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使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全体教育工作者要有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 新理念 新方法 科学素养 全体学生 科学探究
为了使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所有教育工作者对新课程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解,要有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采用全新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一、化学新课程同传统化学课程相比,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和体现了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
化学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化学课程改革的根本性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科、教一体化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认为:社会生产可分成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力生产等三种基本形式。与之相应的人类社会活动方式是经济活动、科技活动和教育活动。“经济”、“科技”和“教育”之间的关系,可用“教育——人才——科技——经济”这一因果链来表示。从此链可以看出: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教育对科技、经济的基础作用的体现和发挥,是通过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人才”来实现的。
(2)适应现代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社会。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将对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生活、交往方式,对创造知识和获得知识的方式,以及对人类所从事的工作、劳动方式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这意味着科学技术将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提高我国公民整体科学素养的需要
2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令世人惊叹。然而,国内外的经济学家发现,科技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很低。资金、设备和人才可以引进,但国民的科学素养不能引进。中国存在的庞大的文盲加科盲的队伍,是造成各种愚昧无知现象在我国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制约我国生产力不能迅速发展的原因。因此,提高我国公民整体的科学素养,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对此,基础化学教育义不容辞,任重而道远。
2、面向全体学生
化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从其发展历史来看,主要有两种价值取向:
(1)为少数学生的化学课程
时至今日,为少数尖子学生的化学,在中国仍有强大的“市场”。片面追求升学率,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顽症”。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大面积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头等重要的课题,任重而道远。
(2)为全体学生的化学课程
“为全体学生的化学”的思想从70年代开始逐渐被认同,除了是因为“为少数学生的化学”使化学学习质量下降,学生对化学的兴趣降低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趋势。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使得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因而,要求每一位公民都应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认识科学的本质和价值,积极参与有关科学技术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也就是说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这意味着化学课程要从“为少数人的化学”向“为全体学生的化学”转变,意味着从“培养科学家的化学”向“培养公民的化学”转变。
3、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体现STS教育思想
STS是英文Science、Technology和Society的缩写。STS教育就是在STS思想的指导下,为了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后果,能够积极参与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决策,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公民而进行的一种教育。
体现STS教育思想反映在化学课程内容上就是要使化学课程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简称“两贴近”)。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科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人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中的应用,在课程内容的选择,目标的制订,活动与探究建议,以及学习情景素材的提供方面给予了充分的体现。
4、倡导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化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有效落实这一目标的关键是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这也是发达国家化学课程改革的大力倡导的一种重要理念。
使学生经历科学知识与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相互作用,就是提倡学生亲自做科学,也就是亲自进行科学探究。学生通过积极、能动的科学探究活动,来掌握科学知识,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并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中理解科学和理解化学,从而形成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是有效实施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一目标的关键。
5、构建“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化学教学评价体系
化学新课程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方面有了实质性的改变,必然要求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以有效地指导化学新课程的实施。新的评价体系强调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改变过去只由化学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一元局面,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在评价内容上,主张从只关注学生化学知识掌握情况的结果性评价,向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既关注化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关注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的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评价转变。在评价方式上,在改革传统的所谓标准化“纸笔测验”的基础上提倡“档案袋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
二、化学教师是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者,化学新课程的理念只有通过广大教师的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才能加以体现和落实
从这个意义上说,化学教师是化学新课程得以顺利而有效实施的关键。
1、化学新课程教学应关注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是化学新课程的根本目的和核心理念,当然也必然是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观念。要理解这一理念,至少应对以下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化学新课程教学关注的是学科还是学生; (2)化学新课程教学关注的是少数学生还是全体学生;
(3)化学新课程教学关注的是化学学科知识的学习还是全面的科学素养的发展。
2、化学教师应成为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促进者
化学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除了要转变学生观以外,转变教师的角色、树立新的教师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化学教学观念的转变,必然要求化学教师的角色发生相应的转变;反过来,如果一名化学教师不具有与化学新课程相一致的、先进的教学观念,那么他也不可能实现角色的真正转变。因此,转变化学教学观念是转变化学教师角色的基础和前提。那么,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化学教师的角色应发生哪些转变呢?
(1)化学教师要从化学科学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促进者转变;
(2)化学教师要从化学课程教材的被动执行者向化学新课程的开发转变;
(3)化学教师要从教书匠向化学教学的研究者转变。
3、化学新课程教学应运用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如果说“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是从目标和学生层面解读化学新课程教学观念的话,“化学教师应成为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促进者”,“应运用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就是从实施和教师、教学层面解读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观念。化学新课程如何教,运用什么方式教,这是实践化学新课程必须清楚的问题。
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它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不足。因此,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际上还蕴含着各种教学方式之间应相互配合和补充,以发挥出单一教学方式所没有的较高的整体效益。
三、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化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说,关乎此次化学课程改革的成败,是检验此次化学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1、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学习方式进行不同的划分
(1)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2)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
(3)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2、目前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听得多,做得少;被动接受得多,主动探究得少;个人理解得多,小组合作交流得少。
3、化学课程代表性的学习方式主要有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
(1)“发现学习”是指教师提供适合于学生进行再发现活动的教材,促使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尝试的过程来“发现”知识并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的一般程序是:
*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创设特定的情境,即提出与解决问题有关的某些条件,以激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
*学生自己作出解决问题的假设;
*学生运用阅读、实验、观察、讨论等形式进行探索、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结论。
(2)探究学习是指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探究自然所必须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主动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根据探究形式的不同,可以将探究性学习活动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实验探究性学习活动(包括课题、目的、原理、用品及规格、步骤、现象及结果处理、讨论。)
*调查探究性学习活动(包括课题、目的、对象和时间、内容提纲、方法、报告、讨论)
*交流探究性学习活动(包括课题、目的、时间和地点、内容提纲、方式、探究报告)
在化学新课程的学习中,我们鼓励的是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倡导的是探究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学习。事实上,那种纯粹的发现式学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平时的化学学习中,并不是主流的学习方式,更多的是那种接受探究学习。因此,促进学生化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不是对传统化学学习方式的一概否定,长期化学学习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启发式化学学习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今天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仍然是值得提倡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牢牢紧扣住“新”字,新课程要有新理念,要用新方法,这样新课程改革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任长松.走向新课程.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2] 郑长龙主编.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姚梅林.学习规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新课程 新理念 新方法 科学素养 全体学生 科学探究
为了使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所有教育工作者对新课程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解,要有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采用全新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一、化学新课程同传统化学课程相比,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和体现了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
化学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化学课程改革的根本性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科、教一体化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认为:社会生产可分成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力生产等三种基本形式。与之相应的人类社会活动方式是经济活动、科技活动和教育活动。“经济”、“科技”和“教育”之间的关系,可用“教育——人才——科技——经济”这一因果链来表示。从此链可以看出: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教育对科技、经济的基础作用的体现和发挥,是通过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人才”来实现的。
(2)适应现代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社会。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将对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生活、交往方式,对创造知识和获得知识的方式,以及对人类所从事的工作、劳动方式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这意味着科学技术将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提高我国公民整体科学素养的需要
2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令世人惊叹。然而,国内外的经济学家发现,科技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很低。资金、设备和人才可以引进,但国民的科学素养不能引进。中国存在的庞大的文盲加科盲的队伍,是造成各种愚昧无知现象在我国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制约我国生产力不能迅速发展的原因。因此,提高我国公民整体的科学素养,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对此,基础化学教育义不容辞,任重而道远。
2、面向全体学生
化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从其发展历史来看,主要有两种价值取向:
(1)为少数学生的化学课程
时至今日,为少数尖子学生的化学,在中国仍有强大的“市场”。片面追求升学率,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顽症”。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大面积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头等重要的课题,任重而道远。
(2)为全体学生的化学课程
“为全体学生的化学”的思想从70年代开始逐渐被认同,除了是因为“为少数学生的化学”使化学学习质量下降,学生对化学的兴趣降低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趋势。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使得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因而,要求每一位公民都应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认识科学的本质和价值,积极参与有关科学技术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也就是说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这意味着化学课程要从“为少数人的化学”向“为全体学生的化学”转变,意味着从“培养科学家的化学”向“培养公民的化学”转变。
3、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体现STS教育思想
STS是英文Science、Technology和Society的缩写。STS教育就是在STS思想的指导下,为了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后果,能够积极参与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决策,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公民而进行的一种教育。
体现STS教育思想反映在化学课程内容上就是要使化学课程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简称“两贴近”)。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科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人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中的应用,在课程内容的选择,目标的制订,活动与探究建议,以及学习情景素材的提供方面给予了充分的体现。
4、倡导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化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有效落实这一目标的关键是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这也是发达国家化学课程改革的大力倡导的一种重要理念。
使学生经历科学知识与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相互作用,就是提倡学生亲自做科学,也就是亲自进行科学探究。学生通过积极、能动的科学探究活动,来掌握科学知识,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并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中理解科学和理解化学,从而形成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是有效实施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一目标的关键。
5、构建“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化学教学评价体系
化学新课程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方面有了实质性的改变,必然要求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以有效地指导化学新课程的实施。新的评价体系强调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改变过去只由化学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一元局面,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在评价内容上,主张从只关注学生化学知识掌握情况的结果性评价,向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既关注化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关注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的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评价转变。在评价方式上,在改革传统的所谓标准化“纸笔测验”的基础上提倡“档案袋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
二、化学教师是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者,化学新课程的理念只有通过广大教师的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才能加以体现和落实
从这个意义上说,化学教师是化学新课程得以顺利而有效实施的关键。
1、化学新课程教学应关注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是化学新课程的根本目的和核心理念,当然也必然是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观念。要理解这一理念,至少应对以下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化学新课程教学关注的是学科还是学生; (2)化学新课程教学关注的是少数学生还是全体学生;
(3)化学新课程教学关注的是化学学科知识的学习还是全面的科学素养的发展。
2、化学教师应成为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促进者
化学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除了要转变学生观以外,转变教师的角色、树立新的教师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化学教学观念的转变,必然要求化学教师的角色发生相应的转变;反过来,如果一名化学教师不具有与化学新课程相一致的、先进的教学观念,那么他也不可能实现角色的真正转变。因此,转变化学教学观念是转变化学教师角色的基础和前提。那么,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化学教师的角色应发生哪些转变呢?
(1)化学教师要从化学科学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促进者转变;
(2)化学教师要从化学课程教材的被动执行者向化学新课程的开发转变;
(3)化学教师要从教书匠向化学教学的研究者转变。
3、化学新课程教学应运用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如果说“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是从目标和学生层面解读化学新课程教学观念的话,“化学教师应成为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促进者”,“应运用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就是从实施和教师、教学层面解读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观念。化学新课程如何教,运用什么方式教,这是实践化学新课程必须清楚的问题。
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它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不足。因此,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际上还蕴含着各种教学方式之间应相互配合和补充,以发挥出单一教学方式所没有的较高的整体效益。
三、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化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说,关乎此次化学课程改革的成败,是检验此次化学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1、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学习方式进行不同的划分
(1)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2)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
(3)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2、目前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听得多,做得少;被动接受得多,主动探究得少;个人理解得多,小组合作交流得少。
3、化学课程代表性的学习方式主要有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
(1)“发现学习”是指教师提供适合于学生进行再发现活动的教材,促使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尝试的过程来“发现”知识并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的一般程序是:
*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创设特定的情境,即提出与解决问题有关的某些条件,以激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
*学生自己作出解决问题的假设;
*学生运用阅读、实验、观察、讨论等形式进行探索、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结论。
(2)探究学习是指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探究自然所必须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主动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根据探究形式的不同,可以将探究性学习活动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实验探究性学习活动(包括课题、目的、原理、用品及规格、步骤、现象及结果处理、讨论。)
*调查探究性学习活动(包括课题、目的、对象和时间、内容提纲、方法、报告、讨论)
*交流探究性学习活动(包括课题、目的、时间和地点、内容提纲、方式、探究报告)
在化学新课程的学习中,我们鼓励的是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倡导的是探究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学习。事实上,那种纯粹的发现式学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平时的化学学习中,并不是主流的学习方式,更多的是那种接受探究学习。因此,促进学生化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不是对传统化学学习方式的一概否定,长期化学学习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启发式化学学习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今天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仍然是值得提倡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牢牢紧扣住“新”字,新课程要有新理念,要用新方法,这样新课程改革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任长松.走向新课程.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2] 郑长龙主编.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姚梅林.学习规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