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建设应当重视伦理教化功能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lei7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学校建设一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议题之一,从“三支一扶”到“特崗教师计划”,从“撤点并校”到建设乡村小规模学校、乡村寄宿学校,都可以看出国家对乡村学校建设的重视。但是,乡村学校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如果只是以单一的价值取向设计乡村学校,带来的后果不仅是乡村儿童的精神失落,更是整个乡村文化的加速衰败。重新思考乡村学校建设的意义,比建设本身更为紧迫。
  一、背井离乡:乡村学校的命运与困境
  在现代化浪潮和城市化进程的席卷下,乡村社会生活支离破碎,乡村成为落后的代名词,城市中心取向的办学思路具有不言自明的正当性。整合优势资源办学,建设中心学校、大规模寄宿学校成为乡村学校布局的大趋势。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考虑似乎没有问题,但不得不承认,整合的另一面则是偏远乡村的凋零,这种凋零是学校的物理变迁,更是学校迁移后精神的虚无。可见,学校之于乡村,并非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而是乡村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乡土社会已经土崩瓦解的当代,如果再将乡村学校连根拔起,会对乡村文化产生不可预估的破坏作用。
  乡村学校的背井离乡不仅是学校的空间漂移,更体现在学校的价值导向上。在现有的制度化国民教育体系中,乡村教育扮演着向上流通的工具,源源不断地为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输送人才。正因为如此,乡村学校更像是“悬浮的孤岛”,与乡村社会近在咫尺,却心各天涯,校园内外被区隔为两个世界。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都暗含着城市化所预设的强势价值,乡村的“地方性知识”被视为落后的、有待改造的对象。对乡村儿童来说,这注定是一条艰难之路。乡村儿童通过努力跳出“农门”改变命运无可厚非,但是问题在于,当家长寄希望于教育成为摆脱“农门”的唯一途径时,教育本身却又加剧了这样的不平等,农村家庭的教育投入与产出严重不成正比。况且,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跳出“农门”实现阶层跨越,当向上的通道受阻,无法融入,他们只能成为城市的“他者”,却又因知识结构与乡土生活格格不入,成为乡村的“陌生人”,无法逃离又无力守望,只能在城市与乡村的边缘徘徊。乡村青少年辍学后成为乡村新的不稳定因素,犯罪事件屡有发生。
  二、在“人间”“为人”:乡村学校建设的伦理反思
  当乡村学校以城市的逻辑规划布局,以向上的名义层层淘汰,它不仅失去了乡村,更失去了“人”。这是合理的吗?显然不是,乡村学校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城市学校的复制品。已有研究针对乡村教育的“离农”与“为农”问题进行了诸多有益探讨,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何者优先,而是超越二元对立、二元比较的困境追问更为根基的问题,即教育如何“为人”? “为人”关乎立德树人的根本问题,所为之人不仅仅是具备丰富知识的现代人,更是人格健全、心灵有序、德性纯良之人。从这一角度来思考,乡村学校就不能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应该成为学生德性养成、人格完善的伦理实体。那么,就需要从伦理角度反思乡村学校建设,将乡村学校建设成为伦理实体,这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在传统乡土社会,家族、邻里是个体德性养成的伦理实体,个体依据稳定的人际关系和伦理秩序来明确自己的角色与位置,从而确定了善的方向和道德坐标系。在当下的乡村社会图景中,传统的道德教化功能已然式微,曾经依托宗族、邻人的熟人伦理关系如今已经支离破碎,乡村生活面临意义虚无、价值失序的困境。樊浩教授在《中国伦理道德报告》中指出,中国当下的道德发展的困境正是“无伦理、没精神”。这一问题在乡村生活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乡村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与教化,缺少乡村邻里的“人间”濡化,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却承受着伦理实体缺失的困境,这也是乡村儿童心灵困顿的根本原因。儿童生活世界的伦理空间坍塌萎缩,于是童年蒙尘、精神虚无、意义崩塌,无处安放灵与肉。乡村学校作为教化之所,不仅要“教人以伦”,更要成为乡村社会的伦理实体,补缺乡村人伦空间断裂的真空地带。
  三、乡村学校作为伦理实体:如何可能
  在当下的乡村社会,学校是仅存的文化高地。在学校生活中,儿童与同辈、教师朝夕相处,这种伦理关系是儿童成长和自我确证的重要线索,学校具备了成为伦理实体的潜质,在伦理空间中扮演乡村儿童人伦关系延展的依托与节点。完善这一伦理实体,对乡村学校建设提出了要求,学校应当依托乡村社区,与周遭的乡村生活融为一体,不再以学科化知识规训学生,而是要开发融合乡土的校本课程;对教师素养提出了要求,教师不仅是支援乡村的教育工作者,更应当成为富有教育情怀、关怀意识、乡土重建格局的“新乡贤”,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设交往空间,关注每一个儿童的心灵;也对国家教育政策提出了要求,不仅要建设美丽的校舍,不止于提供“改变命运的屏幕”,更要以乡村为主体,关注每一个乡村的命运,重视每一所乡村学校的存亡。近年来, “小而美”“小而优”的乡村学校正发挥着它的积极作用,如四川范家小学,积极开发乡土课程,丰富乡村儿童的生活技能,打造“班家文化”,在亲情缺失的荒漠中重建安全感与归属感。须知,乡村学校再嵌入乡村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方便了困难家庭子女入学,更为关键的是为乡村儿童人格发展提供了最为有力的伦理支撑。乡村学校建设唯有从“人”出发,从作为“人间”的乡村伦理空间出发,才能保留乡村文化复兴的可能性。只要火不灭,就还有希望。
  【朱俊增,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李敏
其他文献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 要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是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教育體
青少年早恋终归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现象。作为父母和教师,既要表明自己坚决反对的态度,又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积极地寻找早恋发生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找出根本,对症下药。  不久前,又一次收到两位学生的婚礼请柬,这已经是好几对学生喜结连理的请柬了。让我想起了十二年前,因为这两人早恋引发的一场冲突。当时,班主任、年级组、德育处谈话,都无济于事。女生父亲便直接闹到校长室,要找男孩子算账,想揍他,甚至还
恩师朱小蔓先生的专著、国内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与奠基之作《情感教育论纲》(以下简称《论纲》)第三版2019年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从1993年《论纲》完成算起,距今已有27年,此次再版,《论纲》又一次回到其诞生之地,可谓意义特殊。  大学时期我曾在图书馆的书架上见到《论纲》,研究生时断断续续地读过其中的一些片段,读博士后数次学习研读,又有幸在先生身边得耳提面命几年,却不曾写过只言片语的读后感
2018年6月16日,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十五周年庆暨《中国公民教育评论》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三层第五会议室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知名专家,《教育学报》杂志、《中国德育》杂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媒体的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领导、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师生以及毕业生代表五十余人,出席了本次活动。  在集体欣赏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十
摘要 “美德是否可教”的讨论,中国先秦儒家、古希腊学者各有其见。“人皆可以为尧舜”与“美德就是知识”背后,是东方“差序格局”与西方“团体格局”的不同社会结构所形成的思想差异。中西社会格局的差异使双方对美德实质理解产生差异,“团体格局”下推崇的公民优秀品质与“差序格局”下推崇的人伦型美德,在回答“美德是否可教”问题时,答案自然不同。而对于此问题根源性的研究与思索,皆可对当今中小学德育产生重要启示。 
1月23日—24日,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會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公平,发展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八礼四仪”是江蘇省文明办和教育厅自2014年起开展的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八礼”指仪表之礼、仪式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餐饮之礼。“四仪”指入学仪式(7岁)、成长仪式(10岁)、青春仪式(14岁)、成人仪式(18岁)。这是江苏省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青少年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践礼修德,从优秀走向优雅的创新之举,也是学校落实《中小学德
广东仲元中学始创于1934年春,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著名民主革命家邓仲元先生而命名的一所中学。邓仲元被仲元师生尊为“学校之根”,他的精神也成为仲元中学最初的办学理念。85年来,历代仲元师生奋斗不息,其悠久的办学历史、执着的开拓精神、卓著的办学业绩,屡获社会称赞。  校史是一种历史记忆,是一种文化积淀,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教育素材,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成长过程,是一种鲜活、有效的教育资源。如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劳动教育作出重要批示指示。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他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充分肯定了劳动教育对学生德性养成的重大意义。那么,如何深刻理解并切实发挥好新时代劳动教育蕴含的德育价值,真正实现
新世纪以来的新课程改革激活了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许多学校开始自觉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在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的同时,普遍加强了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从德育视角来看,有些学校重视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发,力争形成系列化的德育实践活动体系;有些学校重视对主题教育活动如校园仪式、班会的开发;有些学校重视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发。但整体而言,当前学校校本德育课程开发还远未成熟,主要表现有三:一是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