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识字的重要途径,是开阔学生视野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的阅读要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提高阅读有效性,最终达到由“阅读”到“会读”直至“悦读”的目的。
一、引读
1.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想读。
要强化一种意识,只有营造相应的氛围,使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断受到这种意识的提醒和冲击,才能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烙印,由无意注意逐步变为有意关注。
因此,学校要特别注重校园书香氛围的营造。如:利用廊柱张贴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利用窗户开设读书交流园地,让孩子们一走进校门就会被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息所包围。各班的图书角不仅要装满孩子们喜欢的好书,而且要有美丽的名字,如“喜羊羊聪明书架”、“超人书吧”等,使孩子们一看到名字就有走近的冲动。学校应以书为媒介,成立一些学生社团,如设立小小文学研究会、“文学社”、“诗歌吟诵社”等。通过氛围的营造,好书的影子不时撞击学生的眼球,好书的声音不时萦绕在学生的耳际,好书的智慧不时愉悦学生的心灵。在耳濡目染中,学生渐渐地把阅读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享受阅读提供了平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2.拓展借阅空间,让学生有的读。
农村孩子课外书的来源,主要是学校图书馆。这里头的书虽然不少,但由于条件限制,一星期只能一次借阅,而且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书相对较少。“一人快乐,两人分享,那么就有了两份快乐”,我们打破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把家里的书拿到本班级交流,拿到其他班级交流。班里设有《图书借阅登记簿》,下课了,同学可以让自己的书在全班交流,还可以通过推荐人的带领进入其他班借书,但必须在《图书借阅登记簿》填上本班推荐人的姓名,这便于追踪图书的下落。这样,书不会丢,学生能放心地从家里拿书来交流,就不愁没书读了。
二、会读
1.培养注意倾听的习惯。
倾听是形成其他能力的基础,它始终伴随着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处于积极的倾听状态,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或者是得到教师许可的少数发言者表达对文本或某一话题的见解,其他学生并没有参与到对话活动中来。发言者说出自己的答案,并不与其他同学“交流”,而沉默者则只是扮演观众和听众的角色,也不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和看法。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课堂情景:学生争先恐后,踊跃发言,但都是自说自话,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关心别人在说什么,这自然就造成课堂教学难以聚焦,不能使对话的内容在交流与碰撞中得到提升,不能使书本知识“增值”。
在课堂上,学生倾听既要适时适度地开启心扉,又要随时随地接纳对方;既要指出别人的不足,更要学会欣赏,品味别人的精彩与精妙,萌发灵感,触类旁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阅读。
2.培养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时总会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果不会边读边思考,那就不会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读书时能边读边思考,不仅会解决理解课中的许多问题,而且会出人意料地显示出聪明智慧。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习惯,纠正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不良习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培养用工具书的习惯。
阅读碰到生字或不理解的字词的时候,手头有本工具书会更方便。因此,语文教师要着重培养小学生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语文教师对小学生的阅读要适当加以指导,并且身体力行,如上课时带上工具书,多创造机会强调带工具书阅读的好处,使小学生谨记在心。
4.培养圈画批注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摘录,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利。在读书时,伴随着积极的思考,用铅笔在课本上圈一圈、画一画,随时写下自己的看法、体会,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5.培养阅读后练笔的习惯。
一篇文章读完了,总会有所感、有所悟,把这些点滴体会记录下来,便会成为我们以后写作的素材。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学生练笔,写读后感的形式很多,可以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可以写出自己对文章的评价,能长则长,不长也不要勉强,一句话、两句话也可以。
三、悦读
1.拓展空间,促进主动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为此,教师要让学生把课内所学之法,运用于课外阅读活动之中,把方法转化为能力,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增长知识、见闻。例如:在课内讲授结束后,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与课文相似的名篇供学生课外阅读,每周向学生推荐几篇课外名篇,由学生自己完成阅读,由各小组组长组织阅读后的讨论。这样一是可以让阅读内容具有真正的开放性;二是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积累的积极性,形成自主积累的内驱力;三是可以形成真正的鉴赏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产生读、背的欲望,阅读积累更有成效,也便于促使学生养成自主积累的良好习惯。而且让学生博览佳作,品味比较,在价值判断的实践中逐步提高鉴赏力。
2.反复强调,才能持之以恒。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的。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没有耐心和恒心也不会有好的效果。虽然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靠自己反复练习,但离不开教师的训练和指導。教师要有周密的考虑和科学的安排,注重身教作用,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的榜样,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爱因斯坦指出:“什么是素质?当我们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全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不难理解,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有效地阅读,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需要,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一、引读
1.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想读。
要强化一种意识,只有营造相应的氛围,使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断受到这种意识的提醒和冲击,才能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烙印,由无意注意逐步变为有意关注。
因此,学校要特别注重校园书香氛围的营造。如:利用廊柱张贴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利用窗户开设读书交流园地,让孩子们一走进校门就会被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息所包围。各班的图书角不仅要装满孩子们喜欢的好书,而且要有美丽的名字,如“喜羊羊聪明书架”、“超人书吧”等,使孩子们一看到名字就有走近的冲动。学校应以书为媒介,成立一些学生社团,如设立小小文学研究会、“文学社”、“诗歌吟诵社”等。通过氛围的营造,好书的影子不时撞击学生的眼球,好书的声音不时萦绕在学生的耳际,好书的智慧不时愉悦学生的心灵。在耳濡目染中,学生渐渐地把阅读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享受阅读提供了平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2.拓展借阅空间,让学生有的读。
农村孩子课外书的来源,主要是学校图书馆。这里头的书虽然不少,但由于条件限制,一星期只能一次借阅,而且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书相对较少。“一人快乐,两人分享,那么就有了两份快乐”,我们打破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把家里的书拿到本班级交流,拿到其他班级交流。班里设有《图书借阅登记簿》,下课了,同学可以让自己的书在全班交流,还可以通过推荐人的带领进入其他班借书,但必须在《图书借阅登记簿》填上本班推荐人的姓名,这便于追踪图书的下落。这样,书不会丢,学生能放心地从家里拿书来交流,就不愁没书读了。
二、会读
1.培养注意倾听的习惯。
倾听是形成其他能力的基础,它始终伴随着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处于积极的倾听状态,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或者是得到教师许可的少数发言者表达对文本或某一话题的见解,其他学生并没有参与到对话活动中来。发言者说出自己的答案,并不与其他同学“交流”,而沉默者则只是扮演观众和听众的角色,也不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和看法。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课堂情景:学生争先恐后,踊跃发言,但都是自说自话,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关心别人在说什么,这自然就造成课堂教学难以聚焦,不能使对话的内容在交流与碰撞中得到提升,不能使书本知识“增值”。
在课堂上,学生倾听既要适时适度地开启心扉,又要随时随地接纳对方;既要指出别人的不足,更要学会欣赏,品味别人的精彩与精妙,萌发灵感,触类旁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阅读。
2.培养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时总会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果不会边读边思考,那就不会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读书时能边读边思考,不仅会解决理解课中的许多问题,而且会出人意料地显示出聪明智慧。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习惯,纠正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不良习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培养用工具书的习惯。
阅读碰到生字或不理解的字词的时候,手头有本工具书会更方便。因此,语文教师要着重培养小学生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语文教师对小学生的阅读要适当加以指导,并且身体力行,如上课时带上工具书,多创造机会强调带工具书阅读的好处,使小学生谨记在心。
4.培养圈画批注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摘录,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利。在读书时,伴随着积极的思考,用铅笔在课本上圈一圈、画一画,随时写下自己的看法、体会,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5.培养阅读后练笔的习惯。
一篇文章读完了,总会有所感、有所悟,把这些点滴体会记录下来,便会成为我们以后写作的素材。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学生练笔,写读后感的形式很多,可以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可以写出自己对文章的评价,能长则长,不长也不要勉强,一句话、两句话也可以。
三、悦读
1.拓展空间,促进主动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为此,教师要让学生把课内所学之法,运用于课外阅读活动之中,把方法转化为能力,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增长知识、见闻。例如:在课内讲授结束后,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与课文相似的名篇供学生课外阅读,每周向学生推荐几篇课外名篇,由学生自己完成阅读,由各小组组长组织阅读后的讨论。这样一是可以让阅读内容具有真正的开放性;二是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积累的积极性,形成自主积累的内驱力;三是可以形成真正的鉴赏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产生读、背的欲望,阅读积累更有成效,也便于促使学生养成自主积累的良好习惯。而且让学生博览佳作,品味比较,在价值判断的实践中逐步提高鉴赏力。
2.反复强调,才能持之以恒。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的。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没有耐心和恒心也不会有好的效果。虽然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靠自己反复练习,但离不开教师的训练和指導。教师要有周密的考虑和科学的安排,注重身教作用,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的榜样,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爱因斯坦指出:“什么是素质?当我们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全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不难理解,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有效地阅读,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需要,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