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个说讲“兴废争战之事”的“讲史”话本,《水浒》所描述的大小战役不止上百次,而要算对“杭州战役”写得最为全面,最为具体,也最为准确。“杭州战役”明显体现了作者施耐庵突出杭州和描写全杭州的意识,其描写的成功和失败显示非杭州作者难以做到。
关键词:《水浒传》 杭州 作者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个说讲“兴废争战之事”的“讲史”话本,《水浒》所描述的大小战役不止上百次,而要算对“杭州战役”写得最为全面,最为具体,也最为准确。“杭州战役”明显体现了作者施耐庵突出杭州和描写全杭州的意识,作者为什么如此描写?这些描写能给作者的地方归属之争带来什么启示?本文试对“杭州战役”作出研析,从而探讨“钱塘施耐庵”与大丰施耐庵笔下的“杭州战役”必有差异。
一杭州战役故意突出杭州
1 从数字分析
从兵力看,丹徒分兵时宋江、卢俊义各带兵三万,加李俊水军五千,共六万五千人,与征辽时“宋江卢俊义各引军三万”差别不大。对照高俅剿梁山“调天下军马一十三万”;辽国“大队军马精兵二十余万”,都是以少敌多。但打方腊时常显以多敌少:方腊部队驻苏州的方貌有八员大将,三十二个副将,五万人马;方腊的叔叔保歙州时“统领十数员战将,屯军二万之众”;保睦州时有御林军三万,还分出五千去保乌龙岭;但打杭州时又恢复为以少敌多:杭州方天定有四帅二十四将,光去救德清、独松关和出郭迎敌的三支队伍就各有三万人。杭州战役规模为征讨方腊时最大。方腊部队在苏州将多兵少,结果只逃走了刘一个;在杭州将少兵多,结果倒有五位将帅带小部分残军漏网,给人杭州将士更能干的印象。
从宋江部队损失将领情况看:取润州城时三人;打毗陵郡时二人;打宣州时三人;苏州、常熟、昆山各一人,都没有杭州战役折损十四将多。战后有六人在杭病故。征讨方腊后鲁智深在六和寺坐化、武松在六和寺出家,林冲、杨雄、时迁又在杭州病故,总共有二十五将损失,超过后面战昱岭关和取清溪洞时的二十四将之和。杨志在丹徒县病故的噩耗,宋江又是在杭州得知,梁山在杭损失是最大的。
从宋江对战役的兵将分遣次数看:秀州部署杭州战役时一次;宋江主力占领皋亭山为大本营后发动三路夹攻时是第二次;宋江全军会师后正面(北)佯攻、侧面(东、西)强攻为第三次;如果算上最后南门混进城时的人员名单就有四次了。对照三打祝家庄、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征辽等篇幅更长的段落(杭州之战仅两回),或打苏州等战役,并无如此频率的分兵清单。显然作者非常强调英名与杭州结合。
从地名数量分析:杭州战役共用到杭州地名八十六个。即使除去可以合并的地名,也有七十五个之多。五十四个地名只提到一次,占百分之六十二点八,多用于描写杭州风景和交代行军路线。如果作者不想故意突出杭州和描写全杭州,何必报出那么多地名?
2 从战斗部署和战斗历程分析
按宋江在秀州的谋划,解决杭州分两路:卢俊义这一路离开宣州后再分两支,一支攻湖州,一支攻杭州通往南京等地的咽喉独松关。宋江主力首先派出两支秘密队伍:柴进、燕青在秀州营地出发,经海盐县,到海边趁船过越州(今绍兴),到诸暨县,渡渔浦混进方腊帝都清溪干扰其后方;张横、阮小七和候健、段景住四人引乘船到海盐,沿钱塘江而上,争取到杭州南门外的钱塘江边放炮树旗,使敌兵心慌而城破,大部队经崇德县直逼杭州主城。这一部署是实战心战和间谍战相结合,多管齐下,这在宋江以前的战斗部署中是没有的,可见作者构思时就不是简单地打杭州,而是有意复杂化。杭州战役波澜起伏:独松关激烈的争夺战;临平山小规模的遭遇战;反复争夺达六次的北关门战斗;牺牲了张顺的涌金门偷渡;漂亮获胜的西陵桥伏击;接近胜利的东门战斗;出人意料的破城之战。整个战斗历程,以主城为中心,首北末南次西后东四面开花,波澜起伏、曲折生动,经过了非常精心的设计和创造,把杭州城写全了。反观江苏境内的战役,都是打法相对简单的过程性叙事,如苏州战役仅相当于杭州的破城之战而已。
二 杭州战役地理依据非常严格
1 地名的真实性无可怀疑
“杭州战役自皋亭山扎的大寨……大大小小地名、方位、距离、往来线路等等,都描述得与实际情况一致。”即便只是一个小山头或一个小村落(如钱塘江南拐处的范村)、一座城门、一座小桥(如孤山西侧的西泠桥、苏堤南端花港观鱼东侧的定香桥),作者都不是瞎编的。试举今天的不少杭州人可能很生僻的几个:
阮小七回杭城后报告说他的队伍在海上被风打破了船,他是“赴水到海口,进得赭山门,被潮直漾到半山,赴水回来。却见张横哥哥在五云山水里。……”
赭山门在今杭州萧山区中部偏北的南沙地带,现为平地,但宋元明时是钱塘江与海的门户。宋初燕肃的《海潮论》说:“……夹岸有山,南曰龛,北曰赭,二山相对,谓之海门。”今坎山镇仍有龛山,赭山仍立于南阳镇。明万历年间《海宁县志》载洪武到万历政府治水都竭力促使走这门。清代程鹤翥《三江记略》说:“绍圣甲戌(1094)年水出自南大门,五百余岁。迨明万历庚申(1620年)出自小门,未及百年即涨满……”这里的南大门、小门是赭山南的流道和赭山北的流道,均符合赭山门的说法。
半山在今杭州滨江区浦沿镇和萧山区闻堰镇交界处杭州龙山化工厂东南角,原系钱塘江上离岸约200米的一个小岛,因江面上始终只能见到半座山,似露出江面的半个坟墓而得名。传说系古代江上强盗落脚之处。半山与半爿山音极近,而后者更易老百姓理解,所以现常写成半爿山。现江塘已压山而过,此处已是约200平方米的小屋和菜地,山的形象完全消失。而古代半山与北面九溪西侧的五云山正好隔了条钱塘江。
渔浦在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三江交汇处——杭州袁浦大桥南端,今杭州萧山区义桥镇民丰村约七八十户人家的渔浦街自然村为其确址。渔浦在古代是萧山三大镇之一,重要渡口,东西往来的要津。宋时设渔浦寨,并驻兵防守。“渔浦夕照”或“渔浦烟光”为萧山八景之一。
2 真实地形完全为战役服务
宋江主力部队由杭州东北方向沿临平山(今属杭州余杭区)、皋亭山(今杭城东北拱墅区与余杭区交界处)、东新桥(杭州主城与皋亭山之间的一座小桥)直逼主城。这是科学的路线。杭城南面是钱塘江,东面是无险可守的平原,都不可能建大本营。西部群山可藏大部队,利用西湖和西溪水面,发挥梁山泊二赢童贯三败高俅时的智慧,不断消耗敌人,最后破城,这在西陵桥伏击战中被证明不是不可以。但问题是北军南来,哪有不突破北面临平山皋亭山而非到西部山坳里的?何况独松关和德清县城还没拿下,只有现在首北末南,次西后东才最合适。拿下皋亭山后部分留守,再把大本营放灵隐也不好:一方面增加与独松关、德清县城的距离,不利于和卢俊义、呼延灼联系策应;另一方面主力按左中右三路进军相互策应就难了:左路要翻山,右路更要大量翻山越岭,却把行军轻松的东面变成了敌人后背。特别是丹徒分兵时说得分明:水军精兵是五千,战船一百只。当时的宋江主力不是水军了。即使主力是水军,那么由京杭运河走也只能在北关门外上岸打仗,绝不可能通到西溪、西湖打大规模的水仗。从小说描写看,后来李俊水军窝在山里没有船,总攻时是引军到西湖南面的净兹港,夺得船只从湖里杀到涌金门的,这才符合情理。
再看西陵桥战斗:神行太保戴宗贴身跟随左右;拼命三郎石秀等三将带一万兵在桥周围埋伏;李逵等将领在苏堤南端(今花港观鱼东门)的定香桥埋伏;保叔塔山背后阮小二、阮小五、孟康五千人马埋伏。方天定部队要袭击西陵桥上的宋江,北路三千人马只能走北山路和白堤,但前面迎接的敌人至少是五千;后退,保叔塔山背后阮小二那五千人堵住了;南路三千人马只能走苏堤,但前面迎接的敌人又至少是五千;后退,李逵等四将的五百步队军又堵住了(定香桥周围确只能小股设伏,所以此处的伏兵只有五百)。周围都是水面,宋江占地形和兵力优势,果然大获全胜,不损一将。
宋江为什么偏不围南门?宋元时将校必读的《武经七书》之一《司马法》有《用众》篇云:“众以合寡,则追众而缺之,若分而迭击”。宋江北军南下,南门是方天定的后方,而钱塘江就在南门边,南门西侧是凤凰山,这里地面非常狭窄,极不利于摆开阵势打仗,一旦大部队去围攻,城内兵马东边一截,西边伏兵一拦,围门兵将就无路可逃,就像方天定去打西陵桥上的宋江一样。但是小股部队秘密地去搞小动作,比如偷袭、侦察、化装进城等是可以的。所以宋江从一开始就采纳吴用意见,把南门作为智取的突破口,派出张横、阮小七这支小分队,只是潮水弄人,毁了这个计划。最后十八好汉和一伙小校乔装由南门进城,终于智取杭州。宋江懂兵法,还懂得根据杭州地理实际来运用兵法,完全是个良将呀!
三 或可商榷的几处设计
1 张横小分队失败
派张横、阮小七驾船带不识水的侯健、段景住去搞心理战失败这个周折展示了杭州特有的钱江潮的威力,暗含人在规律面前的无奈,与小说征讨方腊的悲剧氛围完全合拍,后来鲁智深也幡然醒悟,“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但不了解钱江潮的人不解,以为夸大其词,侯、段“无谓的牺牲”“损害了宋江吴用的良将形象”,水性极好的张横、阮小七“不该失手而失手”,也“形象受损”。
2 张顺牺牲及魂捉方天定
借张顺从灵隐寺赴涌金门之机秀一番杭州美景许多人能接受,但其涌金门失败身死后被西湖震泽龙君收做金华太保成神,又借亲兄弟昏死之身杀出南门、抓住沿江西逃的方天定这个情节不少人会觉得故弄玄虚。显然作者是要硬塞 “竣三池,曰涌金”(《咸淳临安志》)的杭州地方文化。在张横小分队出发后,小说特别提醒读者后面会知道奥妙的,显然,作者很为这个伏笔得意。
3 人名地名太多有散碎之嫌
“杭州战役”密集而真实的地名使用,说明作者对杭州的角角落落了如指掌并有意显示自己对杭州的熟悉,要营造逼真的氛围,只有久住杭州、极熟杭州、极求杭州人认可的作者才可能让那么多英雄的名字和那么多杭州地名联系甚至融合起来。外地人可能对“杭州战役”有抽象感或有疑惑,但杭州人却感到滴水不漏、逼真亲切,以为确有其事,从而有利于小说在杭州持久传扬,显然作者为宣传杭州动足了脑筋。
也许有人会说杭州是南宋的首都、是书会才人集中的文化之都,作者突出杭州并不稀奇,但如此写法,特别是小说在九十四回赫然以说书人的口吻自相矛盾地提示说:“看官只牢记关目头行,便知衷曲奥妙”,小说竟自降艺术标准还自信读者能把握奥妙,按常理难以解释呀!“水浒的作者对于水浒英雄故事的素材,做过艺术上的概括提炼和独特性的创造,使原来的题材,大大地改变了它的面貌”,《水浒传》前面部分就是如此,何以到了打杭州却要完全沿用“先人书会流传,一个个都要说到,只是难做一时说,慢慢敷衍关目”呢?钱塘施耐庵对杭州滚瓜烂熟要硬秀杭州的可能性远大于“官钱塘二载纯属子虚”的大丰施耐庵抄书的可能性。
所以,从“杭州战役”描写的成功和失败看:这是杭州人为杭州人写的《水浒》。明代郎瑛以来的“钱塘施耐庵”之说有理。大丰有施耐庵不假,但他就是写《水浒》的施耐庵却不太可信。罗尔刚说,“汪道昆《水浒传序》说田汝成与罗贯中同邑,其言可据”,肯定罗贯中是杭州人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即使我们承认平方腊为后人所加,那也该是杭州人加的。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湖北省水浒研究所:《水浒争鸣第一辑》,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
[2] 马成生:《水浒试笔集》,团结出版社,1990年。
[3] 萧山县志编纂委员会:《萧山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4] 浙江省萧山县地名办公室编:《萧山县地名志》,1984年。
[5] 朱耀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6] 李希凡:《沉沙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7] 罗尔刚:《水浒传原本和著者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作者简介:汪吾金,男,1971—,浙江杭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高职语文教学,工作单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水浒传》 杭州 作者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个说讲“兴废争战之事”的“讲史”话本,《水浒》所描述的大小战役不止上百次,而要算对“杭州战役”写得最为全面,最为具体,也最为准确。“杭州战役”明显体现了作者施耐庵突出杭州和描写全杭州的意识,作者为什么如此描写?这些描写能给作者的地方归属之争带来什么启示?本文试对“杭州战役”作出研析,从而探讨“钱塘施耐庵”与大丰施耐庵笔下的“杭州战役”必有差异。
一杭州战役故意突出杭州
1 从数字分析
从兵力看,丹徒分兵时宋江、卢俊义各带兵三万,加李俊水军五千,共六万五千人,与征辽时“宋江卢俊义各引军三万”差别不大。对照高俅剿梁山“调天下军马一十三万”;辽国“大队军马精兵二十余万”,都是以少敌多。但打方腊时常显以多敌少:方腊部队驻苏州的方貌有八员大将,三十二个副将,五万人马;方腊的叔叔保歙州时“统领十数员战将,屯军二万之众”;保睦州时有御林军三万,还分出五千去保乌龙岭;但打杭州时又恢复为以少敌多:杭州方天定有四帅二十四将,光去救德清、独松关和出郭迎敌的三支队伍就各有三万人。杭州战役规模为征讨方腊时最大。方腊部队在苏州将多兵少,结果只逃走了刘一个;在杭州将少兵多,结果倒有五位将帅带小部分残军漏网,给人杭州将士更能干的印象。
从宋江部队损失将领情况看:取润州城时三人;打毗陵郡时二人;打宣州时三人;苏州、常熟、昆山各一人,都没有杭州战役折损十四将多。战后有六人在杭病故。征讨方腊后鲁智深在六和寺坐化、武松在六和寺出家,林冲、杨雄、时迁又在杭州病故,总共有二十五将损失,超过后面战昱岭关和取清溪洞时的二十四将之和。杨志在丹徒县病故的噩耗,宋江又是在杭州得知,梁山在杭损失是最大的。
从宋江对战役的兵将分遣次数看:秀州部署杭州战役时一次;宋江主力占领皋亭山为大本营后发动三路夹攻时是第二次;宋江全军会师后正面(北)佯攻、侧面(东、西)强攻为第三次;如果算上最后南门混进城时的人员名单就有四次了。对照三打祝家庄、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征辽等篇幅更长的段落(杭州之战仅两回),或打苏州等战役,并无如此频率的分兵清单。显然作者非常强调英名与杭州结合。
从地名数量分析:杭州战役共用到杭州地名八十六个。即使除去可以合并的地名,也有七十五个之多。五十四个地名只提到一次,占百分之六十二点八,多用于描写杭州风景和交代行军路线。如果作者不想故意突出杭州和描写全杭州,何必报出那么多地名?
2 从战斗部署和战斗历程分析
按宋江在秀州的谋划,解决杭州分两路:卢俊义这一路离开宣州后再分两支,一支攻湖州,一支攻杭州通往南京等地的咽喉独松关。宋江主力首先派出两支秘密队伍:柴进、燕青在秀州营地出发,经海盐县,到海边趁船过越州(今绍兴),到诸暨县,渡渔浦混进方腊帝都清溪干扰其后方;张横、阮小七和候健、段景住四人引乘船到海盐,沿钱塘江而上,争取到杭州南门外的钱塘江边放炮树旗,使敌兵心慌而城破,大部队经崇德县直逼杭州主城。这一部署是实战心战和间谍战相结合,多管齐下,这在宋江以前的战斗部署中是没有的,可见作者构思时就不是简单地打杭州,而是有意复杂化。杭州战役波澜起伏:独松关激烈的争夺战;临平山小规模的遭遇战;反复争夺达六次的北关门战斗;牺牲了张顺的涌金门偷渡;漂亮获胜的西陵桥伏击;接近胜利的东门战斗;出人意料的破城之战。整个战斗历程,以主城为中心,首北末南次西后东四面开花,波澜起伏、曲折生动,经过了非常精心的设计和创造,把杭州城写全了。反观江苏境内的战役,都是打法相对简单的过程性叙事,如苏州战役仅相当于杭州的破城之战而已。
二 杭州战役地理依据非常严格
1 地名的真实性无可怀疑
“杭州战役自皋亭山扎的大寨……大大小小地名、方位、距离、往来线路等等,都描述得与实际情况一致。”即便只是一个小山头或一个小村落(如钱塘江南拐处的范村)、一座城门、一座小桥(如孤山西侧的西泠桥、苏堤南端花港观鱼东侧的定香桥),作者都不是瞎编的。试举今天的不少杭州人可能很生僻的几个:
阮小七回杭城后报告说他的队伍在海上被风打破了船,他是“赴水到海口,进得赭山门,被潮直漾到半山,赴水回来。却见张横哥哥在五云山水里。……”
赭山门在今杭州萧山区中部偏北的南沙地带,现为平地,但宋元明时是钱塘江与海的门户。宋初燕肃的《海潮论》说:“……夹岸有山,南曰龛,北曰赭,二山相对,谓之海门。”今坎山镇仍有龛山,赭山仍立于南阳镇。明万历年间《海宁县志》载洪武到万历政府治水都竭力促使走这门。清代程鹤翥《三江记略》说:“绍圣甲戌(1094)年水出自南大门,五百余岁。迨明万历庚申(1620年)出自小门,未及百年即涨满……”这里的南大门、小门是赭山南的流道和赭山北的流道,均符合赭山门的说法。
半山在今杭州滨江区浦沿镇和萧山区闻堰镇交界处杭州龙山化工厂东南角,原系钱塘江上离岸约200米的一个小岛,因江面上始终只能见到半座山,似露出江面的半个坟墓而得名。传说系古代江上强盗落脚之处。半山与半爿山音极近,而后者更易老百姓理解,所以现常写成半爿山。现江塘已压山而过,此处已是约200平方米的小屋和菜地,山的形象完全消失。而古代半山与北面九溪西侧的五云山正好隔了条钱塘江。
渔浦在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三江交汇处——杭州袁浦大桥南端,今杭州萧山区义桥镇民丰村约七八十户人家的渔浦街自然村为其确址。渔浦在古代是萧山三大镇之一,重要渡口,东西往来的要津。宋时设渔浦寨,并驻兵防守。“渔浦夕照”或“渔浦烟光”为萧山八景之一。
2 真实地形完全为战役服务
宋江主力部队由杭州东北方向沿临平山(今属杭州余杭区)、皋亭山(今杭城东北拱墅区与余杭区交界处)、东新桥(杭州主城与皋亭山之间的一座小桥)直逼主城。这是科学的路线。杭城南面是钱塘江,东面是无险可守的平原,都不可能建大本营。西部群山可藏大部队,利用西湖和西溪水面,发挥梁山泊二赢童贯三败高俅时的智慧,不断消耗敌人,最后破城,这在西陵桥伏击战中被证明不是不可以。但问题是北军南来,哪有不突破北面临平山皋亭山而非到西部山坳里的?何况独松关和德清县城还没拿下,只有现在首北末南,次西后东才最合适。拿下皋亭山后部分留守,再把大本营放灵隐也不好:一方面增加与独松关、德清县城的距离,不利于和卢俊义、呼延灼联系策应;另一方面主力按左中右三路进军相互策应就难了:左路要翻山,右路更要大量翻山越岭,却把行军轻松的东面变成了敌人后背。特别是丹徒分兵时说得分明:水军精兵是五千,战船一百只。当时的宋江主力不是水军了。即使主力是水军,那么由京杭运河走也只能在北关门外上岸打仗,绝不可能通到西溪、西湖打大规模的水仗。从小说描写看,后来李俊水军窝在山里没有船,总攻时是引军到西湖南面的净兹港,夺得船只从湖里杀到涌金门的,这才符合情理。
再看西陵桥战斗:神行太保戴宗贴身跟随左右;拼命三郎石秀等三将带一万兵在桥周围埋伏;李逵等将领在苏堤南端(今花港观鱼东门)的定香桥埋伏;保叔塔山背后阮小二、阮小五、孟康五千人马埋伏。方天定部队要袭击西陵桥上的宋江,北路三千人马只能走北山路和白堤,但前面迎接的敌人至少是五千;后退,保叔塔山背后阮小二那五千人堵住了;南路三千人马只能走苏堤,但前面迎接的敌人又至少是五千;后退,李逵等四将的五百步队军又堵住了(定香桥周围确只能小股设伏,所以此处的伏兵只有五百)。周围都是水面,宋江占地形和兵力优势,果然大获全胜,不损一将。
宋江为什么偏不围南门?宋元时将校必读的《武经七书》之一《司马法》有《用众》篇云:“众以合寡,则追众而缺之,若分而迭击”。宋江北军南下,南门是方天定的后方,而钱塘江就在南门边,南门西侧是凤凰山,这里地面非常狭窄,极不利于摆开阵势打仗,一旦大部队去围攻,城内兵马东边一截,西边伏兵一拦,围门兵将就无路可逃,就像方天定去打西陵桥上的宋江一样。但是小股部队秘密地去搞小动作,比如偷袭、侦察、化装进城等是可以的。所以宋江从一开始就采纳吴用意见,把南门作为智取的突破口,派出张横、阮小七这支小分队,只是潮水弄人,毁了这个计划。最后十八好汉和一伙小校乔装由南门进城,终于智取杭州。宋江懂兵法,还懂得根据杭州地理实际来运用兵法,完全是个良将呀!
三 或可商榷的几处设计
1 张横小分队失败
派张横、阮小七驾船带不识水的侯健、段景住去搞心理战失败这个周折展示了杭州特有的钱江潮的威力,暗含人在规律面前的无奈,与小说征讨方腊的悲剧氛围完全合拍,后来鲁智深也幡然醒悟,“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但不了解钱江潮的人不解,以为夸大其词,侯、段“无谓的牺牲”“损害了宋江吴用的良将形象”,水性极好的张横、阮小七“不该失手而失手”,也“形象受损”。
2 张顺牺牲及魂捉方天定
借张顺从灵隐寺赴涌金门之机秀一番杭州美景许多人能接受,但其涌金门失败身死后被西湖震泽龙君收做金华太保成神,又借亲兄弟昏死之身杀出南门、抓住沿江西逃的方天定这个情节不少人会觉得故弄玄虚。显然作者是要硬塞 “竣三池,曰涌金”(《咸淳临安志》)的杭州地方文化。在张横小分队出发后,小说特别提醒读者后面会知道奥妙的,显然,作者很为这个伏笔得意。
3 人名地名太多有散碎之嫌
“杭州战役”密集而真实的地名使用,说明作者对杭州的角角落落了如指掌并有意显示自己对杭州的熟悉,要营造逼真的氛围,只有久住杭州、极熟杭州、极求杭州人认可的作者才可能让那么多英雄的名字和那么多杭州地名联系甚至融合起来。外地人可能对“杭州战役”有抽象感或有疑惑,但杭州人却感到滴水不漏、逼真亲切,以为确有其事,从而有利于小说在杭州持久传扬,显然作者为宣传杭州动足了脑筋。
也许有人会说杭州是南宋的首都、是书会才人集中的文化之都,作者突出杭州并不稀奇,但如此写法,特别是小说在九十四回赫然以说书人的口吻自相矛盾地提示说:“看官只牢记关目头行,便知衷曲奥妙”,小说竟自降艺术标准还自信读者能把握奥妙,按常理难以解释呀!“水浒的作者对于水浒英雄故事的素材,做过艺术上的概括提炼和独特性的创造,使原来的题材,大大地改变了它的面貌”,《水浒传》前面部分就是如此,何以到了打杭州却要完全沿用“先人书会流传,一个个都要说到,只是难做一时说,慢慢敷衍关目”呢?钱塘施耐庵对杭州滚瓜烂熟要硬秀杭州的可能性远大于“官钱塘二载纯属子虚”的大丰施耐庵抄书的可能性。
所以,从“杭州战役”描写的成功和失败看:这是杭州人为杭州人写的《水浒》。明代郎瑛以来的“钱塘施耐庵”之说有理。大丰有施耐庵不假,但他就是写《水浒》的施耐庵却不太可信。罗尔刚说,“汪道昆《水浒传序》说田汝成与罗贯中同邑,其言可据”,肯定罗贯中是杭州人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即使我们承认平方腊为后人所加,那也该是杭州人加的。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湖北省水浒研究所:《水浒争鸣第一辑》,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
[2] 马成生:《水浒试笔集》,团结出版社,1990年。
[3] 萧山县志编纂委员会:《萧山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4] 浙江省萧山县地名办公室编:《萧山县地名志》,1984年。
[5] 朱耀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6] 李希凡:《沉沙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7] 罗尔刚:《水浒传原本和著者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作者简介:汪吾金,男,1971—,浙江杭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高职语文教学,工作单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