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细节描写对于一篇文章的成功至关重要。什么样的细节描写才是精妙的,在中学生作文的细节描写中又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应该如何应对?笔者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从认真的观察生活,真实的再现生活,谨慎的选用素材,凝练的语言表达几方面谈起。
【关键词】:细节描写 真实 新颖 凝练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的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户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很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这是2012年安徽省高考作文的材料,从这一则材料中我们留意到两则标语“注意安全”和“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经过比较得出专家修改过的标语更注重细节和实效。从细微之处入手,将危险消灭于萌芽阶段,这大概就是《中庸》里所提到的“致广大而尽精微”,既要达到广博深厚的境界又要达到精细微妙的境界,二者相互依存,“尽精微”的终极目标是“致广大”,而在对“致广大”的求索中体现出“尽精微”的弥足珍贵。
生活的道理如此,写作的道理亦是如此。一篇好文章除了需要有一个好题目,一个好立意,一个好结构外,还需要在细节描写上多下功夫。著名作家赵树理说过:“细致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看了以后的印象更深刻。”。通过这次学生的习作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其一,细节不细。我们无法忘记鲁迅笔下那个生命中没有春天的祥林嫂,作者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外貌描写——从最初的“顺着眼”,到后来的“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再到最后“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1)——表现出生活对祥林嫂的摧残和戕害。而在学生的作文中又是怎样的呢?学生在荷塘边,念及中国历史,想表现如今的中国就如同初夏时节,立意是可以肯定的,而一出手就是绵延八万里横亘五千年,在一篇小小的文章里涵盖了一本中国通史的内容,精炼至极可见一斑,粗糙至极亦是令人咋舌。
其二,虽细不真。这点的杀伤力较之上一点的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真”可当“真实”讲。大家都知道戴嵩画牛的故事:巴蜀有个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数数一百计。他最喜欢戴嵩的《斗牛图》,锦囊玉轴,常常带着在身边赏玩。一天他打开书画,一个牧童看见了,拍掌大笑:“这画的是斗牛啊!牛斗的时候,力气在角上,尾巴夹在大腿间。画上的牛是摇着尾巴斗,错了!”处士听了,连夸放牛娃说的对。艺术来源于生活,应该在尊重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合理想象。(2)凭着自己毫无依据、不和事理的想当然,只会让文章虚假,让阅读者哂笑。印象是深刻了,而高分就无从谈起了。这个“真”还可以当“真切”讲。
其三,即真不靓。写作文的境界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用手,用脑,用心。多数学生为写而写,比如这次写作训练,95﹪的同学都在下大力气描写荷塘上的荷叶亭亭如盖和荷花含苞待放,这样写缺少个性,没有特点,以致分数仅仅达到平均的水平。有些学生也试着用比喻,用夸张,用拟人,但多数是拾人牙慧,没有用心感悟属于他自己的荷塘,虽巧却不靓。
其四,繁冗拖沓。这一点主要针对语言来说。细节描写不是不厌其烦的描绘让人疲惫,而是语言凝练经济,有如“丁年奉使,皓首而归”(3),有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4),有如“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5)。学生中也有精彩的佳句,比如“夏始春末,参差一树绿意,厚实繁茂。”我又将这一句用另一种形式表述出来“春天还没走,夏天已经来了,大树上的叶子长得满满的,叶子绿绿的,叶片很厚实,一片繁茂的景象。”两相对比,学生自然能感受到语言凝练之美。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我采取“三步走”的措施,就是展示、思考、修改。
第一步,展示。把在这次训练中表现优异的同学的描写片段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现出来,比如汪辰卉同学的“微微高出水面的细细的荷梗,顶着巴掌大的,还未舒展开的嫩荷叶,就像是个刚出生的婴儿,将肉乎乎的小手小脚蜷缩起来”,比如孟帅同学的“(荷香)宛若一张无形的大网,沉入人心底的长河,捞上来一堆宁静与感动”,又如李为雨同学的“高柳新蝉,薰风微雨,池荷榴花,琼珠清泉,又是一年初夏时节”。让学生指出这些描写的优点:或是形象逼真,或是别出心裁,或是语言凝练。有了身边同学的示范作用,完成任务就不是难事,从心理上打破了他们的畏惧。
第二步,思考。《普通高中語文课程标准》关于“表达与交流”就有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6)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勇敢地说。学生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开来:这个说可以写荷塘中嫩叶初长,先如铜钱,后像手掌,荷叶疏落,荷花无迹的样子;那个说可以写夕阳西下,河畔的金柳、天边的晚霞倒映着荷塘中的景象:又有人说亦可以写荷塘四周榴火欲燃,合欢羞涩的美……——做到“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7)。
第三步,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名人大家为了把文章改得更好,他们有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有鲁迅先生仅1000多字的文章《一件小事》,改动就有15处之多;更有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写的《为克来塞尔乐章而作》一文,全文只有5页那么长,而手稿却有800页之多。清代梁章钜说:“百工治器,必几经转换而后器成;我辈作文,亦必须几经删润而成,其理一也。”(8)。从学生的习作中选取一段描写为例:
寿终正寝的大地熟睡了一个冬季,果然饱含着新生与蓬勃的气息,每一寸肌肤都蕴含着生机,绿意与生命构成这美丽而生动的世界,向人们展示了这满是青春的气息。
大家先谈谈这段描写如何。有的同学表述这段描写语言使用不当如“寿终正寝的大地”,有的同学表示没有描写具体的事物表现这种“青春的气息”,仅仅凭作者直白的点出,不能使人印象深刻。于是全体总动员将这段文字修改为:
广袤的大地沉沉的睡了一个冬季,当第一缕清风拂面而过,,当第一个嫩芽跃上枝头,耳边不时传来溪水的盈盈笑语,树梢的啾啾鸟鸣。黑沉沉的大地睁开惺忪的睡眼,伸个懒腰,于是庄稼拔节,春笋破土。看那块无人问津的角落里,不知什么时候遍地都是三叶草,自然界的神明路过时从他们的口袋里不小心洒下如米粒般细碎的小花,紫瓣黄蕊,惹人怜爱。桃花的骨朵先如红豆般大小,然后努着劲长成了红樱桃般,不知哪一天像个憋着笑而涨红了脸的小女孩,突然张开嘴哈哈大笑,红口白牙,欢乐晕染开来了。
在细节描写中,应该注意的地方还有很多,如动词的锤炼,表现手法的选择和运用等等。但认真的观察生活,真实的再现生活,谨慎的选用素材,凝练的语言表达,是细节描写成功的不二法门,这样才能达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学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己、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9)“内容充实,感情真实”(10)。
女作家黄宗英曾说过“细节就是你的“珠子”。你要穿一串项链,这串项链要与别人的不同,你起码得有几颗是你的“珠子”,一颗珍贵的珠子能使一串项链熠熠生辉。一个好细节能使一篇作品读后难忘。”在关键处驻足,慢些走,欣赏啊!写尽精微之处,才能使文章至美,永驻人心。
参考书目:
(1)鲁迅《祝福》
(2)蒙田《热爱生命》
(3)李陵《答苏武书》
(4)柳永《雨霖铃》
(5) 丘迟《与陈伯之书》
(6)、(7)、(9)、(10)《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8)清代梁章钜《作文法》
【关键词】:细节描写 真实 新颖 凝练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的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户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很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这是2012年安徽省高考作文的材料,从这一则材料中我们留意到两则标语“注意安全”和“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经过比较得出专家修改过的标语更注重细节和实效。从细微之处入手,将危险消灭于萌芽阶段,这大概就是《中庸》里所提到的“致广大而尽精微”,既要达到广博深厚的境界又要达到精细微妙的境界,二者相互依存,“尽精微”的终极目标是“致广大”,而在对“致广大”的求索中体现出“尽精微”的弥足珍贵。
生活的道理如此,写作的道理亦是如此。一篇好文章除了需要有一个好题目,一个好立意,一个好结构外,还需要在细节描写上多下功夫。著名作家赵树理说过:“细致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看了以后的印象更深刻。”。通过这次学生的习作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其一,细节不细。我们无法忘记鲁迅笔下那个生命中没有春天的祥林嫂,作者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外貌描写——从最初的“顺着眼”,到后来的“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再到最后“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1)——表现出生活对祥林嫂的摧残和戕害。而在学生的作文中又是怎样的呢?学生在荷塘边,念及中国历史,想表现如今的中国就如同初夏时节,立意是可以肯定的,而一出手就是绵延八万里横亘五千年,在一篇小小的文章里涵盖了一本中国通史的内容,精炼至极可见一斑,粗糙至极亦是令人咋舌。
其二,虽细不真。这点的杀伤力较之上一点的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真”可当“真实”讲。大家都知道戴嵩画牛的故事:巴蜀有个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数数一百计。他最喜欢戴嵩的《斗牛图》,锦囊玉轴,常常带着在身边赏玩。一天他打开书画,一个牧童看见了,拍掌大笑:“这画的是斗牛啊!牛斗的时候,力气在角上,尾巴夹在大腿间。画上的牛是摇着尾巴斗,错了!”处士听了,连夸放牛娃说的对。艺术来源于生活,应该在尊重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合理想象。(2)凭着自己毫无依据、不和事理的想当然,只会让文章虚假,让阅读者哂笑。印象是深刻了,而高分就无从谈起了。这个“真”还可以当“真切”讲。
其三,即真不靓。写作文的境界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用手,用脑,用心。多数学生为写而写,比如这次写作训练,95﹪的同学都在下大力气描写荷塘上的荷叶亭亭如盖和荷花含苞待放,这样写缺少个性,没有特点,以致分数仅仅达到平均的水平。有些学生也试着用比喻,用夸张,用拟人,但多数是拾人牙慧,没有用心感悟属于他自己的荷塘,虽巧却不靓。
其四,繁冗拖沓。这一点主要针对语言来说。细节描写不是不厌其烦的描绘让人疲惫,而是语言凝练经济,有如“丁年奉使,皓首而归”(3),有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4),有如“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5)。学生中也有精彩的佳句,比如“夏始春末,参差一树绿意,厚实繁茂。”我又将这一句用另一种形式表述出来“春天还没走,夏天已经来了,大树上的叶子长得满满的,叶子绿绿的,叶片很厚实,一片繁茂的景象。”两相对比,学生自然能感受到语言凝练之美。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我采取“三步走”的措施,就是展示、思考、修改。
第一步,展示。把在这次训练中表现优异的同学的描写片段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现出来,比如汪辰卉同学的“微微高出水面的细细的荷梗,顶着巴掌大的,还未舒展开的嫩荷叶,就像是个刚出生的婴儿,将肉乎乎的小手小脚蜷缩起来”,比如孟帅同学的“(荷香)宛若一张无形的大网,沉入人心底的长河,捞上来一堆宁静与感动”,又如李为雨同学的“高柳新蝉,薰风微雨,池荷榴花,琼珠清泉,又是一年初夏时节”。让学生指出这些描写的优点:或是形象逼真,或是别出心裁,或是语言凝练。有了身边同学的示范作用,完成任务就不是难事,从心理上打破了他们的畏惧。
第二步,思考。《普通高中語文课程标准》关于“表达与交流”就有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6)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勇敢地说。学生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开来:这个说可以写荷塘中嫩叶初长,先如铜钱,后像手掌,荷叶疏落,荷花无迹的样子;那个说可以写夕阳西下,河畔的金柳、天边的晚霞倒映着荷塘中的景象:又有人说亦可以写荷塘四周榴火欲燃,合欢羞涩的美……——做到“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7)。
第三步,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名人大家为了把文章改得更好,他们有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有鲁迅先生仅1000多字的文章《一件小事》,改动就有15处之多;更有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写的《为克来塞尔乐章而作》一文,全文只有5页那么长,而手稿却有800页之多。清代梁章钜说:“百工治器,必几经转换而后器成;我辈作文,亦必须几经删润而成,其理一也。”(8)。从学生的习作中选取一段描写为例:
寿终正寝的大地熟睡了一个冬季,果然饱含着新生与蓬勃的气息,每一寸肌肤都蕴含着生机,绿意与生命构成这美丽而生动的世界,向人们展示了这满是青春的气息。
大家先谈谈这段描写如何。有的同学表述这段描写语言使用不当如“寿终正寝的大地”,有的同学表示没有描写具体的事物表现这种“青春的气息”,仅仅凭作者直白的点出,不能使人印象深刻。于是全体总动员将这段文字修改为:
广袤的大地沉沉的睡了一个冬季,当第一缕清风拂面而过,,当第一个嫩芽跃上枝头,耳边不时传来溪水的盈盈笑语,树梢的啾啾鸟鸣。黑沉沉的大地睁开惺忪的睡眼,伸个懒腰,于是庄稼拔节,春笋破土。看那块无人问津的角落里,不知什么时候遍地都是三叶草,自然界的神明路过时从他们的口袋里不小心洒下如米粒般细碎的小花,紫瓣黄蕊,惹人怜爱。桃花的骨朵先如红豆般大小,然后努着劲长成了红樱桃般,不知哪一天像个憋着笑而涨红了脸的小女孩,突然张开嘴哈哈大笑,红口白牙,欢乐晕染开来了。
在细节描写中,应该注意的地方还有很多,如动词的锤炼,表现手法的选择和运用等等。但认真的观察生活,真实的再现生活,谨慎的选用素材,凝练的语言表达,是细节描写成功的不二法门,这样才能达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学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己、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9)“内容充实,感情真实”(10)。
女作家黄宗英曾说过“细节就是你的“珠子”。你要穿一串项链,这串项链要与别人的不同,你起码得有几颗是你的“珠子”,一颗珍贵的珠子能使一串项链熠熠生辉。一个好细节能使一篇作品读后难忘。”在关键处驻足,慢些走,欣赏啊!写尽精微之处,才能使文章至美,永驻人心。
参考书目:
(1)鲁迅《祝福》
(2)蒙田《热爱生命》
(3)李陵《答苏武书》
(4)柳永《雨霖铃》
(5) 丘迟《与陈伯之书》
(6)、(7)、(9)、(10)《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8)清代梁章钜《作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