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面馍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ngyang08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上看到一个镜头:生活在贫困山区的一个女孩儿,生日时吃一碗方便面,已是莫大的幸福。
  看后,心里一酸。一下子,想起自己的童年。
  那时,农村物资匮乏,生活维艰。我姊妹多,只母亲一人挣工分。父亲是民办教师,半耕半教,不挣工分,月薪才几块钱。人道是,乡里、城里都耽误了。
  贫困状态下,糊口第一。吃什么,真没讲究,更不存在挑肥拣瘦。
  算来,一年四季,最离不开的“美食”是山芋。我们这,叫白芋。它不择土壤,收头又重,所以遍地栽种。起白芋时,家家做两手准备,若赶上晴天,就多晒些白芋干,供给一年;同时,将又脆又甜的红心白芋,精心窖藏,备作冬天的口粮,从霜降一直吃到惊蛰。白芋肉,人吃;白芋皮,猪吃。既保证人不受饿,又发展了副业,可谓一举两得。
  长年吃白芋,得有一个好胃。吃得太多,口吐酸水。母亲有一双巧手,变着花样吃,或掺点杂面吃,全家才没吃够。我得感恩勤劳智慧的母亲,也要感恩喂养我童年的白芋。假如没有白芋,不仅我,许多人将难以活命。因此,乡下流行一句顺口溜:“白芋饭,白芋馍,离了白芋不能活。”
  平时主食,除了手贴白干面馍,常吃的有高粱粑粑、玉米窝头等,只盼吃饱,不问孬好。大米、白面,是为梦想。
  我读初中时,家境有了改善。住校生中,多半同学从家里带的是白面馍。我家还不行。清楚地记得,一天上午,正上语文课,母亲赶集顺道,给我包来了一包杂面馍,好不容易才找到教室。接过笼布包裹的杂面卷子,我慌慌张张地转回教室,一个调皮的黑馍卷子突然跳了出来,硬生生地砸在地上,只听咕咚一声,翻了几个跟头……我毫不犹豫,迅即捡起,回到座位,脸上一阵发烫。当时的窘状,无法自视。许多年后,仍梦回那个场面。
  我有一个表姐,家住凤台南乡,靠近淮河,种有水稻。春节一近,就巴望着表姐背半袋大米,早点过来。那样,我家就能吃一顿香喷喷的米茶了——不是粥,不是饭,就是茶。大半锅井水,放两三把白米,米就当作了茶叶。就这,姊妹们也会哄抢饭勺,第一个盛饭的,总能多捞几颗米粒。
  想吃顿白面馍,与吃肉同等困難。午季,家里分的小麦,不及二百斤,装不了半囤,打出面来更少。当然,不会一下子拉去打面,而要精打细算,好日子得慢慢过。日常,是不舍得动用小麦的,只有两种情形下,白面馍才可吃到嘴上。
  过年真好。再穷的人家,也要磨些白面,蒸馒头、包饺子、炸馓子,过个新年。民谣唱道:“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一年等一回的白面馒头,没特殊情况,谁家也不会错过。只有这个时候,苦累了一年的天下百姓,才得以清闲几天,慰劳一下自己。作为孩子,没有不盼过年的,或许只是为了啃一块大骨头,吃一顿白馒头。
  年嘛,三百六十五天,只一回。平时要吃上白面馍,就指望亲戚帮忙了。亲戚一来,母亲会专门和一块白面,做一锅死面粑粑。出锅时,又软又香;再配上平常少见的小炒肉、炒干鱼、青辣炒蛋什么的,实在是件幸福的事。
  有一年,长时间没亲戚造访,我们就长时间没盼到白面粑粑。忙完了“四夏”又“三秋”,可把大舅等来了。他从褂子口袋摸出一把诱人的水果糖,我们一扑而上,瞬间抢光。母亲看我们围着大舅转悠,特高兴,一边和面,一边笑说:
  “你几个别疯,你大舅走了三十多里地,让他歇一会吧。”
  大舅说:“没事,我就喜欢小孩子。”
  过来摸摸我的小脑袋,说:“想大舅吗?”
  “想!”大家异口同声地喊。
  大舅笑得合不拢嘴,说:“为什么想大舅呢?”
  “大舅一来,就能吃上白面馍啦!”
  大舅听了,就又笑:“那,大舅以后常来,可好?”
  “好!”大家又一起叫道。
  母亲一旁,笑了,笑得泪光闪闪……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绘画:石 鲁
其他文献
父亲那年十月走了,留下母亲一人在家里过。怕她伤心,我很少在她面前提起父亲。  有一次,母亲坐在沙发上像自语又像是对我说:“我和你爸一辈子都没领结婚证。”没领结婚证?我一下怔住了。这么大的秘密,想不到父母竟然保守了一辈子,这才揭底。“你俩原来是不合法的啊!”我浅笑着和她开玩笑。母亲笑了。我说:“怎么不领证呢?今天谁还敢不领证就结婚啊?”“不是不领,是没来得及,结婚前你爸在东北,回来我们就结婚。第二天
期刊
过年前,我整理旧物,发现一张夹在书里的粮票。眼前这张半斤的粮票,虽然旧却没有一点破损。不要小看这些长五六厘米,宽三厘米左右的花纸头,在计划经济年代,没有它就吃不到饭。  当时,按计划发下来的粮票,拿去买米根本不够吃。上初中后,不管男女每个月都会增加十斤粮票,因此,当我们只要上了初中,母亲紧锁的眉头就稍微舒展一些,高兴地说:“这下好了,又多十斤米了。”  月底,父亲照例揣着粮油本去粮管所领回粮票,然
期刊
我从没想过,要当一名语文老师,还是初中的。  作为中师毕业生,作为美术老师、书法老师的宠儿,我希望自己能和小学生打交道,教他们画画,或者写字。  当初中的校长和书记几次三番地披着星光登门游说,还说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话以后,我踏上了一条未知的道路。校长语调高昂,每一个字符都流淌着信心:“他们都说,你语文功底很好,是初中毕业就能教初中的。我看好你。”  可是,我不看好自己。  我和初中的学生才相差
期刊
张猫是个猫性突出的女生,第一,她很黏人,每天24个小时,时时不离开一个人;第二,她嘴里会发出叽里咕噜,如同猫念经似的言语。但以前,她是个安静的女生,像猫一样喜独处,不善言谈,几个女人扎堆,她只是远远地静观其变,偶尔捡到一块笑料,就微扬嘴角,瘦削的长瓜脸上涟漪般荡漾着几缕笑容,但她绝不插言半句。  近半年,据说为了她黏的人,她求佛吃素,甚至住在寺庙里近一个月,只求得铅华尽染的一颗心能皈依净土,不再困
期刊
去年从广东回家乡祁东后,陆续地在京东上买了不少的书。买书当然是用来读的,而读书是需要時间来保证的。于是,每天吃完晚饭后,我就爱习惯性地倚靠在床上,然后从床头拿起一本书,将自己的思维放牧于字里行间。  然而,某人却不乐意了,硬要拉着我去散步。当然,她是有理由的,每每双眼盯着我的肚子,用铿锵的话语敲响警钟:你看看你的肚子大得像十月怀胎,吃了饭就躺着,哪有不大的道理?  其实,这是真的冤枉了我。我每天走
期刊
这个周末,儿子又不回来了,说是他们外语学院的足球队要练球。看了他们学校的公众号,确信即将开校运会。从初中就迷上足球的儿子不可能缺席他们院队的训练。前天晚上的来电中,他兴奋地说他们外语学院足球队终于逼平了向来强势的计算机队。儿子还说下星期也回不来,因为他们英语演讲队有排练任务。大学里的社团很多,为了不影响学习,儿子听从我们的劝告,只进了足球队和英语演讲社。儿子说想进英语演讲社的新生有两百多人,结果只
期刊
一踏进我最眷念的小村子,心嗖地一下收紧了。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小时候以为是全世界最美好的村子,现在咋就会变成这样荒凉一片呢?我的眼泪不由得簌簌掉了下来……  你为什么这样让我伤心,让我揪心,让我震颤呢?窘得我,不敢抬头再看你,再抚摸你……而几年前,我来看你时,你却是那样的令我陶醉、令我向往。可现在,小道上落下满地的树叶子,昏黄的光遮掩着你,空气中嗅到一股难闻的味道,让我生出几分怜悯、几分酸楚。
期刊
那是10多年前的事情了。  我被分配在一所偏远的山村小学。这所学校的校址,原来是一片坟地,因为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又是村上的中心地带,所以,村上就选中了这里。  为了取暖,教师的宿舍里都生了一个火炉。当然,这个火炉必须是带烟管和炉盖的。为了防止煤气扩散,在白天,我们都很小心地把炉盖盖住,让煤气尽可能被烟管吸到屋外去。那天晚上,我先看了一会书,大约十点多吧,我有些困了,便下床在炉内换了一块新煤,
期刊
我们来到人世,最初是懵懵懂懂、混混沌沌的,只知道哭,却不会笑,不会说话,也没有自我意识。在母亲的一声声呼唤里,我们渐渐清醒明白起来。就是说,是母亲把我们从混沌中唤醒的。  呼和唤,是不同的。呼,是高声的,声音拉得长长的,是远距离的。而唤,是轻轻的,亲切的,温情的,声音是短促的,距离相对很近,也许就在身旁,甚至母亲的嘴已凑近我们的耳朵。母亲首先是唤我们,然后是呼。母亲的呼唤,是世上最亲最深情的语言。
期刊
我每次上街买菜,大都花五角或一元钱拿几根人工种植的葱。葱虽然代替不了菜,但充当调色、香料是一个好帮手。有了葱,无疑增加了几分食欲。因此,饭桌上的葱,好像有的人离不开喝茶、喝酒,也好像女人离不开化妆品,时而点缀其间,给人有种美滋滋之感。  偶尔间,餐聚中谈起了野葱成了稀少之物;说到野味,兴致盎然,展开了话题,什么绿色食品吃健康,什么野鸟不能捕捉等。总之,有些带野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免不了我的喟叹,同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