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动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项目,快乐体育教学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入手,提倡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中学生体育教学中,教师不应囿干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而更应注意培养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这不仅是发展学生个体素质的基础,也是发展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快乐体育 教学 中学体育 方法
1.将快乐体育融入中学体育教学的意义
1.1 快乐体育能够确定中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总是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看作是教学活动的客体,是依附于教师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是教师决定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只管跟着教师的步伐走,被动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体育知识,从而导致了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伴随着这种主体地位丧失的还有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地自觉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将快乐体育引入中学体育教学,可以有助于教师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位置上,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开展教学,有助于创造出一种和谐、活泼、合作、快乐的教学模式,从而促使中学生改变以往对体育教学枯燥、发威的看法,重新正确地认识和看待体育,对体育产生兴趣,进而将体育学习作为满足自身需求来对待,随着对体育教学看法的转变,中学生会主动地、积极地、自觉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同时,他们还会渐渐地将自己所学到的体育知识运用到体育实践过程中去,也就做到了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来的要求。
1.2 有助于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
快乐体育教学法正好能满足体育教学地这一需求。它以情感体验为基础,以师生互动与联系为桥梁,是人格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快乐体育教学法不仅能改变传统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顾自己传授知识,而不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态度,以及对课程的看法,只重视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情况,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基础上,它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入手,提倡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教法与发现式的学法在发展体力同时进行知情意井重的人格教育,不仅重视调动中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而且重视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使教师能够在欢快的气氛中,将体育知识传授给中学生,促使其身心全面发展,从而也就达到了促使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进而也就有利于培养身心兼备的人才。
2.将快乐体育融入中学体育教学的方法
2.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中学生大多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的这个年龄段也就决定了他们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乐于展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想让他们转变学习态度,就需要注意让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吸引其参与教学活动就需要教师让学生通过参与能切实感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这也是将快乐教学融入中学体育教学的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就应在体育教学课堂中,准备一些趣味性较强地运动项目,并让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感受到这项体育运动给自己带来的欢乐。当然,体育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理论知识都是十分枯燥的,如田径运动的发展史,容易造成的一些运动损伤等,面对这些纯理论性的问题,仍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是很难静下心来自己的学习这些知识,但这些知识,尤其是相关体育运动容易产生的运动损伤对他们以后参加体育运动是十分重要的,因而也应是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不能随随便便就将其忽略的。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将这些理论知识编人一些游戏中,将游戏搬到课堂中,让中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游戏了解这些体育知识,这样不仅能不使学生感到枯燥,而且,这种活动也有助于加深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同样以田径运动损伤为例,在进行这一部分内容的授课时,教师自己扮作医生,让同学扮作参加某项田径运动受了伤,“受伤”的学生找老师医治,老师告诉他受了什么伤,怎么治疗,为什么会受伤,以后应该怎样避免再受此类运动损伤,这样一来课堂气氛不仅比较融洽,而且学生也能从该游戏中了解运动损伤的知识,从而激发中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
2.2 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观念
从人体发展学的观点来看,“健康第一”应成为我国学校教学的首要目标,当然这里的健康不仅仅包括身体健康,更包括心理健康。快乐体育也是以发展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强调体育项目的强制参与性,而应该根据中学生的状况,进行体育教学。如在我国中学体育教学中,最常见到的体育项目就是长短跑、铅球运动、跨栏运动,这些运动项目的泛滥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中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厌恶的情绪,在他们看来,中学体育是枯燥的、无聊的,从而也就导致了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对体育运动兴趣的缺失。有鉴于此,中学体育教学应增添一些中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教学,应根据青春期学生体育运动特点,与青春期中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训练的心理特点,安排一些具有将强竞技性、团体性的体育。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的指导中学生进行体育运动,从而更好的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活跃体育课堂氛围。在调动中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中学生团结性的调动,以便能使他们养成合作的习惯,理解合作的意义,增强班级与集体的凝聚力,从而使中学生在昂扬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避免学生“喜爱运动,讨厌教学”现象的产生。
3.结束语
在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和总结学生的体育长处与优点,并鼓励其发展这项长处,增强他们的信心,坚定他们的信念。在了解中学生体育长处的基础上,教师应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促使其能够科学发展,从而最终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这实质上也是“终身体育”观念的实践。如科学的培养体育特长生,或者培养他们对某项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与爱好,从而使这项运动项目能够伴随该学生的成长,使其一生受益。
参考文献
[1]李巡照.传统中学体育教学与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的比较分析[J].改革与开放
[2]刘时强.新课改下中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3]周文琴.对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探討[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关键词】快乐体育 教学 中学体育 方法
1.将快乐体育融入中学体育教学的意义
1.1 快乐体育能够确定中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总是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看作是教学活动的客体,是依附于教师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是教师决定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只管跟着教师的步伐走,被动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体育知识,从而导致了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伴随着这种主体地位丧失的还有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地自觉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将快乐体育引入中学体育教学,可以有助于教师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位置上,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开展教学,有助于创造出一种和谐、活泼、合作、快乐的教学模式,从而促使中学生改变以往对体育教学枯燥、发威的看法,重新正确地认识和看待体育,对体育产生兴趣,进而将体育学习作为满足自身需求来对待,随着对体育教学看法的转变,中学生会主动地、积极地、自觉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同时,他们还会渐渐地将自己所学到的体育知识运用到体育实践过程中去,也就做到了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来的要求。
1.2 有助于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
快乐体育教学法正好能满足体育教学地这一需求。它以情感体验为基础,以师生互动与联系为桥梁,是人格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快乐体育教学法不仅能改变传统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顾自己传授知识,而不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态度,以及对课程的看法,只重视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情况,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基础上,它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入手,提倡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教法与发现式的学法在发展体力同时进行知情意井重的人格教育,不仅重视调动中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而且重视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使教师能够在欢快的气氛中,将体育知识传授给中学生,促使其身心全面发展,从而也就达到了促使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进而也就有利于培养身心兼备的人才。
2.将快乐体育融入中学体育教学的方法
2.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中学生大多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的这个年龄段也就决定了他们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乐于展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想让他们转变学习态度,就需要注意让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吸引其参与教学活动就需要教师让学生通过参与能切实感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这也是将快乐教学融入中学体育教学的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就应在体育教学课堂中,准备一些趣味性较强地运动项目,并让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感受到这项体育运动给自己带来的欢乐。当然,体育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理论知识都是十分枯燥的,如田径运动的发展史,容易造成的一些运动损伤等,面对这些纯理论性的问题,仍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是很难静下心来自己的学习这些知识,但这些知识,尤其是相关体育运动容易产生的运动损伤对他们以后参加体育运动是十分重要的,因而也应是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不能随随便便就将其忽略的。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将这些理论知识编人一些游戏中,将游戏搬到课堂中,让中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游戏了解这些体育知识,这样不仅能不使学生感到枯燥,而且,这种活动也有助于加深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同样以田径运动损伤为例,在进行这一部分内容的授课时,教师自己扮作医生,让同学扮作参加某项田径运动受了伤,“受伤”的学生找老师医治,老师告诉他受了什么伤,怎么治疗,为什么会受伤,以后应该怎样避免再受此类运动损伤,这样一来课堂气氛不仅比较融洽,而且学生也能从该游戏中了解运动损伤的知识,从而激发中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
2.2 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观念
从人体发展学的观点来看,“健康第一”应成为我国学校教学的首要目标,当然这里的健康不仅仅包括身体健康,更包括心理健康。快乐体育也是以发展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强调体育项目的强制参与性,而应该根据中学生的状况,进行体育教学。如在我国中学体育教学中,最常见到的体育项目就是长短跑、铅球运动、跨栏运动,这些运动项目的泛滥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中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厌恶的情绪,在他们看来,中学体育是枯燥的、无聊的,从而也就导致了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对体育运动兴趣的缺失。有鉴于此,中学体育教学应增添一些中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教学,应根据青春期学生体育运动特点,与青春期中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训练的心理特点,安排一些具有将强竞技性、团体性的体育。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的指导中学生进行体育运动,从而更好的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活跃体育课堂氛围。在调动中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中学生团结性的调动,以便能使他们养成合作的习惯,理解合作的意义,增强班级与集体的凝聚力,从而使中学生在昂扬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避免学生“喜爱运动,讨厌教学”现象的产生。
3.结束语
在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和总结学生的体育长处与优点,并鼓励其发展这项长处,增强他们的信心,坚定他们的信念。在了解中学生体育长处的基础上,教师应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促使其能够科学发展,从而最终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这实质上也是“终身体育”观念的实践。如科学的培养体育特长生,或者培养他们对某项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与爱好,从而使这项运动项目能够伴随该学生的成长,使其一生受益。
参考文献
[1]李巡照.传统中学体育教学与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的比较分析[J].改革与开放
[2]刘时强.新课改下中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3]周文琴.对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探討[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