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家风家训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fml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裴氏家训》十二条主要是正面引导,形成道德高线;《裴氏家戒》十条列出负面清单,是纪律底线。正可谓《家训》传千古,《家戒》醒后人。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知礼义、重家风是中华文化传承五千年的优良传统,家风家训指引着家族的蓬勃发展,推动着社会的稳步前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生活发生何种变化,基于家庭、家教、家风的家庭建设都不可或缺。
  回顾史籍,清廉质朴、善良守信、进取有为的家风,催人思索,给人启迪。《诫子书》《颜氏家训》《朱子家语》《治家格言》等著作中,充分体现了家规、家教、家風独有的风味。生根在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的裴氏家族,即是闪耀在古老三晋大地上有着优良家风的名门望族。裴氏祖先留下的历久弥新的家风家训不但深深刻在后代的骨子里,而且对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加强家庭教育、形成优良的社会风尚、助推党风政风建设有着积极意义,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一、在教化滋养中凸显家风家训的文化价值
  家庭是社会的基石,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伦理文化的关键之处,无论是其教育内涵还是教化手段,都有许多方面值得借鉴学习,取其精华。应该看到,家训与家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意蕴和内涵都不尽相同。
  什么是家训?家训也可被叫作家诫、家范、家语、宗规、族训等,是指祖先对子孙后代的训教,是为后代制定的立身处世、居家治生的准则和教条。《裴氏家训》十二条主要是正面引导,形成道德高线;《裴氏家戒》十条列出负面清单,是纪律底线。正可谓《家训》传千古,《家戒》醒后人。传统家训涵盖内容丰富多彩,几乎囊括生活的各个领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着重道德修养,教授为人处世之法,可以说这是家训的核心内容。如《裴氏家训》十二条中的“立身谨厚”“读书明德”“慎重言语”“讲求公德”等皆属其列。二是集中于居家治生,也就是如何居家过日子。比如《裴氏家训》中的“居家勤俭”篇,就专论了居家日用的原则和方法:“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丰家裕国,莫此为先。秃惰奢靡,祸害无边。惜时爱物,居安乐天。”[1]
  说到家风,众人皆能感知它的存在,却又难以准确表述。朱永新先生说,家风是家庭教育的结果,是一个家庭通过家规家训的明确倡导和家庭长者的言传身教长期的熏染积淀养成的。[2]一个人在其生长的过程中,付诸行动,养成习惯,形成其特有的性格。一个家庭在共同生活、耳濡目染的绵延中,也会慢慢出现自家特有的风尚习惯。这种特有的气质,像空气一般,不会每时每刻引人关注,但却充斥在自家的日常生活当中,在家庭成员的言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便是家风。家风一旦形成,本身就成为教化的资源,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家族子弟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意义,古人所说的“渐渍家风”就是这个道理。
  优秀家风家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榜样性和传承性,对于家庭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价值。裴氏家族可以延绵不绝并且成为名门望族,离不开其优良家风与严厉的家训家规。在代代传递下,裴氏家族逐渐形成了“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的家族风气。我们知道,家风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裴氏家风早在魏晋时期便初步形成,裴氏后裔恪守祖训,薪火相传,不只是将其当作约束自己的准则,而且以此鼓舞和教化裴氏后代修身养性、奋发向上。裴柏村在山西省闻喜县,是海内外裴氏的寻根之处,自古便是三晋望族,仅宰相就出过59个,还出过大将军59个,正史立传和载列者就有600余人,被人们称赞为“中华宰相村”,更是有“族人遍九州,天下无二裴”的说法。
  家训教化有助于良好家风的建设与传递。家风家训,是我国传统家庭文化的精髓,是家庭教育最基本的元素与形式。探索裴氏家族人才辈出、瓜瓞不绝的奥秘,可以管窥中国古代家训文化之一二。一是孝悌文化。《裴氏家训》的开篇就讲到“敬奉祖先、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协和宗族”,强调孝悌的重要。二是德才兼备的人才观。“人不读书,马牛襟裾。学而时习,其乐有余。”在农耕文明盛行的古代社会,《裴氏家训》以德馨为荣,以不读书为耻。他们看不起无才,更看不起无德,认为有德无才,难堪大任,有才无德,不负责任,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持续发达,这也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社会人才辈出的必然基础。三是廉洁奉公,勤勉行道。裴氏家族出了许多达官重臣,留下不少值得传承的碑文记事,但唯独没有留下什么豪华建筑。比起以富贵显赫为价值追求的一些地方,这里没有什么豪宅公馆可供参观。可见,精神的高度不是物质财富所能比的,人们对历代先贤的敬仰更多是来自精神层面。
  二、在时代发展中挖掘家风家训的精神内涵
  家风和家训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中华文明中特色鲜明的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结合时代用心去挖掘其精神内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成绩有目共睹,然而也有一些负面的现象出现,其中一点便是传统文化流失的速度赶不上新的社会伦理建设的速度,因此随之出现了一定的道德滑坡问题。无论是继承优良传统的要求,还是借鉴国外优秀文化的倒逼,我们都必须将传统的家风家训置于新的时代发展潮流中,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助力文化自信,推动文明建设,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在我国传统家风里,“仁义礼智信”是道德的根基。裴氏家风,不仅记载着传统社会的道德核心,对当下社会发展亦有重要借鉴意义,即“应在‘仁义礼智信’道德的基础上建构一个相对超越时间与空间的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的新家风的基本遵循”[3]。
  1.为培育文化自信提供天然的支撑。传承家风有利于传承和发扬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裴氏家训》《裴氏家戒》中写道:“立志向善,做贤子孙。贻谋燕翼,勿忘祖恩。”[4]“置身社会,公德第一。爱惜公物,遵守序秩。时时警惕,留心错失。”[5]这都阐释了修身与治国的关系。裴氏家族的家国文化思想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6]。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有责任与义务以传承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为己任,使这一连接“个人与家庭,家庭与社会,社会与民族”的精神纽带,为培育文化自信、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提供天然的支撑。
其他文献
新世纪以来的新课程改革激活了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许多学校开始自觉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在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的同时,普遍加强了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从德育视角来看,有些学校重视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发,力争形成系列化的德育实践活动体系;有些学校重视对主题教育活动如校园仪式、班会的开发;有些学校重视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发。但整体而言,当前学校校本德育课程开发还远未成熟,主要表现有三:一是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乡村学校建设一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议题之一,从“三支一扶”到“特崗教师计划”,从“撤点并校”到建设乡村小规模学校、乡村寄宿学校,都可以看出国家对乡村学校建设的重视。但是,乡村学校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如果只是以单一的价值取向设计乡村学校,带来的后果不仅是乡村儿童的精神失落,更是整个乡村文化的加速衰败。重新思考乡村学校建设的意义,比建设本身更为紧迫。  一、背井离乡:乡村学校的命运与困境  在现代化浪
百年名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培养“正志笃行、成德达才、胸怀天下、报效祖国的创新人才”为教育使命。“成德達才”育人理念百年来薪火相传、历久弥新。面对突发疫情和延期开学挑战,附中人以实际行动创新实践,继续书写线上育人新篇章。  在北京市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后,学校研究决定: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全体学生不返校,实行延期开学,并采取线上教学形成。面对线上育人工作带来的挑战,附中人以强烈的使命感
摘要 长期以来,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未成年人集中、大量使用互联网的实践表明,互联网助力未成年人成长进步的同时,也确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旦使用过度、防线失守,由“相信”走向“迷信”,就有可能不得其利、反受其害。因此,要全面、辩证、长远地看待未成年入网络使用的正反两方面效应,并积极主动地采取相关措施,切实推动未成年入网络使用科学规范、合理合法、有序有度。  关键词 规范;未成年人;网络使用 
摘要 康德认为,“道德禀赋”是每一个受教育者所固有的,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唤醒”他们的内在禀赋,以把其培养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个体。“善的准则”和“义务感”的培养都紧密结合在道德教育促进人(类)道德完善的至高目的之中。康德道德教育思想的价值在于:人的主体性是道德教育的方法论依据;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倡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公共生活是达成道德教育目的的实践方式。  关键词 康德;道德教育;道
中小学学生干部制度近年来备受争议。反思中小学学生干部制度,必须对准导致这一制度发生变异的根源,否则改进无从谈起。  目前的中小学学生干部制度并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服务意识,而是强调学生的“官”身份,比如,有不少班主任赋予学生干部管理其他学生的特权,令学生干部自视高其他学生一等。同时,由于学校在评优、综合素质评价中,把担任学生干部作为一项评价指标,这就让学生干部的身份利益化了。以前,有些家长
摘 要教育惩戒的目的是为了矫治学生的问题行为。行为主义认为学习的结果是行为的变化,行为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是否会重复这个行为,倾向于用正确行为替代问题行为。结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实施教育惩戒前应通过共同制定惩戒规则,利用预先校正策略预防学生問题行为的发生;通过功能行为评估找到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以行为矫正为目的合理惩戒学生的违纪行为;通过完善惩戒程序杜绝惩戒中的不合理惩罚。  关键词教育惩
2019年9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与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合作举办的第二届中俄教育研究会议在俄罗斯莫斯科召开。会议聚焦“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主题,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与前景、教育中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数字化转型对学校形态带来的挑战、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育实践的变革、数字化转型和优质公平教育、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法律政策和伦理工具以及数字化转型中的学习模式等问题展开研讨。  
摘要 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梳理人民教育出版社78年版、88年版、03年版和17年版统编德育教材目录的语言风格,发现教材语言的风格越来越倾向于儿童化、生活化,对话性也越来越强。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点,即教材编写新理念的影响、儿童观的影响、教材内容对教材语言的影响。面对这些变化,教育者们应关注儿童的需要与认知水平,并坚持教材语言的儿童化立场。  关键词 德育教材;教材语言;语言风格  作者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推进,手机“这块屏幕”已与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紧紧捆绑在了一起,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甚至影响着青少年的性格养成。通过手机媒体,微博、微信、QQ以及各种App的功能被最大化,也把對德育的正向引导与负向冲击扩展到极致,如何优化手机“这块屏幕”的德育正向功能、避免消极影响,是时代交予我们的德育“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