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之美》拓展阅读

来源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j1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说“距离”时总不忘冠上“适当的”三个字,这是要注意的。“距离”可以太过,可以不及。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这个道理可以拿一个浅例来说明。
  王渔洋的《秋柳诗》中有两句说:“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在不知这诗的历史的人看来,这两句诗是漫无意义的,这就是说,它的距离人远,读者不能了解它,所以无法欣赏它。《秋柳诗》原来是悼明亡的,“南雁”是指国亡无所依附的故旧大臣,“西乌”是指有意屈节降清的人物。假使读这两句诗的人自己也是一个“遗老”,他对于这两句诗的情感一定比旁人较能了解。但是他不一定能取欣赏的态度,因为他容易看这两句诗而自伤身世,想到种种实际人生问题上面去,不能把注意力专注在诗的意象上面,这就是说,《秋柳诗》对于他的实际生活距离太近了,容易把他由美感的世界引回到实用的世界。
  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胸,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觀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比如裸体女子的照片常不免容易刺激性欲,而裸体雕像如《米罗爱神》,裸体画像如法国安格尔的《汲泉女》,都只能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是因为照片太逼肖自然,容易像实物一样引起人的实用的态度;雕刻和图画都带有若干形式化和理想化,都有几分不自然,所以不易被人误认为实际人生中的一片段。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戴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干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作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眺,幼子饥已卒”时绝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朱光潜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原题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和《无言之美》一样,本文也渗透了朱光潜对艺术之美的独到理解,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全文按照逻辑顺序组织结构,以问题为导向,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归结题旨”为论述思路,层层阐发,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艺术与实际人生之间的距离,提出了“距离产生美”的观点,即只有与实际的生活适当拉开距离,才能发现美、审视美、欣赏美。
  文章作为论据的材料涉及诗歌、绘画、雕塑、建筑等多个艺术门类,丰富而翔实,分析严谨而意长,显示出作者良好的艺术修养和深厚的美学功底。文章用“漫谈”的方式,有意识地规避了艰涩的理论术语,语言通俗易懂,质朴清新,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不失为科学性、普及性兼备的经典之作。
  读有所思
  1.说“距离”时,为什么要冠上“适当的”三个字?
  2.作者认为:“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你能再举一例,分析并证明作者的观点吗?
其他文献
村上春树最新长篇小说《骑士团长杀人事件》日前在东京发售。《骑士团长杀人事件》是村上春树继《1Q84》后暌违7年再次推出的多卷本长篇小说,由日本新潮社出版。该书初版发行量原定为100万册(上下部各50万册),由于预售火爆在发行前夕增印30万册,其中第一部增加至70万册,第二部60万册,展现出相当高的市场期待。《騎士团长杀人事件》讲述了作为画家的“我”,和谜一样的绘画、谜一样的邻居相遇,此后随着骑士团
内容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红学”回归文学文本研究的思路有三种:传统方法、西方理论、传统与西方之间的摇摆。这三种思路分别存在文学工具化、非文学性批评、文学性理论原创等需要认真思考和仔细辨析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许也是中国当代文艺理念创新的问题。  关键词:当代“红学” 文学工具化 文学性 理论原创  十八世纪,《红楼梦》横空出世,其巨大冲击波绵延不绝,形成“红学”,红学有旧红学、新红学、当代红学
内容摘要:目的探索职业探索与翻译硕士职业使命感之间的关系以及未来工作自我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职业探索问卷、未来工作自我问卷和职业使命感问卷,对206名翻译硕士进行了调查。结果翻译硕士职业探索对其未来工作自我和职业使命感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未来工作自我对职业使命感有显著正向影响,未来工作自我部分中介职业探索和职业使命感。结论 翻译硕士职业探索既可以直接影响其职业使命感,也可以通过未来工作
日本渡边淳一文学馆运营主体变更仪式日前在东京举行,中国青岛出版集团正式接手该馆。青岛出版集团董事长孟鸣飞在交接仪式上解读此番交易原委称,渡边淳一具有非凡的创作天赋和实力,其对当今社会的深刻独到剖析、对人性微妙透彻的把握,不仅打动日本读者,也吸引了中国读者。他称,不同文化需要交流和理解,更需要借鉴和包容。正是出于如此思考,促成了对渡边淳一文学馆的接手。渡边淳一生平著有50多部长篇小说,其作品在中国十
澳大利亚国宝级作家托马斯·基尼利日前携《辛德勒名单》现身上海思南读书会,与读者分享小说背后的故事。自1964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惠顿某处》以来,托马斯·基尼利共出版过30多部长篇,10余部纪实作品和4部剧本。他三度入围英语文学最高奖项——布克奖短名单,并于1982年凭借《辛德勒名单》折桂。《辛德勒名单》以纪实手法刻画了二次大战期间德国人奥斯卡·辛德勒冒着生命危险,倾注所有财力和智慧,营救数百位犹
张德明论诗,一方面强调“诗人与世界的对话”,另一面也强调“诗人要学会俯下身子,与卑微的事物平等对话。”“诗歌最大的德性是万物平等,彼此尊重,自由对话。”(张德明《论诗短札》)曾经有一段时间,对话的诗学被诗界呼吁的很多。平心而论,对话确实是探求写作可能性的一种最好范式,然而比较难的是,诗人如何在他的写作中来实现这一点。从本原意义上来说,诗人的写作本身即是與个体内心的一场对话,然而对这种内心进行反观,
有一阵子,“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广为流行,一时间,大家都把自己的生活放到了“远方”,至于眼前还有什么,反倒有点顾不上了。  读完刘汀的《黑白》,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这句话。不过,要申明的是,小说并不是要应证它,毋宁是相反。《黑白》的故事布满“暧昧”的小陷阱:公交车夜班司机老洪的一生都和他的工作一样,按部就班,一步不错,这让他很满足,直到在夜班中遇到一个长得像柳岩的年轻女孩。女
日前在德语文学翻译家叶廷芳先生的八十寿辰庆祝活动上,海天出版社副社长刘明清,专程携带着由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叶廷芳先生新书《西风故道》,应邀出席活动。该书系叶廷芳先生的随笔自选集,主要内容包括作者怀人和追溯自己一生治学之路的精彩篇章。叶廷芳于1936年出生在浙西一个偏僻的山村,1956年,他终于考上了北京大学西语系。从此,便开始了自己的德语学习和研究生涯。叶廷芳是最早把欧洲两位重要现代作家卡夫卡和迪伦
残雪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可能因为我本来就不是“先锋”。先锋后面都有大部队的。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那些先锋,他们的大部队到了九十年代或新世纪就都变成写实的作家了,包括他们自己也早就汇入了大部队,不再搞什么探索了。我一个人是另起炉灶的,理念和追求与那些先锋都不同,所以也沒几个人追随我。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以为我这种写作在文坛上几乎绝迹了,然而后来我通过仔细阅读,发现还是有几个同我类似的稀有“动物”,这就
内容摘要:本文以诗歌《春天,遂想起》教学为例,尝试通过注重诵读和情境,兼顾“大境界”和“小细节”,联系生活和生命的个性化写作,以及改编和排演等手段,让中职单招男生爱上女性化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普遍难题,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单招男生 女性化经典 学习兴趣  十年的单招语文教学经历让笔者深感单招男生是语文学习的弱势群体,在平时交流中体会到大多单招教师亦有同感。在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