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探索在我国英语专业课堂环境下进行工作坊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翻译水平与能力的有效性。以英语专业大二两个班为实验班和控制班,在为期一个学年的试验期间,两个班进行相同课时的翻译课程教学,并在教材、教师、授课内容、学时数和进度等方面采用相同标尺。不同的是实验班接受了工作坊的教学方式,而控制班采取传统讲授法的教学方式。两个班在实验前后进行了前测与后测,并运用SPSS对相关变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班和控制班在前测成绩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在实验结束后,翻译成绩出现明显差异,从而证明工作坊教学模式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方面比传统的讲授法对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更加有效。
关键词:翻译课程;教学模式;翻译工作坊
多年来,国内相当多的翻译课基本上仍然沿用传统的“结果对比”教学模式,教师占据教学的中心位置,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点评和“标准译文”。这种教学模式可称为“以译品为取向的教学模式”(朱玉彬、许钧,2010)。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从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表现来看,是达不到要求的。
香港中文大学金圣华教授近十年来在翻译教学中采用工作坊式的翻译教学,取得了显著效果。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刘和平教授主持的研究生班也采用工作坊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李明和仲伟合教授在这方面的研究也较早,二人合作在《中国翻译》2010年第四期上发表了题为《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的文章,对翻译工作坊的定义、特点、对教师的要求、对学生的要求做出详细介绍和分析。李明教授还出版了以《翻译工作坊》为名的相关教材。另有罗亚君,肖红,朱慧芬等撰写并发表相关论文发表。近期对此教学模式的研究较为活跃。不过,国内有关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还不够深入、不够全面;对于翻译工作坊在翻译教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还需要更进一步探索和验证。
一、翻译工作坊
翻译工作坊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一些高校,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种重实效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按小组组成工作坊,并在老师的组织下模拟实际的翻译情景,通过相互探讨与协作,在课堂上完成特定的翻译任务。该教学方法目前在国外教学的一些领域已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翻译工作坊教学是基于“翻译能力不是教会的,而是练就的”这一教学理念(刘和平,2009)。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对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英语专业二年级61名学生进行了前测和后测。英语1班30人为控制组,英语2班31人为实验组,在实验前,对61名学生进行了英语水平测试,从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一)可以看出,方差方程的levene齐性检验表明该变量的显著性水平为0.703>0.5,说明两组在该变量上的方差相等,因此需要查看方差齐性一行的数据作为t检验的结果数据。双尾t检验的显著水平为0.070>0.05, 说明两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外,该变量的平均值差值95%置信区间含零,也表明两组成绩平均值的差异不显著。这进一步证明两组在实验开始前英语水平相当。(见表1)
(二)研究方法及工具
研究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研究的方法,并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整理和描述。
(三)研究过程
在实验前,我们对两个班61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翻译课程的理解、期望和学习目的。并依此对教学目标和计划进行了调整,以便更好的实现学生对翻译课程的需求。
在实验过程中,控制班和实验班采用同一本教材,同一位老师授课,相同的课时,相同的练习和作业,以此实现对实验其他变量的有效控制。控制班上课采取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实验班采取翻译工作坊教学方式。在完成一个学期的教学后,对两个班进行了后测。
三、研究结论
翻译工作坊教学方式对学生翻译成绩的影响
在翻译课程结束后,我们对61名学生进行了翻译水平测试,即后测,用以检测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翻译成绩的影响。从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2)可以看出,方差方程的levene齐性检验表明该变量的显著性水平为0.395>0.5,说明两组在该变量上的方差相等,因此需要查看方差齐性一行的数据作为t检验的结果数据。双尾t检验的显著水平为0.044>0.05, 说明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外,该变量的平均值差值95%置信区间不含零,也表明两组成绩平均值的差异显著。这进一步证明两组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翻译水平产生了明显差异,实验班成绩明显优于控制班。后测结果显示,实验班所采取的翻译工作坊教学方式对学生翻译水平提高更有效。
四、启示
实证研究显示翻译工作坊的教学模式在翻译教学中是切实有效的。根据翻译工作坊教学的特点,教师“需要扮演调解者、组织者、创造者、促进者、监管者、引导者、指挥、教练等角色”(李明、仲伟合, 2010:34)。学生反馈其对具体的翻译操作有了更切实的感受,对翻译中的疑难点感知更加深入。此教学模式可以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1] Szczyrbak, M. Reflections on Teaching Business and Legal Translation to Polish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KASE Journal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nline]. 2008, vol. 3, no. 1, pp. 65-81. At: http://www.skase.sk/Volumes/JTI03/pdf_doc/6.pdf, 2008.
[2]黄建滨,卢静.翻译:是专业,更是职业——让· 德利尔教授的翻译教学观及对中国翻译教学的启示[J].上海翻译,2008(3).
[3]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2010(4).
[4]刘和平.论本科翻译教学的原则和方法[J].中国翻译,2009(6).
[5]朱玉彬,许钧.关注过程:现代翻译教学的自然转向[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
关键词:翻译课程;教学模式;翻译工作坊
多年来,国内相当多的翻译课基本上仍然沿用传统的“结果对比”教学模式,教师占据教学的中心位置,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点评和“标准译文”。这种教学模式可称为“以译品为取向的教学模式”(朱玉彬、许钧,2010)。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从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表现来看,是达不到要求的。
香港中文大学金圣华教授近十年来在翻译教学中采用工作坊式的翻译教学,取得了显著效果。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刘和平教授主持的研究生班也采用工作坊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李明和仲伟合教授在这方面的研究也较早,二人合作在《中国翻译》2010年第四期上发表了题为《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的文章,对翻译工作坊的定义、特点、对教师的要求、对学生的要求做出详细介绍和分析。李明教授还出版了以《翻译工作坊》为名的相关教材。另有罗亚君,肖红,朱慧芬等撰写并发表相关论文发表。近期对此教学模式的研究较为活跃。不过,国内有关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还不够深入、不够全面;对于翻译工作坊在翻译教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还需要更进一步探索和验证。
一、翻译工作坊
翻译工作坊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一些高校,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种重实效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按小组组成工作坊,并在老师的组织下模拟实际的翻译情景,通过相互探讨与协作,在课堂上完成特定的翻译任务。该教学方法目前在国外教学的一些领域已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翻译工作坊教学是基于“翻译能力不是教会的,而是练就的”这一教学理念(刘和平,2009)。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对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英语专业二年级61名学生进行了前测和后测。英语1班30人为控制组,英语2班31人为实验组,在实验前,对61名学生进行了英语水平测试,从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一)可以看出,方差方程的levene齐性检验表明该变量的显著性水平为0.703>0.5,说明两组在该变量上的方差相等,因此需要查看方差齐性一行的数据作为t检验的结果数据。双尾t检验的显著水平为0.070>0.05, 说明两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外,该变量的平均值差值95%置信区间含零,也表明两组成绩平均值的差异不显著。这进一步证明两组在实验开始前英语水平相当。(见表1)
(二)研究方法及工具
研究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研究的方法,并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整理和描述。
(三)研究过程
在实验前,我们对两个班61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翻译课程的理解、期望和学习目的。并依此对教学目标和计划进行了调整,以便更好的实现学生对翻译课程的需求。
在实验过程中,控制班和实验班采用同一本教材,同一位老师授课,相同的课时,相同的练习和作业,以此实现对实验其他变量的有效控制。控制班上课采取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实验班采取翻译工作坊教学方式。在完成一个学期的教学后,对两个班进行了后测。
三、研究结论
翻译工作坊教学方式对学生翻译成绩的影响
在翻译课程结束后,我们对61名学生进行了翻译水平测试,即后测,用以检测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翻译成绩的影响。从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2)可以看出,方差方程的levene齐性检验表明该变量的显著性水平为0.395>0.5,说明两组在该变量上的方差相等,因此需要查看方差齐性一行的数据作为t检验的结果数据。双尾t检验的显著水平为0.044>0.05, 说明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外,该变量的平均值差值95%置信区间不含零,也表明两组成绩平均值的差异显著。这进一步证明两组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翻译水平产生了明显差异,实验班成绩明显优于控制班。后测结果显示,实验班所采取的翻译工作坊教学方式对学生翻译水平提高更有效。
四、启示
实证研究显示翻译工作坊的教学模式在翻译教学中是切实有效的。根据翻译工作坊教学的特点,教师“需要扮演调解者、组织者、创造者、促进者、监管者、引导者、指挥、教练等角色”(李明、仲伟合, 2010:34)。学生反馈其对具体的翻译操作有了更切实的感受,对翻译中的疑难点感知更加深入。此教学模式可以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1] Szczyrbak, M. Reflections on Teaching Business and Legal Translation to Polish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KASE Journal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nline]. 2008, vol. 3, no. 1, pp. 65-81. At: http://www.skase.sk/Volumes/JTI03/pdf_doc/6.pdf, 2008.
[2]黄建滨,卢静.翻译:是专业,更是职业——让· 德利尔教授的翻译教学观及对中国翻译教学的启示[J].上海翻译,2008(3).
[3]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2010(4).
[4]刘和平.论本科翻译教学的原则和方法[J].中国翻译,2009(6).
[5]朱玉彬,许钧.关注过程:现代翻译教学的自然转向[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