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人简介:
哲夫。1955年生人。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系中国作协会员、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太原市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太原市文学院院长、《都市》文学主编、一级作家,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分会太原市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山西省环境文化促进会副会长,连续6年参加全国人大“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采访团活动。2007年“6·5”世界环境日被评选为2007年环保“绿色卫士”,在人民大会堂受表彰并进中南海与国务院领导座谈。为“山西省首届环保形象大使”、“山西省首届环保奖”获得者、山西省“德艺双馨”优秀文学艺术工作者等。
1977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一本处女作长篇小说《啊……》,已经出版发表作品千余万字,主要作品有生态系列长篇《黑雪》《毒吻》《天猎》《地猎》《极乐》《天欲》《地欲》《人欲》等,环境长篇报告文学有《中国档案》《黄河追踪》《怒语长江》《帝国时代的黄河》《世纪之痒》《执政能力》等,中篇小说有《长牙齿的土地》《船儿也曾有过舵》《鱼虫》等百十余部,短篇有《孩儿眼系列》《畜牲》等,电影有《毒吻》《零点行动》等。
获过中国图书奖、冰心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北京文学奖等。1997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哲夫文集》十卷本。2003年《哲夫文选》十卷本由美国强磊出版社出版。2006推出60万字的全景式反映中国林业生态状况的长篇纪实《世纪之痒——中国生态报告》,被国家林业局评选为中国“2006年生态文化十件大事”之一。2008年由作家社出版了中国首部政论体长篇报告文学《执政能力》一书,被基层执政者称为“执政宝典”,荣登作家出版社的畅销书榜,已印刷六版。
新建的体委宿舍没有建篮球场的计划,篮球已经不像过去那么时髦和流行,但在宿舍楼往西的一隅,就在靠近河边的那个地方,建起几堵围墙并夯出了一大片坚实的空地,准备建一座漂亮的网球场。
星期天波鱼儿拎着篮球一摇一晃地走到这片空地,便除去身上的衣衫,只穿一件蓝底红道的运动裤衩,精赤着上身,打起了篮球。波鱼儿先是满场子绕着拍那个篮球,一边熟悉场地一边技艺娴熟地做一些热身动作。灯光齐刷刷地亮了,看台上坐满了人,双方都有群众和啦啦队呐喊助威。
胖胖的裁判吹出一声长哨,并宣布比赛方队员各自练球三分钟。
波鱼儿带着球神出鬼没地绕过了三号队友和四号队友的拦截,离篮筐十步时从容起跳,球从波鱼儿手掌间轻盈飞起,鸟儿般掠着一阵翅响,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准确地飞到篮筐上空,似乎有一刹那的停顿,随之往下一扎,连篮筐都不肯触碰,便生龙活虎地从球网中“唰”地蹿出来。比赛往往还没有正式开始,波鱼儿便会先声夺人,赢来看台上一片嘈杂的叫好声。正式比赛的哨声一响,波鱼儿便不再是波鱼儿而变成了一只篮球,是篮球带着波鱼儿,还是波鱼儿粘着篮球,已经分不大清楚。
队友们也从不喊他波鱼儿,而只喊他六号。
六号是波鱼儿还是波鱼儿是六号,连队友们似乎也分不清楚,只知道拍着六号簇拥着六号很快便冲破对方的防线,压到半场时发一声吼,便众星捧月将一个六号人球合一送入了对方的篮筐。球迷们的喝彩声山呼海啸似的,连对方那个秃头的啦啦队长也跟着喊好,喊过好才醒悟喊错了阵营,便解嘲说咱这是真一不二的奥林匹克精神,战场上可以有阵营,竞技场上却理当不分敌我,谁进的球好就给谁叫好,这才是真的球迷,这才是真的奥林匹克。
你们别不信,这就叫一码归一码。知道那些古希腊人和古雅典人吗?集会时连那些有家族血仇的人讲演到精彩处,他们都会报之以掌声,但这不影响对阵时再毫不留情地杀死他:你口才第一,我剑术第一,我说小子,你就认死吧!
那个秃头的啦啦队长一直看好波鱼儿,不止一次说国家队真是瞎了眼,怎么把波鱼儿这么好的一个篮球队员给忽略不计啦?怎么波鱼儿就没有被选进国家队?
波鱼儿却并不喜欢秃头,因为他受不了秃头那股迷迷瞪瞪的热乎劲儿,波鱼儿觉得打球就是打球,也就是秃头说的一码归一码的事儿,并非球打到好的时候就连球员的口臭也跟着飘香了。秃头的那股热乎劲儿让波鱼儿受不了,秃头所说的那些捧场的话也让波鱼儿听了十分的别扭。也许秃头说的都是真心话,但未必真心话就非听不可,这些偏执发颠的言语,所谓的真心话听了更容易让人犯困。
波鱼儿很少犯困,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乡村孩子,乡村孩子融入城市,如同乡村向城市转化一样,至少得迈过三个门槛,由乡村到乡镇,乡镇到县城,县城到城市,要想当一个合格的城市人,这三个阶段缺一不可。波鱼儿明白自己别无所长,唯有天赐长子,会打篮球而已。这是波鱼儿走入城市的唯一门票。正因为波鱼儿明白这一点,所以波鱼儿打起球来才会全身心的投入。
看台上也人眼灼灼,如同无数只探照灯的追光,追随着身手不凡的波鱼儿。
波鱼儿也从不负众望,灵猿一样带着篮球,左冲右突,闪转腾挪,神出鬼没,不管有多么难,总有本事闯过对方的围追堵截,单人独骑运球切入篮下。这时他便腾身起跳,将自已整个儿拔起在半空,画着黑道白底的篮板和圆圆的拖着流苏的篮筐,便近在眼鼻之下。
每逢这时,篮网中便会泛起一丝浓郁的香气,使波鱼儿忍不住咽一口水。
小时候波鱼儿家里穷,一年也吃不上几次水果。只有每年过春节的时候,波鱼儿和三个弟妹才会每人分得三枚果子。那果子是母亲秋天时拿粮食换来的,一直珍藏到过年。果子是一种很普通的水果,俗名沙果子,味酸,香气浓郁,大如核桃,红似玛瑙。波鱼儿和弟妹总也舍不得一下将果子吃掉,母亲也很是聪明,就拿各色丝线结一只彩色的小网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将三枚红色的果子放入网中,挂在脖子上做一个别致的饰物,这样就可以将一个春节和一个正月都笼罩在浓郁的香气和对酸甜的向往之中。
篮筐罩着的那个网儿,如果系一个底子,将淡粉色的篮球装在里边,活脱脱不就是波鱼儿童年时脖子上网着的那几枚艳丽的沙果子吗?只是被肚里的馋虫拱吃的只剩下最后一枚而已,除了个头大一些外,几乎再没有丝毫的分别。每每过完正月,弟弟妹妹们的胸前便空空如也,而波鱼儿胸前却总是饱满着最后一枚艳丽,于是这最后一枚艳丽在与弟妹分而食之时便芬芳了波鱼儿的人生。小时候脖子上吊那样一枚沙果子,长大了脖子上挂一只篮球,波鱼儿的人生几乎都被笼罩在这种童年的温馨之中了。
波鱼儿不光身高,而且弹跳力也好的不能再好,是那种天造地设的篮球运动员。波鱼儿跳起来扣篮时,篮筐如同吊在他胸前的童年,篮球在他的手上如同一枚沙果子似的很袖珍,是马上吃掉这个果子还是继续保存直到有一天与弟妹们共同分享,对一个乡村的孩子来说原本就是极大的诱惑和考验。
波鱼儿是闻着沙果子的香气走入城市的,也是品味着沙果子的酸甜开始自已的运动员生涯的,有了儿时分而食之的那份敦厚的德性,之后波鱼儿才有了好的球风和好的人缘儿。波鱼儿就是这样想着,就是这样拿着,就是这样几年如一日地将篮球或是最后一枚沙果子接二连三地装入篮筐的。波鱼儿的成功在于他从不急于吃掉最后那一枚果子,所以为他也为弟妹们保存了人生最后一种状态和可能。
波鱼儿就这样一边想着一边运球到了栏下,然而当他目光如炬,起跳扣篮时,却发现白底黑道的篮板和结着球网的篮筐都不见了。波鱼儿发怔的空当儿,篮球已经习惯的脱手而出,穿过虚空重重的砸在地面上,溅起一片灰尘。没有掌声响起,也没有欢呼发出,更没有鲜花投掷,唯有一片寂静胶着周遭。
等篮球不再跳动,尘埃已经落定,波鱼儿这才恍然醒悟,原来自己是在一个虚拟的球场上打球。
这种虚拟现实恰好是世界面临的危机,也是人类为自己保留的最后一道风景吧?人们啊,请不要相信虚拟的富足,曾经的拥有已经消耗并正在继续消耗,我们人类只剩下最后一枚果子了。
(编辑 柴沛沛)
哲夫。1955年生人。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系中国作协会员、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太原市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太原市文学院院长、《都市》文学主编、一级作家,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分会太原市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山西省环境文化促进会副会长,连续6年参加全国人大“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采访团活动。2007年“6·5”世界环境日被评选为2007年环保“绿色卫士”,在人民大会堂受表彰并进中南海与国务院领导座谈。为“山西省首届环保形象大使”、“山西省首届环保奖”获得者、山西省“德艺双馨”优秀文学艺术工作者等。
1977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一本处女作长篇小说《啊……》,已经出版发表作品千余万字,主要作品有生态系列长篇《黑雪》《毒吻》《天猎》《地猎》《极乐》《天欲》《地欲》《人欲》等,环境长篇报告文学有《中国档案》《黄河追踪》《怒语长江》《帝国时代的黄河》《世纪之痒》《执政能力》等,中篇小说有《长牙齿的土地》《船儿也曾有过舵》《鱼虫》等百十余部,短篇有《孩儿眼系列》《畜牲》等,电影有《毒吻》《零点行动》等。
获过中国图书奖、冰心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北京文学奖等。1997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哲夫文集》十卷本。2003年《哲夫文选》十卷本由美国强磊出版社出版。2006推出60万字的全景式反映中国林业生态状况的长篇纪实《世纪之痒——中国生态报告》,被国家林业局评选为中国“2006年生态文化十件大事”之一。2008年由作家社出版了中国首部政论体长篇报告文学《执政能力》一书,被基层执政者称为“执政宝典”,荣登作家出版社的畅销书榜,已印刷六版。
新建的体委宿舍没有建篮球场的计划,篮球已经不像过去那么时髦和流行,但在宿舍楼往西的一隅,就在靠近河边的那个地方,建起几堵围墙并夯出了一大片坚实的空地,准备建一座漂亮的网球场。
星期天波鱼儿拎着篮球一摇一晃地走到这片空地,便除去身上的衣衫,只穿一件蓝底红道的运动裤衩,精赤着上身,打起了篮球。波鱼儿先是满场子绕着拍那个篮球,一边熟悉场地一边技艺娴熟地做一些热身动作。灯光齐刷刷地亮了,看台上坐满了人,双方都有群众和啦啦队呐喊助威。
胖胖的裁判吹出一声长哨,并宣布比赛方队员各自练球三分钟。
波鱼儿带着球神出鬼没地绕过了三号队友和四号队友的拦截,离篮筐十步时从容起跳,球从波鱼儿手掌间轻盈飞起,鸟儿般掠着一阵翅响,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准确地飞到篮筐上空,似乎有一刹那的停顿,随之往下一扎,连篮筐都不肯触碰,便生龙活虎地从球网中“唰”地蹿出来。比赛往往还没有正式开始,波鱼儿便会先声夺人,赢来看台上一片嘈杂的叫好声。正式比赛的哨声一响,波鱼儿便不再是波鱼儿而变成了一只篮球,是篮球带着波鱼儿,还是波鱼儿粘着篮球,已经分不大清楚。
队友们也从不喊他波鱼儿,而只喊他六号。
六号是波鱼儿还是波鱼儿是六号,连队友们似乎也分不清楚,只知道拍着六号簇拥着六号很快便冲破对方的防线,压到半场时发一声吼,便众星捧月将一个六号人球合一送入了对方的篮筐。球迷们的喝彩声山呼海啸似的,连对方那个秃头的啦啦队长也跟着喊好,喊过好才醒悟喊错了阵营,便解嘲说咱这是真一不二的奥林匹克精神,战场上可以有阵营,竞技场上却理当不分敌我,谁进的球好就给谁叫好,这才是真的球迷,这才是真的奥林匹克。
你们别不信,这就叫一码归一码。知道那些古希腊人和古雅典人吗?集会时连那些有家族血仇的人讲演到精彩处,他们都会报之以掌声,但这不影响对阵时再毫不留情地杀死他:你口才第一,我剑术第一,我说小子,你就认死吧!
那个秃头的啦啦队长一直看好波鱼儿,不止一次说国家队真是瞎了眼,怎么把波鱼儿这么好的一个篮球队员给忽略不计啦?怎么波鱼儿就没有被选进国家队?
波鱼儿却并不喜欢秃头,因为他受不了秃头那股迷迷瞪瞪的热乎劲儿,波鱼儿觉得打球就是打球,也就是秃头说的一码归一码的事儿,并非球打到好的时候就连球员的口臭也跟着飘香了。秃头的那股热乎劲儿让波鱼儿受不了,秃头所说的那些捧场的话也让波鱼儿听了十分的别扭。也许秃头说的都是真心话,但未必真心话就非听不可,这些偏执发颠的言语,所谓的真心话听了更容易让人犯困。
波鱼儿很少犯困,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乡村孩子,乡村孩子融入城市,如同乡村向城市转化一样,至少得迈过三个门槛,由乡村到乡镇,乡镇到县城,县城到城市,要想当一个合格的城市人,这三个阶段缺一不可。波鱼儿明白自己别无所长,唯有天赐长子,会打篮球而已。这是波鱼儿走入城市的唯一门票。正因为波鱼儿明白这一点,所以波鱼儿打起球来才会全身心的投入。
看台上也人眼灼灼,如同无数只探照灯的追光,追随着身手不凡的波鱼儿。
波鱼儿也从不负众望,灵猿一样带着篮球,左冲右突,闪转腾挪,神出鬼没,不管有多么难,总有本事闯过对方的围追堵截,单人独骑运球切入篮下。这时他便腾身起跳,将自已整个儿拔起在半空,画着黑道白底的篮板和圆圆的拖着流苏的篮筐,便近在眼鼻之下。
每逢这时,篮网中便会泛起一丝浓郁的香气,使波鱼儿忍不住咽一口水。
小时候波鱼儿家里穷,一年也吃不上几次水果。只有每年过春节的时候,波鱼儿和三个弟妹才会每人分得三枚果子。那果子是母亲秋天时拿粮食换来的,一直珍藏到过年。果子是一种很普通的水果,俗名沙果子,味酸,香气浓郁,大如核桃,红似玛瑙。波鱼儿和弟妹总也舍不得一下将果子吃掉,母亲也很是聪明,就拿各色丝线结一只彩色的小网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将三枚红色的果子放入网中,挂在脖子上做一个别致的饰物,这样就可以将一个春节和一个正月都笼罩在浓郁的香气和对酸甜的向往之中。
篮筐罩着的那个网儿,如果系一个底子,将淡粉色的篮球装在里边,活脱脱不就是波鱼儿童年时脖子上网着的那几枚艳丽的沙果子吗?只是被肚里的馋虫拱吃的只剩下最后一枚而已,除了个头大一些外,几乎再没有丝毫的分别。每每过完正月,弟弟妹妹们的胸前便空空如也,而波鱼儿胸前却总是饱满着最后一枚艳丽,于是这最后一枚艳丽在与弟妹分而食之时便芬芳了波鱼儿的人生。小时候脖子上吊那样一枚沙果子,长大了脖子上挂一只篮球,波鱼儿的人生几乎都被笼罩在这种童年的温馨之中了。
波鱼儿不光身高,而且弹跳力也好的不能再好,是那种天造地设的篮球运动员。波鱼儿跳起来扣篮时,篮筐如同吊在他胸前的童年,篮球在他的手上如同一枚沙果子似的很袖珍,是马上吃掉这个果子还是继续保存直到有一天与弟妹们共同分享,对一个乡村的孩子来说原本就是极大的诱惑和考验。
波鱼儿是闻着沙果子的香气走入城市的,也是品味着沙果子的酸甜开始自已的运动员生涯的,有了儿时分而食之的那份敦厚的德性,之后波鱼儿才有了好的球风和好的人缘儿。波鱼儿就是这样想着,就是这样拿着,就是这样几年如一日地将篮球或是最后一枚沙果子接二连三地装入篮筐的。波鱼儿的成功在于他从不急于吃掉最后那一枚果子,所以为他也为弟妹们保存了人生最后一种状态和可能。
波鱼儿就这样一边想着一边运球到了栏下,然而当他目光如炬,起跳扣篮时,却发现白底黑道的篮板和结着球网的篮筐都不见了。波鱼儿发怔的空当儿,篮球已经习惯的脱手而出,穿过虚空重重的砸在地面上,溅起一片灰尘。没有掌声响起,也没有欢呼发出,更没有鲜花投掷,唯有一片寂静胶着周遭。
等篮球不再跳动,尘埃已经落定,波鱼儿这才恍然醒悟,原来自己是在一个虚拟的球场上打球。
这种虚拟现实恰好是世界面临的危机,也是人类为自己保留的最后一道风景吧?人们啊,请不要相信虚拟的富足,曾经的拥有已经消耗并正在继续消耗,我们人类只剩下最后一枚果子了。
(编辑 柴沛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