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利弊及规范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z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长期以来,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未成年人集中、大量使用互联网的实践表明,互联网助力未成年人成长进步的同时,也确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旦使用过度、防线失守,由“相信”走向“迷信”,就有可能不得其利、反受其害。因此,要全面、辩证、长远地看待未成年入网络使用的正反两方面效应,并积极主动地采取相关措施,切实推动未成年入网络使用科学规范、合理合法、有序有度。
  关键词 规范;未成年人;网络使用
  作者简介 刘良军,中共荆门市委党校,教授
  问题是时代的强音。折射于未成年入网络使用方面,前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正常的校内学习生活虽然被迫按下“暂停键”,但借助互联网,仍然保证了绝大部分未成年人学习不停顿、进步在路上;但与此同时,由于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自控力欠发达,使得在互联网集中、密集使用过程中,也导致部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而不能自拔,更有少数未成年人非但没有从网络中受益,反而沾染不良习俗,乃至走向自我沉沦之路。由此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问题愈发浮出水面,我们要辩证看待未成年入网络使用的利弊,积极主动采取相关措施,切实推动未成年人科学规范地使用网络。
  一、未成年人网络使用利弊分析
  (一)互联网助力未成年人学习进步的作用应该肯定
  一方面,互联网保证未成年人课程学习可持续。实际上,早在新冠肺炎疫情来临之前,互联网已经广泛渗入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进入到课堂学习之中。而疫情防控期间,则进一步放大了互联网助力课堂教学的正向效应,使师生在不见面的情形下,照样能一对多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换言之,“互联网 ”线上教学方式,本质上与课堂教学并无二致,有望成为后疫情时代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学习新知的新常态。另一方面,互联网丰富了未成年人的学习场景,日益开阔着未成年人的视野思维。互联网实可谓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囊括万千知识的“无穷宝库”。借助互联网,未成年人完全可以在完成老师布置的既定课程学习任务后,有针对性地浏览相关网页,进一步拓展学习内容,了解某一知识点的前因后果。互联网如同一双隐形的翅膀,带领未成年人尽情遨游、纵横驰骋,培养未成年人的深邃思考力、丰富想象力,使其全面发展、全面进步。
  (二)未成年人身陷互联网的负面效应不可小觑
  譬如,盲从互联网,不再相信老师、不再相信课堂。一切唯互联网马首是瞻,对于课本上的知识持怀疑态度,总想着从某一方面来“证伪”。又如,日常生活中过度依赖互联网,甘当所谓的“宅男”“宅女”,渐渐与现实社会生活脱节,成为“装在套子里的人”。须知,互联网生活毕竟不能等同于现实生活,长期“泡”在网上,只会自我感觉良好,情愿待在互联网中不出来。再如,笃信互联网,为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或成为他人利益的侵害者,或成为无辜的受害者。未成年人涉世未深、心智不成熟、自控力不强,确实在触网时容易成为他人“诈骗”的最佳对象。由此,“互联网 未成年人”这一组合引致的负面效应,迫使未成年人处理好与互联网的关系,规范使用互联网。
  二、未成年人健康合规使用网络应坚持的原则
  (一)有“时”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性好动,是未成年人的内在特点,也是其健康快乐成长的基本规律和行为遵循。因此对于上网而言,应该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小学生上网,一次最多只能专注一小时,初、高中学生则以两小时为限,之后应及时做放松运动。不仅如此,未成年人上网时应自觉开启护眼模式,尽量做到坐姿端正、距离适中,千万不能在日复一日的长时间触网中,让视力下降、脊椎弯曲、腰肌劳损等“长坐久看”出来的疾病过早出现。
  (二)有“度”
  有“度”即把握好分寸,有所看、有所不看。目前来看,未成年人的任务是学习,互联网更多时候应视作—种学习的工具,而不能成为—种日常生活方式。否则,如同成年人那般随心所欲,就有可能偏离使用互联网的初衷,被那些无关痛痒或消极负面的信息所吸引。尤其在网页已经显示“谢绝未成年人浏览”,或要求开启未成年人上网保护页面时,更应该遵照执行。同时,有“度”还强调对于既有课程知识的温习、巩固、提高与完善,而不是刻意地为了论证、推翻、重塑某—知识点,而硬要“为赋新词强说愁”,皓首穷经地在互联网上“深耕苦挖”。
  (三)有“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未成年人规范网络行为应有的方法论,要求坚持问题思维、目标导向,时刻不忘自问几个“为什么”。譬如,面对居心叵测网友的蛊惑与怂恿,不妨静下心来,以换位思考的方式,试着看对方为什么要这样说、那样劝;又如,面对明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南辕北辙、格格不入的观点与论述,一番质疑之后,就能拨云见日,越发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守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观念。不仅如此,多—些疑问,勤于向老师、家长、党员干部、长者智者等请教,还能进—步长见识、增智慧,不啻为向生活学习、从实践中得真知的又一有效路径。
  (四)有“戒”
  有“戒”即未成年人应该将“守法”“尊德”视为立身之本、成长之基、干事之要。个别未成年人通过互联网肆无忌惮地干出一些违法犯罪勾当,既愧对了父母的养育、学校的教育、社会的期盼,更受到了应有的法律惩处与惩罚,实可谓后疫情时代未成年人规范互联网行为的“前车之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唯有未成年人深刻认识到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互联网上也应遵纪守法、崇德明礼,进而心有所畏、言有所惧、行有所止,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使互联网成为自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增量”,而不是颓废沉沦、每况愈下的“变量”。
  三、规范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有效措施
  (一)父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成才的第一所学校。又言,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社会格局发生多大变迁,都要高度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由此,家长对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折射于网络行为方面,要求家长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此外,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大都是“两点一线”,这也要求家长主动担负起未成年人网络学习的指导者、管理者、监督者责任。譬如,与孩子一同制定家庭触网规定规范,做到不分彼此、不搞例外、一视同仁,严格按既定规则规矩上网,等等。
  (二)学校教育引导、耐心劝导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各级各类学校既是网络授课、在线教育的发起者,也是具体的实施者和引导者。而实践表明,广大教师一方面“蜡炬成灰泪始干”,甘当辛勤的园丁,默默奉献,另一方面“功夫在诗外”,指导学生做好网络学习的“计划书”“路线图”。学生既收获到了课程知识,也同步学会了如何驾驭网络。由此,“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让未成年入网络行为更加规范、更为科学,学校应将互联网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纳入日常教学過程之中,视为未成年人的“必修课”。尤其针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林林总总负面典型事例与案例,开展深入的剖析、深刻的解读,更有利于未成年人引以为戒,不再亦步亦趋。
  (三)社会关心关爱、帮助指导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关心关爱他们的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应尽的义务。应看到,未成年入网络行为的失范、无序、紊乱,某些时候还会危及整个社会的利益,破坏原本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安宁祥和的社会环境。因此以“工青妇”“关工委”等为主体的社会团体,应切实将未成年入网络行为规范纳入日常议事日程中,作为社会活动的主要内容,以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关爱未成年入网络行为的强大合力。譬如,定期组织专家学者、法律工作者、司法行政机关党员干部等走进校园,开展互联网普法教育;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宣传、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使社会舆论倒逼家庭、学校重视未成年人科学、合理、有序上网;等等。
  (四)政府监督监管、倾力治理
  实践一再表明,市场之“无形之手”在规范未成年入网络使用方面几乎失灵,唯有政府“有形之手”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才能使互联网成为“净土”,而不是“染缸”。况且近年来相关政府机构与部门净网行动效果明显,说明只要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就定能使互联网上的一众魑魅魍魉销声匿迹、无所遁形。下一步,要在深入分析研究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种种乱象基础上,以整治网络平台为着力点,以推进互联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根本目标,重拳出击、乘胜追击,使未成年入网络使用返璞归真、向好向善,最终还互联网助力未成年人健康快乐成长的良好氛围与生态。
  责任编辑 李敏
其他文献
恩师朱小蔓先生的专著、国内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与奠基之作《情感教育论纲》(以下简称《论纲》)第三版2019年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从1993年《论纲》完成算起,距今已有27年,此次再版,《论纲》又一次回到其诞生之地,可谓意义特殊。  大学时期我曾在图书馆的书架上见到《论纲》,研究生时断断续续地读过其中的一些片段,读博士后数次学习研读,又有幸在先生身边得耳提面命几年,却不曾写过只言片语的读后感
2018年6月16日,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十五周年庆暨《中国公民教育评论》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三层第五会议室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知名专家,《教育学报》杂志、《中国德育》杂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媒体的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领导、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师生以及毕业生代表五十余人,出席了本次活动。  在集体欣赏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十
摘要 “美德是否可教”的讨论,中国先秦儒家、古希腊学者各有其见。“人皆可以为尧舜”与“美德就是知识”背后,是东方“差序格局”与西方“团体格局”的不同社会结构所形成的思想差异。中西社会格局的差异使双方对美德实质理解产生差异,“团体格局”下推崇的公民优秀品质与“差序格局”下推崇的人伦型美德,在回答“美德是否可教”问题时,答案自然不同。而对于此问题根源性的研究与思索,皆可对当今中小学德育产生重要启示。 
1月23日—24日,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會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公平,发展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八礼四仪”是江蘇省文明办和教育厅自2014年起开展的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八礼”指仪表之礼、仪式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餐饮之礼。“四仪”指入学仪式(7岁)、成长仪式(10岁)、青春仪式(14岁)、成人仪式(18岁)。这是江苏省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青少年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践礼修德,从优秀走向优雅的创新之举,也是学校落实《中小学德
广东仲元中学始创于1934年春,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著名民主革命家邓仲元先生而命名的一所中学。邓仲元被仲元师生尊为“学校之根”,他的精神也成为仲元中学最初的办学理念。85年来,历代仲元师生奋斗不息,其悠久的办学历史、执着的开拓精神、卓著的办学业绩,屡获社会称赞。  校史是一种历史记忆,是一种文化积淀,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教育素材,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成长过程,是一种鲜活、有效的教育资源。如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劳动教育作出重要批示指示。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他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充分肯定了劳动教育对学生德性养成的重大意义。那么,如何深刻理解并切实发挥好新时代劳动教育蕴含的德育价值,真正实现
新世纪以来的新课程改革激活了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许多学校开始自觉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在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的同时,普遍加强了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从德育视角来看,有些学校重视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发,力争形成系列化的德育实践活动体系;有些学校重视对主题教育活动如校园仪式、班会的开发;有些学校重视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发。但整体而言,当前学校校本德育课程开发还远未成熟,主要表现有三:一是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乡村学校建设一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议题之一,从“三支一扶”到“特崗教师计划”,从“撤点并校”到建设乡村小规模学校、乡村寄宿学校,都可以看出国家对乡村学校建设的重视。但是,乡村学校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如果只是以单一的价值取向设计乡村学校,带来的后果不仅是乡村儿童的精神失落,更是整个乡村文化的加速衰败。重新思考乡村学校建设的意义,比建设本身更为紧迫。  一、背井离乡:乡村学校的命运与困境  在现代化浪
百年名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培养“正志笃行、成德达才、胸怀天下、报效祖国的创新人才”为教育使命。“成德達才”育人理念百年来薪火相传、历久弥新。面对突发疫情和延期开学挑战,附中人以实际行动创新实践,继续书写线上育人新篇章。  在北京市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后,学校研究决定: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全体学生不返校,实行延期开学,并采取线上教学形成。面对线上育人工作带来的挑战,附中人以强烈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