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三适”法则探析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l01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的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高效课堂实施的背后,如何让我们的作业“有效”“高效”,所设计的作业如何使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这成为我们一线教师最亟需解决的问题。对于作业设计,我们很多时候会依赖一系列的教辅书,顺手拈来,作业多且机械重复,少创造活动;多按部就班,少思维训练,导致学生厌烦从而令作业失去了应有的实效性、创造性和探究性。其实,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也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巩固和延伸的最基本活动形式。教师设计数学作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解题技能,培养学生的智力与创新技能。如何才能让学生做最少的作业而达到最好的效果呢?作业中如何才能做到“有效”“高效”?在作业设计中我会做到“三适”,即适时、适量、适度。
  一、适时
  适时,即是作业设计既要适合课时内容的要求又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小学数学作业是课堂内容的提升和综合,是学科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作业必须紧扣和服务于教学目的,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它既可以是巩固课内教学内容的,也可以是扩展、深化课内教学内容的,还可以是创造性的拓宽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或者是为学习新课做准备的。适当适时的作业有利于学生掌握好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但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教学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代同步前进。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是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作业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适时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学习了《打折》后,我设计的作业是:某旅游团有成人11人学生7人,他们到一个风景名胜游览门票报价是:A、成人票每张30元。B、学生票半价。C、20人以上可以购团体票,打七折。如果你是其中一员让你购票,你计划怎样购票?买票是学生现实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事情,在学习了“打折”这个知识后,让学生适时的在这个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回归到生活的大课堂,既学到知识又锻炼的能力,而且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适量
  适量,即是学生的作业量必须适当,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能发展水平,不能过多或过少,学生能够完成。适量的作业既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减负,又可以让我们的教学增效。一直以来,“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就是作业的一贯定位,导致老师在布置作业时总是面面俱到、多多益善,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能力就会越强。殊不知超过一定量的作业,不但不能改善学生的成绩,反而会导致学生疲劳,给学生增加压力造成了学生不喜欢数学作业,出现作业拖拉、少做甚至不做的情况,使作业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继而凸现出来的是我们老师面临的困惑,这些题我们都练好多遍了,学生为什么还错呀?问题在哪呢?效率又如何体现?所以我们在设计作业时数量要适当,要根据所学习的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认识经验,设计一些有针对的作业,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发展其个性。如在学习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我布置的作业是:(1)老师买回45支笔,按3:2分给六(1)班的男生和女生,男生有几支?女生有几支?(2)请你根据家中酒精配置的说明书,自己按照说明的比例配制一些75%的酒精,给家里的家居用品消毒,并把你配制的过程编一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这样题量不大,不仅考查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的能力。
  三、适度
  适度,即是作业的难度要合适,因人而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难度,要求难度适中的作业学生通过努力即可完成,能体验到完成后的成功和满足,不会因不能完成而沮丧和失望。教学不应忽视每一个学生,而应使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学中获益。同样,教师应该使每个学生从完成作业中获益。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让有差异的学生做同样的作业,必然会造成一些學生“吃不消”,一些学生“不够吃”的现象。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上要考虑个别差异,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满足层次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使学生的作业效率得到科学的保障,通常作业要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题目(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属于再现水平的作业,为每位同学必做题;第二个层次的题目“深化题”面向90%的学生,属于变通水平的作业,班上后10%左右的学生不作要求;第三个层次的题目(拓展题)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属于重构水平问题的作业,供有兴趣、有能力的同学讨论完成。例如,在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后,可以设计以下的分层作业:先出示两个条件,一本《西游记》有360页,小明第一天看了总页数的1/9,(1)第一天看了多少页?(2)第二天看了总页数的1/6,两天看了多少页?(3)第二天看了总页数的1/6,第三夭看了剩下页数的1/2,第四夭应从哪一页看起?这道题有3个问题,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适用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学习要求,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需求,让尖子生得到提高,中等生得到巩固,后进生得到激励,这将大大提高作业的效率,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是一件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合理的作业设计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灵性与能力,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探索的舞台。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只有与数学课程相匹配的行之有效的作业,才能促进课程的发展,促进学生素质全面的提高。
其他文献
江泽民指出:“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才能的人,已成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营造氛围,唤起创新意识  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是唤起创新意识的外部环境。压抑个性自由就是抑制创新欲望,就是限制创新思维,因此对学生的表扬、赞许、鼓励乃是促进
【摘要】毕业班班主任的工作千头万绪,可以说是忙、乱、杂。初三是中学生在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又面临着升学的压力,我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怠慢。迎来送往一届届的毕业生,回想起来,感慨万千,记忆犹新。本文以我多年的毕业班班主任工作经验,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关键词】初中毕业班;班主任工作;治班法宝  一、用微笑面对学生  很多学生一提到班主任,马上就会联
一说到“德育”,很多人可能都会想到学校和班主任主抓的纪律。其实,“纪律”只是“德育”的一个外在的“抓手”,是很小的一个部分。本文谈的“德育”,是学生的思想品质的教育,成功的家校结合。在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经过多轮的实践,我认为要让学生在最后的高考赛场上突围而出,逆袭成功,“思想素质”是最重要的决胜因素。  一、“淡定型”家长是学生成功“逆袭”,实现突破自我的心灵保障  今年的高考成绩出来后,让笔者欣
一、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的前几篇课文,对乡村生活已有了更深的了解与体会,只是本课中的麦哨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早已远离了他们的生活,可能没见过,更甚没听过。课文中的乡村美景学生应该是期盼的,对“吹麦哨、拔草、吃茅针”是陌生的,但对于这些鲜活的乡村题材,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新鲜与兴趣。  二、教材分析  《麦哨》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是陈益先生的一篇散文,文词优美,意蕴
【摘要】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唱歌课既是一个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开展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夯实音乐基础,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感,让他们能够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增强与人交流的能力。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活跃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
【摘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积极关系的影响因素。积极心理学对于教育工作者影响更大、更积极,一方面是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另一方面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主要体现在“积极评价,科学管理;积极培养,优化队伍;积极沟通,促进合作;积极开发,整合资源;积极‘五施’,助力成长”五个方面。本文从这五个方面出发,研究探讨积极
【摘要】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有些教师不注重作业的有效性,使作业成为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主要因素。新课程实施以来,有效作业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教师布置作业出发点应该是:为了一切学生。因此,布置作业应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就“有效作业”研究中的一些体验、做法和反思在此阐述。  【关键词】高中物理;有效作业;趣味性;层次性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小组组员间围绕小组学习目标,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进行思想的碰撞,组员们各抒己见,最终实现学习目标、达到学习效果的一种课堂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学生的潜能,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大大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效果。在日常教学中,不少老师虽然有意识地组织了小组合作学习,但却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如何有效运用小组
【摘要】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渗透:一是从单元导语中渗透;二是从课文题目中渗透;三是从精彩片段中渗透;四是从作文教学中渗透。  【关键词】导语;题目;片段;作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材编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德育内容涵盖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呢?  一、从单元
【摘要】预习能力在我们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要将已经获得的知识加以巩固,并且对新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为下一步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语文教师应充分認识到:加强课程教学质量的第一步就是做好预习的准备,它对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课程教学品质的高低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将培养学生预习能力放在教学的前端,去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