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生鈜,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和价值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亚太地区道德教育学会首任主席,《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编委、《Open Education Journal》编委,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价值教育”外聘审查专家。
今天我们来谈一个庄重、严肃的话题:儿童的灵魂及其哲学教育的问题。也许只有“灵魂”这样一个听起来遥远而抽象的概念,才能触及儿童哲学的内涵。现代教育更多注重的是人的物质性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训练人获取社会地位与生存资源的技能,忽视了人的灵魂的发展。教育界鲜少有人会认真地去追问儿童的灵魂及其成长。试问:如果教育不去关照儿童的灵魂,教育还是教育吗?
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说,每个人都应当关照灵魂,都应该把热情投入到如何塑造一个更好的灵魂的活动中去,这是人之为人的使命,也是人过上美好生活的根本方式。实际上,苏格拉底的整个哲学教育活动都是面向人的灵魂的,他所关心的问题是:人如何照料自己的灵魂,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关涉人的灵魂的善好,什么样的人才是能够引导灵魂健全、健康和完善的教师,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教育形式来引导儿童的灵魂成长。对于教育哲学来说,这些问题是基础性的。
一、灵魂是什么
灵魂的概念在追求科学性的现代教育学中没有位置,但是在古典哲学思想中,灵魂是人学的核心概念。不同时代的哲学家们在思考人的形而上学问题时,运用灵魂概念表达对人的本质的诠释。在哲学中,灵魂是一个精神实在,它是一个价值性和规范性的概念,指人的精神本质。
灵魂的希腊语是“psyche”,有呼吸、表现生命流动的意义。中文的“魂”在《说文解字》中是阳气的意思,阳气即为生命之源。心理学家荣格把灵魂分为两个部分:心灵与心智。心灵是人的灵气,是生命的原型;心智是人的智能,是认识世界的能力。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把灵魂分为理智、情意、欲望三个部分。理智是灵魂的智慧,是向善、向美的领导力量;情意是情感与意志,它使得灵魂生机勃勃;欲望保持灵魂的身体存在与快感享受。如果理智灵魂焕发出领导的功能,欲望灵魂有节制并服从理性的领导,情意灵魂发挥积极的力量,那么灵魂就处于正当的、和谐的、卓越的状态。灵魂的这种状态是通过良好的教育与正当的生活而达到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一个人达到卓越必须经过良好的教育,也就是说只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灵魂的品性才能得到培养,但是如果遇到糟糕的教导,人的灵魂就会被败坏。教育只有把真善美带到灵魂的面前,让灵魂去认识、去欣赏、去实践、去塑造自身,灵魂才是美善的。柏拉图的灵魂学,就是教育学,灵魂的卓越需要一种独特的教育,其实也就是哲学的教育来实现。哲学的教育是灵魂转型、实现优秀的根本方式。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灵魂就是生命,是自我意识的根源。灵魂是生命的本质实现,一个生命具有灵魂,是说这个生命获得了生命的本质状态。没有灵魂的实现,生命不过是潜在的,或者说生命并不是真正存在的。生命存在就是去实现灵魂。实现灵魂,生命才获得了表达的形式,才是真实的存在。所以,人作为一个生命体,在于使灵魂表现生命的本质。灵魂是生命的存在形式,意味着灵魂给予生命的本质,是生命得以表现自身的形式。这一形式与生命的外在现象是有区别的,一个人拥有生命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真正的存在,只有他具有人的灵魂,他才是作为一个有灵魂的生命存在,也就是作为真正的人存在。
二、哲学是关照人的灵魂的方式
古希腊哲学重视灵魂,并且把哲学看作是照料灵魂的根本方式。柏拉图认为,哲学致力于人的灵魂的健康和完善,是心灵的教育。正因为哲学具有这样的价值,所以对哲学的学习应当贯穿人生命的始终。
哲学致力于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和生活实践的反省与改善,它的价值就在于启迪生命如何美好地存在,它既是思考灵魂及其存在的方式,又是把思考付诸良好生活实践的方式。哲学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哲学化的生活行动帮助人创造可能的生命形式,它以思想统领行动。因此,哲学的根本任务与教育学的任务是紧密相关的。
哲学关注灵魂的健康与善好,而灵魂健康、完整、完善的根本方式在于其内在和谐秩序的形成,在于理性作为灵魂引导力量的实现,也在于灵魂的美好品质的培育。哲学照料灵魂,因为灵魂是脆弱的,它可能在虚假的信念、错误的行动影响下扭曲、生病、无序、败坏。柏拉图在《法律篇》中讲述了一个故事:人是处在一种被各种各样的线牵着的状态。这些线从不同的方向拉扯着我们,使得我们在美德和邪恶之间摇摆不定。理性是一根神圣的金线,从金线发出的牵引是柔软的,其他的牽引都是铁线,强硬有力,比如欲望就是其中的一根铁线。所以,金线的胜利并不是十分有把握的事情,理性的金线是美好而柔弱的,欲望的拉扯是丑恶而有力的。怎样保持理性的金线具有对灵魂的牵引力呢?只有通过哲学对理智灵魂的导引和培育。因为哲学会审慎地思考、检验进入到灵魂的各种看法、意象、意见,追问真正合乎理性的观点,所以哲学能帮助灵魂更好地认识真善美,使得灵魂正义而和谐。
苏格拉底说,哲学考察的是真正对于人的灵魂有益的事情,即善本身和善的事情。哲学关心灵魂的完善,也教育所有人去学会关心自己的灵魂。所以,真正的哲学在于实现教化,它精心选择要说的话和说话的形式,使得灵魂受到教益,离开蒙蔽、麻木、偏见。苏格拉底把哲学的辩证对话看作净化灵魂的咒语,只有靠这种咒语,才能使得灵魂摆脱错误意见的败坏。这就是把灵魂唤醒,让理性绽放出来,用真理的金线牵引着人的灵魂走向更好的方式。
哲学点燃人们对真善美的渴望,使人认识到自己所持有的信念有可能是不正确的。只有通过对话的迂回式设问、诘问,人对灵魂的认识才会向真善美靠近,灵魂的理智才会得以教化,在这一过程中哲学既是灵魂完善的方式,又是追求真善美的方式。
三、灵魂的教育
假如一个人的生命主体性以灵魂作为表征,那么他的成长,其实就是成为一个优秀的灵魂,即善好的灵魂;如果这是正确的,那么关心灵魂就是教育的根本责任。灵魂不是自然获得的,而是经过生命的教化实践生成的。灵魂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获得人之为人的思想、意志、情感和精神特质,即人的本质。界定教育或教师的根本职责,就是看其是否关心受教育者的灵魂,引导受教育者对自己的灵魂进行关心与照料,这就是教育关照灵魂的根本方式。通过关心灵魂的方式让学习者学会关心自己灵魂的善好,是教育学的必然任务。 如果教育要引导灵魂向善,那么哲学地教儿童,才能真正地实现教育的这一目的。哲学地教儿童就是以哲学关心灵魂的方式教儿童,让教育不仅要关心儿童灵魂的成长,而且要通过引导儿童的各种学习让儿童关心自己的灵魂成长。苏格拉底把引导年轻人学会关心自己的灵魂,作为培养年轻人的教育学主旨,这是引导年轻人的必要方式与内容,而且宜早不宜迟,因为到了成年或老年再去学关心自己的灵魂就很难了。
教育引导灵魂的变革,即通过学习教导灵魂向好的方向发展。灵魂的提升或完善是一个转向或变革的过程。儿童成长的过程,就是灵魂不断转型、不断向美好转化的过程。所以,哲学地教育儿童是一种努力改善、完善或提高儿童的灵魂的行动。
教育引导灵魂转向,就必须引导儿童经历真正美好的事物,使他们的眼睛能够看见真理和美善,要让他们的思想去认识到事情的本质与原理,认识和欣赏生活的价值;让他们的灵魂去学会分辨、拒绝任何虚假的、丑陋的、邪恶的、错误的东西,因为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进入灵魂并败坏灵魂。儿童的灵魂要去追求真实的、美的、善的价值与事物,因为只有真善美,才能引导儿童的灵魂发生积极的、美好的、高贵的变革,才能使灵魂的各个方面优秀,使得灵魂具备卓越生活实践所需要的品格和能力。儿童的学习应当是一种哲学性学习,不管是音乐、戏剧,还是文学、数学、自然的学习,都应当具有一种哲学性的转换,都应当为了灵魂、关心灵魂,即从内容和方法上都面向灵魂的成长和完善。
哲学地教育儿童意味着启迪儿童的理性眼睛,让他们在丰富的世界与生活中发现、欣赏、体验、热爱、追随那些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和教育力量的事物。哲学地教育儿童,不仅仅针对儿童的思维学习、情意学习,也针对儿童的欲求的节制。哲学地教育儿童,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提前安置在尚不完全具备理性能力的靈魂中,让它们与正在发展的理性发生交往,最终成为灵魂的习惯和品质。
如今,灵魂的和谐与正义不再是现代教育所关心的内容,灵魂对人的本质性规定被当作伪科学被抛弃、被遗忘,但是,对灵魂问题的遗忘也使得我们对人的认识变得肤浅化,我们不是从人本身而是从外在的社会需要、环境、制度等规定人,或者从人的心理客观现象规定人。现代教育要导向灵魂自身,要重视哲学教育,关照儿童的灵魂,帮助灵魂获得正义、和谐与宁静,这是现代教育的紧迫课题。
责任编辑︱李 诗
读者热线:010-62027829
栏目投稿信箱:zgdy_jiangtang@163.com
今天我们来谈一个庄重、严肃的话题:儿童的灵魂及其哲学教育的问题。也许只有“灵魂”这样一个听起来遥远而抽象的概念,才能触及儿童哲学的内涵。现代教育更多注重的是人的物质性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训练人获取社会地位与生存资源的技能,忽视了人的灵魂的发展。教育界鲜少有人会认真地去追问儿童的灵魂及其成长。试问:如果教育不去关照儿童的灵魂,教育还是教育吗?
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说,每个人都应当关照灵魂,都应该把热情投入到如何塑造一个更好的灵魂的活动中去,这是人之为人的使命,也是人过上美好生活的根本方式。实际上,苏格拉底的整个哲学教育活动都是面向人的灵魂的,他所关心的问题是:人如何照料自己的灵魂,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关涉人的灵魂的善好,什么样的人才是能够引导灵魂健全、健康和完善的教师,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教育形式来引导儿童的灵魂成长。对于教育哲学来说,这些问题是基础性的。
一、灵魂是什么
灵魂的概念在追求科学性的现代教育学中没有位置,但是在古典哲学思想中,灵魂是人学的核心概念。不同时代的哲学家们在思考人的形而上学问题时,运用灵魂概念表达对人的本质的诠释。在哲学中,灵魂是一个精神实在,它是一个价值性和规范性的概念,指人的精神本质。
灵魂的希腊语是“psyche”,有呼吸、表现生命流动的意义。中文的“魂”在《说文解字》中是阳气的意思,阳气即为生命之源。心理学家荣格把灵魂分为两个部分:心灵与心智。心灵是人的灵气,是生命的原型;心智是人的智能,是认识世界的能力。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把灵魂分为理智、情意、欲望三个部分。理智是灵魂的智慧,是向善、向美的领导力量;情意是情感与意志,它使得灵魂生机勃勃;欲望保持灵魂的身体存在与快感享受。如果理智灵魂焕发出领导的功能,欲望灵魂有节制并服从理性的领导,情意灵魂发挥积极的力量,那么灵魂就处于正当的、和谐的、卓越的状态。灵魂的这种状态是通过良好的教育与正当的生活而达到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一个人达到卓越必须经过良好的教育,也就是说只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灵魂的品性才能得到培养,但是如果遇到糟糕的教导,人的灵魂就会被败坏。教育只有把真善美带到灵魂的面前,让灵魂去认识、去欣赏、去实践、去塑造自身,灵魂才是美善的。柏拉图的灵魂学,就是教育学,灵魂的卓越需要一种独特的教育,其实也就是哲学的教育来实现。哲学的教育是灵魂转型、实现优秀的根本方式。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灵魂就是生命,是自我意识的根源。灵魂是生命的本质实现,一个生命具有灵魂,是说这个生命获得了生命的本质状态。没有灵魂的实现,生命不过是潜在的,或者说生命并不是真正存在的。生命存在就是去实现灵魂。实现灵魂,生命才获得了表达的形式,才是真实的存在。所以,人作为一个生命体,在于使灵魂表现生命的本质。灵魂是生命的存在形式,意味着灵魂给予生命的本质,是生命得以表现自身的形式。这一形式与生命的外在现象是有区别的,一个人拥有生命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真正的存在,只有他具有人的灵魂,他才是作为一个有灵魂的生命存在,也就是作为真正的人存在。
二、哲学是关照人的灵魂的方式
古希腊哲学重视灵魂,并且把哲学看作是照料灵魂的根本方式。柏拉图认为,哲学致力于人的灵魂的健康和完善,是心灵的教育。正因为哲学具有这样的价值,所以对哲学的学习应当贯穿人生命的始终。
哲学致力于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和生活实践的反省与改善,它的价值就在于启迪生命如何美好地存在,它既是思考灵魂及其存在的方式,又是把思考付诸良好生活实践的方式。哲学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哲学化的生活行动帮助人创造可能的生命形式,它以思想统领行动。因此,哲学的根本任务与教育学的任务是紧密相关的。
哲学关注灵魂的健康与善好,而灵魂健康、完整、完善的根本方式在于其内在和谐秩序的形成,在于理性作为灵魂引导力量的实现,也在于灵魂的美好品质的培育。哲学照料灵魂,因为灵魂是脆弱的,它可能在虚假的信念、错误的行动影响下扭曲、生病、无序、败坏。柏拉图在《法律篇》中讲述了一个故事:人是处在一种被各种各样的线牵着的状态。这些线从不同的方向拉扯着我们,使得我们在美德和邪恶之间摇摆不定。理性是一根神圣的金线,从金线发出的牵引是柔软的,其他的牽引都是铁线,强硬有力,比如欲望就是其中的一根铁线。所以,金线的胜利并不是十分有把握的事情,理性的金线是美好而柔弱的,欲望的拉扯是丑恶而有力的。怎样保持理性的金线具有对灵魂的牵引力呢?只有通过哲学对理智灵魂的导引和培育。因为哲学会审慎地思考、检验进入到灵魂的各种看法、意象、意见,追问真正合乎理性的观点,所以哲学能帮助灵魂更好地认识真善美,使得灵魂正义而和谐。
苏格拉底说,哲学考察的是真正对于人的灵魂有益的事情,即善本身和善的事情。哲学关心灵魂的完善,也教育所有人去学会关心自己的灵魂。所以,真正的哲学在于实现教化,它精心选择要说的话和说话的形式,使得灵魂受到教益,离开蒙蔽、麻木、偏见。苏格拉底把哲学的辩证对话看作净化灵魂的咒语,只有靠这种咒语,才能使得灵魂摆脱错误意见的败坏。这就是把灵魂唤醒,让理性绽放出来,用真理的金线牵引着人的灵魂走向更好的方式。
哲学点燃人们对真善美的渴望,使人认识到自己所持有的信念有可能是不正确的。只有通过对话的迂回式设问、诘问,人对灵魂的认识才会向真善美靠近,灵魂的理智才会得以教化,在这一过程中哲学既是灵魂完善的方式,又是追求真善美的方式。
三、灵魂的教育
假如一个人的生命主体性以灵魂作为表征,那么他的成长,其实就是成为一个优秀的灵魂,即善好的灵魂;如果这是正确的,那么关心灵魂就是教育的根本责任。灵魂不是自然获得的,而是经过生命的教化实践生成的。灵魂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获得人之为人的思想、意志、情感和精神特质,即人的本质。界定教育或教师的根本职责,就是看其是否关心受教育者的灵魂,引导受教育者对自己的灵魂进行关心与照料,这就是教育关照灵魂的根本方式。通过关心灵魂的方式让学习者学会关心自己灵魂的善好,是教育学的必然任务。 如果教育要引导灵魂向善,那么哲学地教儿童,才能真正地实现教育的这一目的。哲学地教儿童就是以哲学关心灵魂的方式教儿童,让教育不仅要关心儿童灵魂的成长,而且要通过引导儿童的各种学习让儿童关心自己的灵魂成长。苏格拉底把引导年轻人学会关心自己的灵魂,作为培养年轻人的教育学主旨,这是引导年轻人的必要方式与内容,而且宜早不宜迟,因为到了成年或老年再去学关心自己的灵魂就很难了。
教育引导灵魂的变革,即通过学习教导灵魂向好的方向发展。灵魂的提升或完善是一个转向或变革的过程。儿童成长的过程,就是灵魂不断转型、不断向美好转化的过程。所以,哲学地教育儿童是一种努力改善、完善或提高儿童的灵魂的行动。
教育引导灵魂转向,就必须引导儿童经历真正美好的事物,使他们的眼睛能够看见真理和美善,要让他们的思想去认识到事情的本质与原理,认识和欣赏生活的价值;让他们的灵魂去学会分辨、拒绝任何虚假的、丑陋的、邪恶的、错误的东西,因为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进入灵魂并败坏灵魂。儿童的灵魂要去追求真实的、美的、善的价值与事物,因为只有真善美,才能引导儿童的灵魂发生积极的、美好的、高贵的变革,才能使灵魂的各个方面优秀,使得灵魂具备卓越生活实践所需要的品格和能力。儿童的学习应当是一种哲学性学习,不管是音乐、戏剧,还是文学、数学、自然的学习,都应当具有一种哲学性的转换,都应当为了灵魂、关心灵魂,即从内容和方法上都面向灵魂的成长和完善。
哲学地教育儿童意味着启迪儿童的理性眼睛,让他们在丰富的世界与生活中发现、欣赏、体验、热爱、追随那些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和教育力量的事物。哲学地教育儿童,不仅仅针对儿童的思维学习、情意学习,也针对儿童的欲求的节制。哲学地教育儿童,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提前安置在尚不完全具备理性能力的靈魂中,让它们与正在发展的理性发生交往,最终成为灵魂的习惯和品质。
如今,灵魂的和谐与正义不再是现代教育所关心的内容,灵魂对人的本质性规定被当作伪科学被抛弃、被遗忘,但是,对灵魂问题的遗忘也使得我们对人的认识变得肤浅化,我们不是从人本身而是从外在的社会需要、环境、制度等规定人,或者从人的心理客观现象规定人。现代教育要导向灵魂自身,要重视哲学教育,关照儿童的灵魂,帮助灵魂获得正义、和谐与宁静,这是现代教育的紧迫课题。
责任编辑︱李 诗
读者热线:010-62027829
栏目投稿信箱:zgdy_jiangt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