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课堂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的核心正在从“如何教”转变为“如何学”,把“重教”的课堂转变为“重学”的课堂。但如何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却是使很多教师犯难的操作性问题。通过实践和研究,我们发现,“学习单导学”可以促进学生有效地学,是课堂嬗变之路。
一、“学习单导学”的价值取向
“学习单导学”是以“学习单”为媒介,一堂课由3~4个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学习模块组成。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内容,体验学习过程,感悟思想方法,展示交流学习结果,教师通过讲授、点拨、评价等方式来帮助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学习单导学”以“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为价值追求。
二、“学习单”的设计原则
在“学习单导学”中,“学习单”是关键。若“学习单”质量不高,学生的学习就会低效甚至无效。怎样设计一份高质量的“学习单”呢?我们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活动性原则
“学习单导学”,“单”是形,“活动”是神。学生在“学习单”的引导下,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进行有序、有效的学习。活动应尽可能灵活多样,可以有阅读、讨论、展示、实验、制作、辩论、表演等形式。同时,各类认知活动和行为活动要合理结合,以避免出现将“学习单”制作成“习题单”“提纲单”“整理单”等的情况。
(二)科学性原则
“学习单”呈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既要符合教学内容内在逻辑关系的序列,又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序、递进的学习活动,可以增进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三)问题性原则
人总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成长的。为此,要特别注意问题的设计,要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的要求,以有层次性、有递进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思维的有序状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可操作性原则
“学习单”是学生课堂活动的重要载体,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为此,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预设学习目标能否实现、活动方案能否顺利实施。具体来说,在活动内容的设计上,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活动程序的设计上,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学基本规律。
三、“学习单”的设计策略
“学习单”是依据课标和学情,把教材内容和要求以及相关教学资源转化为具有目标性、整体性、层次性、建构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方案。
(一)研读课标,设计学习目标
尽管课标中的学习要求为学习目标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但是课标中的学习要求往往比较笼统,多为概括性的描述,不能直接作为课时学习目标。为此,需要从研读课标开始,按照“课程标准目标—学科教学目标一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这样的链索去设计更为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设计还应该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有效对接,落实到学生具体的课堂学习行动上。
(二)解构教材,设计学习内容
“学习单”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罗列,更不是教材的翻版,它呈现的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学习的重点。为此,需要深入解读教材,把教材内容置于单元主题中,对其教学价值进行考察,并对照学习目标,对教材等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改造和整合,重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还要站在学习者的立场,从学生“学”的视角,把教学的核心内容和教学重点转化为学习内容。
(三)研究学生,设计学习过程
“学习单导学”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学什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学。因此,“学习单”呈现的不仅仅是学习内容,更主要的是学习过程与方法。为了给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脚手架”和路径,使“学习单”成为导学的有效载体,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基于学生的有效学习,设计出有层次性、有连贯性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学习过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
(四)基于难点,设计学习提示
为了有效突破学习难点,降低学习难度和坡度,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学生学习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在“学习单”上设计学习提示,让学生顺利跨越知识之间的鸿沟,明确学习活动的要求。学习提示,既可以是启迪性、引导性的用语,也可以是活动要求、注意事项等。设计学习提示,可以帮助和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充分发挥“学习单”“导”的作用。
四、“学习单”的基本框架
“学习单”供学生使用,一般包括课题名称、学习目标、学习方案(学习内容、过程、方法)、学习提示、检测反馈等。其中,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反映的是本节课的教学价值;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引,是“学习单’:的主体内容和重点所在;检测反馈是对学习目标达成度的直观检验。
案例:《探究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性质》学习单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归纳并描述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宏观特性。
2,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性质的区别,能区分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
二.学习方案
[学习活动一]探究气体的性质
1.认真阅读课本第97页的实验4.2.1,并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
2.打开原来夹在导管上的夹子(导管的一端接一个储有压缩空气的塑料瓶,另一端与一个瘪的塑料袋相连)。
3.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4.思考:空气的形状和体积是否发生了改变?
5.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实验4.2.2使用的气体是二氧化氮,有毒),并描述现象。
6.讨论:两种气体表现出哪些共同的性质?
7.思考:气体所表现出的这些共同性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活动二]探究液体的性质
1.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实验4.3.1)。
2.思考:为什么要把水倒回量筒中?
3.讨论:该实验说明了什么?
4.记录:把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填写在表1中。
5.实验:模仿演示实验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酒精、牛奶的部分性质(见表1)
6.讨论:这些液体具有哪些共同的性质?
7.归纳液体的宏观特性。
8.展示: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并说明是如何得出实验结果的。
提示与要求:(1)注意观察水在不同容器中的形状;(2)在探究酒精、牛奶部分性质的过程中,应及时、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3)小组代表发言后,小组成员可以补充。
表1.液体的性质
[学习活动三]探究固体的性质(略)
三、检测反馈(略)
“学习单”是“学习单导学”的关键,它既是教学活动的媒介,也是教与学的桥梁和纽带;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路线图”,又是教师导学的有效载体。
五、“学习单导学”的课堂结构
“学习单导学”的课堂结构大体为:创设情境一实施活动一检测反馈。“创设情境”即以“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用“境”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认知背景。“实施活动”即学生在“学习单”和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建构性的实践活动。从类型来看,活动包括认知活动和行为活动;从主体来看,有个体自主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展示交流学习活动;从形式来看,有阅读、操作、实验、讨论、展示、交流等。“检测反馈”即通过提问、展示、练习等方式,对学生个体、小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进行检测评价。
学生活动是“学习单导学”课堂结构的关键部分。“学习单导学”的课堂一般由3个左右的学生活动组成。每个活动大致有三个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自主学习的一般形式有阅读、思考、实验、制作等;合作探究,即小组合作解决自主学习中没能解决的问题,小组成员彼此互助,取长补短,解决问题,获得新知;展示交流,即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交流存在的问题,并由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解决。在进行学习成果展示的时候,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要互相点评,教师要进行适当引导、适时点拨和及时总结提炼,并通过点评、引导,归纳主干知识和学习重点,提炼学科思想和方法。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环节只是一个大体框架。在实践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学情等具体情况,进行增减调整。
任何观念的变革都需要载体,课堂变革也需要载体。“学习单导学”作为一种贯穿了自主、合作、探究理念,同时准确定位了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载体,推动了课堂变革,使课堂成为基于学生的学习、展示学生的学习、交流学生的学习、深化学生的学习的真正的学堂。需要指出的是,“学习单导学”课堂改革实验时间还不长,效果也只是初步呈现,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一、“学习单导学”的价值取向
“学习单导学”是以“学习单”为媒介,一堂课由3~4个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学习模块组成。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内容,体验学习过程,感悟思想方法,展示交流学习结果,教师通过讲授、点拨、评价等方式来帮助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学习单导学”以“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为价值追求。
二、“学习单”的设计原则
在“学习单导学”中,“学习单”是关键。若“学习单”质量不高,学生的学习就会低效甚至无效。怎样设计一份高质量的“学习单”呢?我们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活动性原则
“学习单导学”,“单”是形,“活动”是神。学生在“学习单”的引导下,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进行有序、有效的学习。活动应尽可能灵活多样,可以有阅读、讨论、展示、实验、制作、辩论、表演等形式。同时,各类认知活动和行为活动要合理结合,以避免出现将“学习单”制作成“习题单”“提纲单”“整理单”等的情况。
(二)科学性原则
“学习单”呈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既要符合教学内容内在逻辑关系的序列,又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序、递进的学习活动,可以增进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三)问题性原则
人总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成长的。为此,要特别注意问题的设计,要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的要求,以有层次性、有递进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思维的有序状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可操作性原则
“学习单”是学生课堂活动的重要载体,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为此,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预设学习目标能否实现、活动方案能否顺利实施。具体来说,在活动内容的设计上,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活动程序的设计上,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学基本规律。
三、“学习单”的设计策略
“学习单”是依据课标和学情,把教材内容和要求以及相关教学资源转化为具有目标性、整体性、层次性、建构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方案。
(一)研读课标,设计学习目标
尽管课标中的学习要求为学习目标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但是课标中的学习要求往往比较笼统,多为概括性的描述,不能直接作为课时学习目标。为此,需要从研读课标开始,按照“课程标准目标—学科教学目标一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这样的链索去设计更为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设计还应该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有效对接,落实到学生具体的课堂学习行动上。
(二)解构教材,设计学习内容
“学习单”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罗列,更不是教材的翻版,它呈现的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学习的重点。为此,需要深入解读教材,把教材内容置于单元主题中,对其教学价值进行考察,并对照学习目标,对教材等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改造和整合,重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还要站在学习者的立场,从学生“学”的视角,把教学的核心内容和教学重点转化为学习内容。
(三)研究学生,设计学习过程
“学习单导学”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学什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学。因此,“学习单”呈现的不仅仅是学习内容,更主要的是学习过程与方法。为了给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脚手架”和路径,使“学习单”成为导学的有效载体,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基于学生的有效学习,设计出有层次性、有连贯性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学习过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
(四)基于难点,设计学习提示
为了有效突破学习难点,降低学习难度和坡度,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学生学习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在“学习单”上设计学习提示,让学生顺利跨越知识之间的鸿沟,明确学习活动的要求。学习提示,既可以是启迪性、引导性的用语,也可以是活动要求、注意事项等。设计学习提示,可以帮助和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充分发挥“学习单”“导”的作用。
四、“学习单”的基本框架
“学习单”供学生使用,一般包括课题名称、学习目标、学习方案(学习内容、过程、方法)、学习提示、检测反馈等。其中,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反映的是本节课的教学价值;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引,是“学习单’:的主体内容和重点所在;检测反馈是对学习目标达成度的直观检验。
案例:《探究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性质》学习单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归纳并描述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宏观特性。
2,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性质的区别,能区分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
二.学习方案
[学习活动一]探究气体的性质
1.认真阅读课本第97页的实验4.2.1,并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
2.打开原来夹在导管上的夹子(导管的一端接一个储有压缩空气的塑料瓶,另一端与一个瘪的塑料袋相连)。
3.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4.思考:空气的形状和体积是否发生了改变?
5.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实验4.2.2使用的气体是二氧化氮,有毒),并描述现象。
6.讨论:两种气体表现出哪些共同的性质?
7.思考:气体所表现出的这些共同性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活动二]探究液体的性质
1.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实验4.3.1)。
2.思考:为什么要把水倒回量筒中?
3.讨论:该实验说明了什么?
4.记录:把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填写在表1中。
5.实验:模仿演示实验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酒精、牛奶的部分性质(见表1)
6.讨论:这些液体具有哪些共同的性质?
7.归纳液体的宏观特性。
8.展示: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并说明是如何得出实验结果的。
提示与要求:(1)注意观察水在不同容器中的形状;(2)在探究酒精、牛奶部分性质的过程中,应及时、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3)小组代表发言后,小组成员可以补充。
表1.液体的性质
[学习活动三]探究固体的性质(略)
三、检测反馈(略)
“学习单”是“学习单导学”的关键,它既是教学活动的媒介,也是教与学的桥梁和纽带;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路线图”,又是教师导学的有效载体。
五、“学习单导学”的课堂结构
“学习单导学”的课堂结构大体为:创设情境一实施活动一检测反馈。“创设情境”即以“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用“境”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认知背景。“实施活动”即学生在“学习单”和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建构性的实践活动。从类型来看,活动包括认知活动和行为活动;从主体来看,有个体自主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展示交流学习活动;从形式来看,有阅读、操作、实验、讨论、展示、交流等。“检测反馈”即通过提问、展示、练习等方式,对学生个体、小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进行检测评价。
学生活动是“学习单导学”课堂结构的关键部分。“学习单导学”的课堂一般由3个左右的学生活动组成。每个活动大致有三个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自主学习的一般形式有阅读、思考、实验、制作等;合作探究,即小组合作解决自主学习中没能解决的问题,小组成员彼此互助,取长补短,解决问题,获得新知;展示交流,即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交流存在的问题,并由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解决。在进行学习成果展示的时候,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要互相点评,教师要进行适当引导、适时点拨和及时总结提炼,并通过点评、引导,归纳主干知识和学习重点,提炼学科思想和方法。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环节只是一个大体框架。在实践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学情等具体情况,进行增减调整。
任何观念的变革都需要载体,课堂变革也需要载体。“学习单导学”作为一种贯穿了自主、合作、探究理念,同时准确定位了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载体,推动了课堂变革,使课堂成为基于学生的学习、展示学生的学习、交流学生的学习、深化学生的学习的真正的学堂。需要指出的是,“学习单导学”课堂改革实验时间还不长,效果也只是初步呈现,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