excel中图表的建立。我以青少年网瘾群体调查报告为例,先向学生介绍了辨别网络成瘾的方法以及网瘾的危害,接着用Excel图表直观呈现了网瘾群体的男女比例以及年龄比例关系
技术学习主要指对信息技术软件工具使用方法的学习,如文本编辑中的查找与替换、动画设计中的帧技术、图像处理中的图层技术等。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至今,在教学方法层面已经趋于成熟,形成了诸如半成品加工策略、任务驱动教学法、主题活动式教学法等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在帮助学生掌握技能、培养兴趣等方面效果显著,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利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我们也应看到,在现在的信息技
新学期开学伊始,当身边的同事们正在忙碌于学习和解读新课标时,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做什么呢?我们在寻找,信息技术新的课程标准在哪里?我们在庆幸,信息技术教师终于可以偷会儿闲;我们在思考,信息技术学科发展路在何方?当我们认真阅读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时,我们找到了信息技术美丽的身影。在2011年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中,虽然没有信息技术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但是在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中我们发现应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