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裴氏家训》十二条主要是正面引导,形成道德高线;《裴氏家戒》十条列出负面清单,是纪律底线。正可谓《家训》传千古,《家戒》醒后人。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知礼义、重家风是中华文化传承五千年的优良传统,家风家训指引着家族的蓬勃发展,推动着社会的稳步前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生活发生何种变化,基于家庭、家教、家风的家庭建设都不可或缺。
回顾史籍,清廉质朴、善良守信、进取有为的家风,催人思索,给人启迪。《诫子书》《颜氏家训》《朱子家语》《治家格言》等著作中,充分体现了家规、家教、家風独有的风味。生根在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的裴氏家族,即是闪耀在古老三晋大地上有着优良家风的名门望族。裴氏祖先留下的历久弥新的家风家训不但深深刻在后代的骨子里,而且对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加强家庭教育、形成优良的社会风尚、助推党风政风建设有着积极意义,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一、在教化滋养中凸显家风家训的文化价值
家庭是社会的基石,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伦理文化的关键之处,无论是其教育内涵还是教化手段,都有许多方面值得借鉴学习,取其精华。应该看到,家训与家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意蕴和内涵都不尽相同。
什么是家训?家训也可被叫作家诫、家范、家语、宗规、族训等,是指祖先对子孙后代的训教,是为后代制定的立身处世、居家治生的准则和教条。《裴氏家训》十二条主要是正面引导,形成道德高线;《裴氏家戒》十条列出负面清单,是纪律底线。正可谓《家训》传千古,《家戒》醒后人。传统家训涵盖内容丰富多彩,几乎囊括生活的各个领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着重道德修养,教授为人处世之法,可以说这是家训的核心内容。如《裴氏家训》十二条中的“立身谨厚”“读书明德”“慎重言语”“讲求公德”等皆属其列。二是集中于居家治生,也就是如何居家过日子。比如《裴氏家训》中的“居家勤俭”篇,就专论了居家日用的原则和方法:“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丰家裕国,莫此为先。秃惰奢靡,祸害无边。惜时爱物,居安乐天。”[1]
说到家风,众人皆能感知它的存在,却又难以准确表述。朱永新先生说,家风是家庭教育的结果,是一个家庭通过家规家训的明确倡导和家庭长者的言传身教长期的熏染积淀养成的。[2]一个人在其生长的过程中,付诸行动,养成习惯,形成其特有的性格。一个家庭在共同生活、耳濡目染的绵延中,也会慢慢出现自家特有的风尚习惯。这种特有的气质,像空气一般,不会每时每刻引人关注,但却充斥在自家的日常生活当中,在家庭成员的言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便是家风。家风一旦形成,本身就成为教化的资源,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家族子弟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意义,古人所说的“渐渍家风”就是这个道理。
优秀家风家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榜样性和传承性,对于家庭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价值。裴氏家族可以延绵不绝并且成为名门望族,离不开其优良家风与严厉的家训家规。在代代传递下,裴氏家族逐渐形成了“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的家族风气。我们知道,家风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裴氏家风早在魏晋时期便初步形成,裴氏后裔恪守祖训,薪火相传,不只是将其当作约束自己的准则,而且以此鼓舞和教化裴氏后代修身养性、奋发向上。裴柏村在山西省闻喜县,是海内外裴氏的寻根之处,自古便是三晋望族,仅宰相就出过59个,还出过大将军59个,正史立传和载列者就有600余人,被人们称赞为“中华宰相村”,更是有“族人遍九州,天下无二裴”的说法。
家训教化有助于良好家风的建设与传递。家风家训,是我国传统家庭文化的精髓,是家庭教育最基本的元素与形式。探索裴氏家族人才辈出、瓜瓞不绝的奥秘,可以管窥中国古代家训文化之一二。一是孝悌文化。《裴氏家训》的开篇就讲到“敬奉祖先、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协和宗族”,强调孝悌的重要。二是德才兼备的人才观。“人不读书,马牛襟裾。学而时习,其乐有余。”在农耕文明盛行的古代社会,《裴氏家训》以德馨为荣,以不读书为耻。他们看不起无才,更看不起无德,认为有德无才,难堪大任,有才无德,不负责任,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持续发达,这也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社会人才辈出的必然基础。三是廉洁奉公,勤勉行道。裴氏家族出了许多达官重臣,留下不少值得传承的碑文记事,但唯独没有留下什么豪华建筑。比起以富贵显赫为价值追求的一些地方,这里没有什么豪宅公馆可供参观。可见,精神的高度不是物质财富所能比的,人们对历代先贤的敬仰更多是来自精神层面。
二、在时代发展中挖掘家风家训的精神内涵
家风和家训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中华文明中特色鲜明的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结合时代用心去挖掘其精神内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成绩有目共睹,然而也有一些负面的现象出现,其中一点便是传统文化流失的速度赶不上新的社会伦理建设的速度,因此随之出现了一定的道德滑坡问题。无论是继承优良传统的要求,还是借鉴国外优秀文化的倒逼,我们都必须将传统的家风家训置于新的时代发展潮流中,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助力文化自信,推动文明建设,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在我国传统家风里,“仁义礼智信”是道德的根基。裴氏家风,不仅记载着传统社会的道德核心,对当下社会发展亦有重要借鉴意义,即“应在‘仁义礼智信’道德的基础上建构一个相对超越时间与空间的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的新家风的基本遵循”[3]。
1.为培育文化自信提供天然的支撑。传承家风有利于传承和发扬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裴氏家训》《裴氏家戒》中写道:“立志向善,做贤子孙。贻谋燕翼,勿忘祖恩。”[4]“置身社会,公德第一。爱惜公物,遵守序秩。时时警惕,留心错失。”[5]这都阐释了修身与治国的关系。裴氏家族的家国文化思想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6]。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有责任与义务以传承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为己任,使这一连接“个人与家庭,家庭与社会,社会与民族”的精神纽带,为培育文化自信、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提供天然的支撑。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知礼义、重家风是中华文化传承五千年的优良传统,家风家训指引着家族的蓬勃发展,推动着社会的稳步前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生活发生何种变化,基于家庭、家教、家风的家庭建设都不可或缺。
回顾史籍,清廉质朴、善良守信、进取有为的家风,催人思索,给人启迪。《诫子书》《颜氏家训》《朱子家语》《治家格言》等著作中,充分体现了家规、家教、家風独有的风味。生根在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的裴氏家族,即是闪耀在古老三晋大地上有着优良家风的名门望族。裴氏祖先留下的历久弥新的家风家训不但深深刻在后代的骨子里,而且对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加强家庭教育、形成优良的社会风尚、助推党风政风建设有着积极意义,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一、在教化滋养中凸显家风家训的文化价值
家庭是社会的基石,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伦理文化的关键之处,无论是其教育内涵还是教化手段,都有许多方面值得借鉴学习,取其精华。应该看到,家训与家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意蕴和内涵都不尽相同。
什么是家训?家训也可被叫作家诫、家范、家语、宗规、族训等,是指祖先对子孙后代的训教,是为后代制定的立身处世、居家治生的准则和教条。《裴氏家训》十二条主要是正面引导,形成道德高线;《裴氏家戒》十条列出负面清单,是纪律底线。正可谓《家训》传千古,《家戒》醒后人。传统家训涵盖内容丰富多彩,几乎囊括生活的各个领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着重道德修养,教授为人处世之法,可以说这是家训的核心内容。如《裴氏家训》十二条中的“立身谨厚”“读书明德”“慎重言语”“讲求公德”等皆属其列。二是集中于居家治生,也就是如何居家过日子。比如《裴氏家训》中的“居家勤俭”篇,就专论了居家日用的原则和方法:“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丰家裕国,莫此为先。秃惰奢靡,祸害无边。惜时爱物,居安乐天。”[1]
说到家风,众人皆能感知它的存在,却又难以准确表述。朱永新先生说,家风是家庭教育的结果,是一个家庭通过家规家训的明确倡导和家庭长者的言传身教长期的熏染积淀养成的。[2]一个人在其生长的过程中,付诸行动,养成习惯,形成其特有的性格。一个家庭在共同生活、耳濡目染的绵延中,也会慢慢出现自家特有的风尚习惯。这种特有的气质,像空气一般,不会每时每刻引人关注,但却充斥在自家的日常生活当中,在家庭成员的言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便是家风。家风一旦形成,本身就成为教化的资源,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家族子弟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意义,古人所说的“渐渍家风”就是这个道理。
优秀家风家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榜样性和传承性,对于家庭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价值。裴氏家族可以延绵不绝并且成为名门望族,离不开其优良家风与严厉的家训家规。在代代传递下,裴氏家族逐渐形成了“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的家族风气。我们知道,家风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裴氏家风早在魏晋时期便初步形成,裴氏后裔恪守祖训,薪火相传,不只是将其当作约束自己的准则,而且以此鼓舞和教化裴氏后代修身养性、奋发向上。裴柏村在山西省闻喜县,是海内外裴氏的寻根之处,自古便是三晋望族,仅宰相就出过59个,还出过大将军59个,正史立传和载列者就有600余人,被人们称赞为“中华宰相村”,更是有“族人遍九州,天下无二裴”的说法。
家训教化有助于良好家风的建设与传递。家风家训,是我国传统家庭文化的精髓,是家庭教育最基本的元素与形式。探索裴氏家族人才辈出、瓜瓞不绝的奥秘,可以管窥中国古代家训文化之一二。一是孝悌文化。《裴氏家训》的开篇就讲到“敬奉祖先、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协和宗族”,强调孝悌的重要。二是德才兼备的人才观。“人不读书,马牛襟裾。学而时习,其乐有余。”在农耕文明盛行的古代社会,《裴氏家训》以德馨为荣,以不读书为耻。他们看不起无才,更看不起无德,认为有德无才,难堪大任,有才无德,不负责任,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持续发达,这也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社会人才辈出的必然基础。三是廉洁奉公,勤勉行道。裴氏家族出了许多达官重臣,留下不少值得传承的碑文记事,但唯独没有留下什么豪华建筑。比起以富贵显赫为价值追求的一些地方,这里没有什么豪宅公馆可供参观。可见,精神的高度不是物质财富所能比的,人们对历代先贤的敬仰更多是来自精神层面。
二、在时代发展中挖掘家风家训的精神内涵
家风和家训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中华文明中特色鲜明的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结合时代用心去挖掘其精神内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成绩有目共睹,然而也有一些负面的现象出现,其中一点便是传统文化流失的速度赶不上新的社会伦理建设的速度,因此随之出现了一定的道德滑坡问题。无论是继承优良传统的要求,还是借鉴国外优秀文化的倒逼,我们都必须将传统的家风家训置于新的时代发展潮流中,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助力文化自信,推动文明建设,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在我国传统家风里,“仁义礼智信”是道德的根基。裴氏家风,不仅记载着传统社会的道德核心,对当下社会发展亦有重要借鉴意义,即“应在‘仁义礼智信’道德的基础上建构一个相对超越时间与空间的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的新家风的基本遵循”[3]。
1.为培育文化自信提供天然的支撑。传承家风有利于传承和发扬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裴氏家训》《裴氏家戒》中写道:“立志向善,做贤子孙。贻谋燕翼,勿忘祖恩。”[4]“置身社会,公德第一。爱惜公物,遵守序秩。时时警惕,留心错失。”[5]这都阐释了修身与治国的关系。裴氏家族的家国文化思想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6]。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有责任与义务以传承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为己任,使这一连接“个人与家庭,家庭与社会,社会与民族”的精神纽带,为培育文化自信、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提供天然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