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实际结合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既包含的积极成果和合理内容,又具有糟粕性的成分。对此,实际中应该“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探讨两者“结合”的具体途径和方式问题,克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发生某些扭曲和变形,促进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积极成果;结合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和任务。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形成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新理论,使来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变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内在地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相结合。因为马克思主义毕竟诞生于西方,在传统上属于西方文化,在其话语和表现形式上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文化的特征。要使它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就必须把它融于中国文化的海洋中,使它有一种中国化的表现形式,而不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要得到发展,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具有思想资源的意义,而且它本身就构成了中国国情和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忽略这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因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能离开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谈。究竟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国内外学者对这个概念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多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再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特殊的文化体系。”[1]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封建专制社会的文化,包括思想观念、哲学宗教、教育艺术、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典章文物、天文地理、科学技术以及价值观念、社会风尚、民间风俗,等等。”
综上,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应当包括从古到今上下五千年在中国形成的传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文艺、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历几千年而绵延不断,却是有值得自豪丰富遗产。但是,和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一样,中华文化既包含进步的方面,也包含落后的方面。“每一种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化。”[4]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在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文化,它既包含人文价值的精华,也包含封建主义的糟粕。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相结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这首先是由于两者确实有些相通性、共同性、相容性或互补性的方面,可以形成结合点:
在社会道德方面,中国古代的先哲们,他们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这种重视道德情操,讲民族气节,主张为理想而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与共产党员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牺牲个人生命的大无畏精神具有相通之处。
在社会理想方面,中国古代的先哲们,在社会激烈变动、人们聚讼纷纭的时期,曾经抨击“天下无道”,追求“天下有道”,把“道”看作尽善尽美,和谐有序的景象和目标,这与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目标具有相通之处;儒家经典的“天下为公”,使“货,恶弃其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一种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上乌托邦式社会理想,它与建立在高度发展的大生产基础上的共产主义理想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但着眼于未来的经济、道德上的理想态势,又确有相通之处。
在世界观与方法论方面,在中国先哲们的著作中,历来存在无神论、唯物论,特别是辩证思维的传统。“有无相生、难以相成”、“物极必反”等等,这些术语中蕴含丰富而深刻的辩证思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是息息相通的。
恩格斯说过:“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5]一旦条件合适,封建主义的观念和力量,就会复活、滋长,甚至泛滥开来,加上人们容易陶醉于某些已有的成就,对思想领域的反封建的任务缺乏应有的自觉,就更有利于封建主义的糟粕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出现,这就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出现某些“变形”或“失真”的状况。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某种复效果,是值得人们警惕和重视的。
中国文化中的经学方法传统,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容易导致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中国自汉武帝罢黩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大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在哲学与文化领域逐渐形成了一种与封建专制主义相适应的经学。学术研究只是要求注经解经,培养了一种唯经唯圣的观念,不允许离经叛道。在民主革命时期,那时的某些教条主义者也曾以经学的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搬硬套经典作家的某些言论或第三国际的决议,对中国革命事业造成过严重危害。
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觉、笼统的思维方式,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分析和创新探索。中国传统哲学既有富于辩证思维的一面,但也往往缺失概念的明晰性,缺乏理论的分析和论证;哲学思想往往与伦理政治思想紧密结合而缺乏独立的认识论、方法论和自然观。这种缺陷不但长期影响我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严重影响哲学上的整体创新。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具有冲突的地方,因而我们有必要探讨“结合”的具体途径和方式结合,一边更好的实现两者的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笔者初步的探讨了自己对于两者结合的认识:
首先,学习、研究、分析、甄别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结合”的必要准备。要正确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必须学习和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在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甄别,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辩证和唯物论思想,包含有任何时代都适用的合理因素,我们应做具体分析、深入挖掘、全面整理和发扬光大。
其次,批判继承,融合创新——实现“结合”的基本方法。“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批判地继承中国优秀文化精华并在实践中创新的产物。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加以改造和提炼,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就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融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并赋予其崭新的内涵和时代生命力。
最后,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实现“结合”的着眼点。我们清理和总结中国传统文化,是为了中国现实斗争的需要,服务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古为今用,不是颂古非今,也不是颂今非古。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也是这样,要提倡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在新的条件下得到丰富、发展和完善,成为人民群众争取解放的有力思想武器。
社会主义事业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也是一个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创新的“动态的结合”。面对新世纪所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中国共产党一定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化这篇大文章,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2004,(11).
[3]田光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5.
[6]方可立.现代新儒学与现代化[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积极成果;结合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和任务。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形成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新理论,使来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变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内在地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相结合。因为马克思主义毕竟诞生于西方,在传统上属于西方文化,在其话语和表现形式上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文化的特征。要使它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就必须把它融于中国文化的海洋中,使它有一种中国化的表现形式,而不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要得到发展,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具有思想资源的意义,而且它本身就构成了中国国情和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忽略这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因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能离开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谈。究竟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国内外学者对这个概念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多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再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特殊的文化体系。”[1]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封建专制社会的文化,包括思想观念、哲学宗教、教育艺术、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典章文物、天文地理、科学技术以及价值观念、社会风尚、民间风俗,等等。”
综上,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应当包括从古到今上下五千年在中国形成的传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文艺、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历几千年而绵延不断,却是有值得自豪丰富遗产。但是,和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一样,中华文化既包含进步的方面,也包含落后的方面。“每一种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化。”[4]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在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文化,它既包含人文价值的精华,也包含封建主义的糟粕。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相结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这首先是由于两者确实有些相通性、共同性、相容性或互补性的方面,可以形成结合点:
在社会道德方面,中国古代的先哲们,他们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这种重视道德情操,讲民族气节,主张为理想而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与共产党员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牺牲个人生命的大无畏精神具有相通之处。
在社会理想方面,中国古代的先哲们,在社会激烈变动、人们聚讼纷纭的时期,曾经抨击“天下无道”,追求“天下有道”,把“道”看作尽善尽美,和谐有序的景象和目标,这与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目标具有相通之处;儒家经典的“天下为公”,使“货,恶弃其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一种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上乌托邦式社会理想,它与建立在高度发展的大生产基础上的共产主义理想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但着眼于未来的经济、道德上的理想态势,又确有相通之处。
在世界观与方法论方面,在中国先哲们的著作中,历来存在无神论、唯物论,特别是辩证思维的传统。“有无相生、难以相成”、“物极必反”等等,这些术语中蕴含丰富而深刻的辩证思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是息息相通的。
恩格斯说过:“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5]一旦条件合适,封建主义的观念和力量,就会复活、滋长,甚至泛滥开来,加上人们容易陶醉于某些已有的成就,对思想领域的反封建的任务缺乏应有的自觉,就更有利于封建主义的糟粕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出现,这就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出现某些“变形”或“失真”的状况。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某种复效果,是值得人们警惕和重视的。
中国文化中的经学方法传统,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容易导致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中国自汉武帝罢黩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大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在哲学与文化领域逐渐形成了一种与封建专制主义相适应的经学。学术研究只是要求注经解经,培养了一种唯经唯圣的观念,不允许离经叛道。在民主革命时期,那时的某些教条主义者也曾以经学的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搬硬套经典作家的某些言论或第三国际的决议,对中国革命事业造成过严重危害。
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觉、笼统的思维方式,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分析和创新探索。中国传统哲学既有富于辩证思维的一面,但也往往缺失概念的明晰性,缺乏理论的分析和论证;哲学思想往往与伦理政治思想紧密结合而缺乏独立的认识论、方法论和自然观。这种缺陷不但长期影响我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严重影响哲学上的整体创新。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具有冲突的地方,因而我们有必要探讨“结合”的具体途径和方式结合,一边更好的实现两者的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笔者初步的探讨了自己对于两者结合的认识:
首先,学习、研究、分析、甄别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结合”的必要准备。要正确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必须学习和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在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甄别,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辩证和唯物论思想,包含有任何时代都适用的合理因素,我们应做具体分析、深入挖掘、全面整理和发扬光大。
其次,批判继承,融合创新——实现“结合”的基本方法。“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批判地继承中国优秀文化精华并在实践中创新的产物。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加以改造和提炼,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就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融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并赋予其崭新的内涵和时代生命力。
最后,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实现“结合”的着眼点。我们清理和总结中国传统文化,是为了中国现实斗争的需要,服务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古为今用,不是颂古非今,也不是颂今非古。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也是这样,要提倡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在新的条件下得到丰富、发展和完善,成为人民群众争取解放的有力思想武器。
社会主义事业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也是一个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创新的“动态的结合”。面对新世纪所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中国共产党一定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化这篇大文章,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2004,(11).
[3]田光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5.
[6]方可立.现代新儒学与现代化[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