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改中的困惑与探索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12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繁多的教学观摩课、公开课,音乐教师都面临同样的困惑:如何才能上好一节有成效,生动有趣的音乐课?在音乐课中又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歌曲的音准节奏,把歌曲教好,使学生学得快、唱得好?一些音乐教学公开课中,很多教师都只注重了课堂教学的表演性、形式化。是否可以让课堂教学多一份真实性,而少一些华而不实的作秀呢?
  
  一、小学音乐课堂还需要识谱教学吗?
  
  新课标明确了一个理念: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能“终身热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人”。强调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才是音乐教学追求的目标。识谱教学一直是音乐教育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现在的音乐课上,已很难见到发声练习,节奏练习,识谱练习了,这导致了学生的音乐技能越来越差。如果从小学到高中十年的音乐课上下来,学生居然连简单的谱子也不认识,这音乐课还有存在的必要吗?音乐课本上的很多创编练习,如果不会识谱,那样的练习只是形同虚设,纸上谈兵罢了。
  因为学生对识谱大都不感兴趣,觉得枯燥,识谱教学一度困扰广大音乐教师。那么,识谱教学就真的这么难吗?其实,在刚开始识谱教学时可采用单音弹奏乐谱,让学生跟着教师的钢琴轻声模唱曲子旋律,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让学生更好地学会聆听音乐旋律。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可以采取学习看谱唱歌,用“听唱与视唱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学会识谱,开始时,以听唱为主,辅之以视唱,逐步增加视唱的比重,从听唱逐步向视唱过渡。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识谱的积极性,在用听唱学新歌时,可由教师弹琴,用拍节拍、图画帮忙记忆歌词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始终在兴奋的精神状态中,为学唱新歌作好准备,这样,到了唱新歌时便水到渠成了。
  
  二、如何更准确地唱好音乐的节奏?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不敢教音乐知识,生怕枯燥的知识讲授把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堂弄得沉闷难耐,所以在教谱子节奏的时候往往一带而过,多半让学生跟着范唱拍拍手,轻声哼哼了事,还美其名曰:让学生感受。音乐作品是要让学生多听,多去感受,但如果在课堂上都不扎扎实实的去训练感受音乐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那学生便只能停留在低层次的阶段,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有一定音乐素养的欣赏者。
  要使音乐知识的教授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学得简单易懂,这需要音乐教师智慧的设计,化烦为简,化枯燥为生动。比如节奏练习中各时值的练习一直是教师们很头疼的,但教师可以把人体的动作与音符时值相对应,如:四分音符——走步,八分音符——跑步,三连音——横移步,十六分音符——碎步,前(后)十六——踢踏步,全音符——转体,附点二分音符——进退步,附点八分音符——跑跳步,附点四分音符——走跳步,切分音——切步。这样具有较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训练,可以有效的、有趣的训练学生的节奏感。
  
  三、如何解决音乐教学中的“乱”?
  
  在一些音乐教师中流传着这样的“高论”:音乐课,又不是主课,没有考试的压力,犯不着和纪律差的学生过不去,严格要求下要是出了事自己倒霉。长此以往,音乐课堂便是“乱象丛生”,成了纪律最差的课堂了。在音乐课堂上, 如何把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过来,做到有趣,自由,轻松,宽中有严,放中有收,动中有静,才是成功的课堂。例如学习《火车开了》一课时,我让学生想象一下火车开过来的声音,用律动,拍手,跺脚等模拟火车开动的节奏。再想象火车由远开过来,用节奏,速度,力度强弱进行医比较。然后请一个同学出来做火车司机,我和其他同学逐渐连接做车厢,司机换了一个又一个,车厢也越接越长。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们全情投入游戏中,没有时间捣乱,在“玩”中体验音乐,乐也融融。
  
  四、音乐教学需要作秀吗?
  
  在很多的音乐公开课中,不少教师喜欢“多样化”,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多种教学手段,唱歌还没唱好,就加入舞蹈动作,又是打击乐器表演,结果课堂乱成一片。歌声朦胧,但有点走调;打击乐器很响,但节奏混乱;舞蹈谈不上任何肢体语言,只不过是毫无章法的身体扭动。但就是一些这样貌似繁华的公开课,却通常会得到这样的评价:课堂气氛活跃,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手段丰富,等等。这样的教学评价直接导致教师彻底放弃了传统的教学方法,难免给人肤浅浮躁的感觉。是否可以让课堂教学多一份真实性,少一些华而不实的作秀呢?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创新教育成为世界教育一大发展趋势的今天,每一位音乐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创新的教学理论,不断探索研究新型的教学方法,在探索中求得音乐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责任编辑龙建刚
其他文献
“口语交际”,作为语文新课程的五大目标板块之一,由于内容新而受到广泛关注;“口语交际课”,则由于形式新而成为课改热点。然而几年过后,我们回头看一看,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对“口语交际”和“口语交际课”的认识还不是那么到位。无论是在认识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存在一些误区,致使口语交际课教学效益低下,难于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个目标。  现象一:“口语交际课
目的:本文旨在了解冬季石家庄地区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明确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及血钙(Ca)、血磷(P)、甲状旁腺激素(PTH)和总碱性磷酸酶(ALP)与跟骨超声传导速度(SOS
铛、铛、铛……上课铃响了,我拿着课本,非常自信地走进五年级一班的教室,开始了教学.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进一法和去尾法,今天我们就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现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的第35页第9题,自己先做,稍后我再进行讲解.”  题目如下:一种瓶装橙子粉(图显示为450克),每冲一杯需要16克橙子粉和9克方糖,冲完这瓶橙子粉,大约需要多少千克方糖?  学生们认真地解题,不久全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化学考试大纲中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一项就是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但是信息题对学生的要求还远不只这一点,要想真正做好信息题,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四步走”。  第一步正确认识信息题,扫除心理障碍  信息题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效果明显,对于选拔人才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考中越来越受重视,分值也在逐年增加,要想在高考化学科拿高分,不能不重视信息题。要想做
《探究电阻上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一节课中,教师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探究.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讨论,教师从学生设计的作品中找了两种设计方案,然后用实物投影仪打到屏幕上,设计方案如图:    教学实录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甲乙两种实验设计方案哪个对?  学生:乙方案。  教师:甲错,错在哪里?  学生:因为甲电路中没有滑动变阻器,不能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从而无法测多组数据,也就无法按要求
由于学校条件限制,有些化学实验根本无法开展。但如果能把部分学生常规实验进行微型化,既可使实验得以开展,又可节省经费、提高时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如初三《碱和盐的性质》的常规实验就可改为微型化实验。  大家知道,课本实验《碱和盐的性质》需要用到仪器10种,试剂14种,每人需要试管11支。按此计算,我校初三级856名学生共需试管9416支,平均每45分钟约需785支,各种溶液共约8.3升。我校有1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