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功能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aa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戏有多种,其中包括体育游戏。体育游戏主要由身体参与,具有一定的规则,学生通过游戏,可以得到身体的锻炼,也可以进行娱乐,是一种特殊的体育运动。游戏的活动形式多样,不受时间与场地的限制,又因具有很大的趣味性,所以在体育课上、课下,都受到学生的欢迎。《体育课程标准》提倡运用游戏进行各种技能教学。无论是体育课,还是课外活动,体育游戏都占据一定的比例。所以,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有利于发展综合素质,增强体质
  体育游戏可以包括一般的走、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还包括球类、体操等体育内容,所以游戏的应用范围很广泛。体育游戏能让学生增强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对于学生的身体姿势具有纠正与保护作用,能让学生有健美的体态。体育游戏可以分成很多类,在运动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适当的选择,负荷要适应学生的承受能力。在体育课的不同环节也要选择不同的游戏,来完成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如准备部分的游戏,目的是对学生身心起到调动作用;在基本部分进行游,主要是为了学习技术,提高学习兴趣;在结束部分,游戏可以放松身心,让学生的心理水平达到初始状态。当然,对于学生不同的锻炼目标也要选择恰当的游戏。如速度素质的练习可以用迎面接力的游戏来练习;灵敏素质的练习可以用“粘年糕”的游戏来进行躲闪练习;如果锻炼学生的力量,则可以选择“青蛙跳水”等游戏来发展力量。
  二、有利于学习体育技术,提高技能
  低年级的学生,其心理和生理还不成熟,容易分散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但是其灵活性较强,他们喜欢模仿,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所以,在技术学习中,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技术学习或者复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那些单调乏味但又很重要,需要反复练习的项目变得生动活泼。但是,学习技术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在游戏练习时,教师要强调技术的规范性,而不是让学生随意发挥,否则,不但学不好技术,还对技术学习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有利于形成思维能力,培养创新与竞争力
  小学生对于游戏中的胜负很在意,但是游戏的胜利不是只靠体力就可以得到的,而是既要有体能与技术,还要积极思考取胜的方法,在智力上取胜。所以,利用游戏教学时,规则不可定得过死,形式要多样,这样就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他们就有了创新的机会。例如,在接力游戏时,可以设计一个“造句”主题,当每个学生跑到另一端时要写一个字,然后回来把用这些字造的句子传给下一位同学。这既是体力的游戏,又是动脑的游戏。当然,游戏的胜负,是用哪个队造句最好、最完整来评价的。这个游戏还可以改进,每个学生到终点时画上一笔,最后会形成一幅完整的画,考验每队的默契程度。这样的游戏,需要一定的智力来取胜,既有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有利于陶冶情操,培养优良道德品质
  游戏是多人参加的,是分成几个小组来进行的,每个小组内有多名成员,小组之间是竞争的关系,而小组内部却是合作的关系,同伴之间相互协作,齐心协力才能取得胜利。取得胜利并不是很容易的,而是需要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克服困难,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获胜。游戏又是优美的,有的有音乐的伴奏,这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学生的顽强、机智、遵守纪律、坚忍不拔、集体主义精神等优良作风,都会得到培养。游戏是真实的,而不是华而不实的,所以游戏的设计要实用,对于学生的身体与心理都要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五、有利于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用学生已掌握的游戏动作图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再利用那些有趣味性的游戏让学生认识新的事物,从而得到技术的学习。在游戏开始之时,学生对通过游戏所要真正学习的内容还不够了解,但是,学生却对所利用的游戏本身是很了解。因此,体育游戏教学有利于小学生用自己熟悉的图式去整合外部的信息,来加强内部的理解,并通过反复的游戏活动,对自己的实践进行调整,之后建立起新的图式,达到认识新的事物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的认知结构会一步一步地建立起来并逐步完善。
  总之,体育游戏是一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它寓教于乐、容练于乐,极富趣味性,这些特点很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因此,体育课上,只要让小学生做游戏,他们都会是乐此不疲的。基于此,我们应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多用游戏进行教学,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形成乐观、勇敢、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优良品质。
其他文献
介绍了PROFIBUS-DP总线特点及在某厂基础自动化系统的配置情况,并对有关的PLC控制程序作了定性的表述.由于改造后的系统采用现场总线控制与数字传动系统相结合,因而大大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这样强调诗歌的学习目标: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第二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注意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第三学段,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通过对诗歌学习目标的解读,我们发现,诗歌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涉及的内容比较广,除了读和背,对诗歌的内容领悟和情感体验,也分年级
新课标明确指出:“艺术课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鉴赏能力,通过音乐、美术等各种艺术课程,使学生的各种艺术经验不断得到升华,从而获得更加完备的鉴赏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操”。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方式具有突出的优点,可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本文主要分析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口语交际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及应对”的能力。在教学时,要求教师突出教学的生活化、口语化,凸显情感性、互动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指导过程,忽视学生的训练过程。课上少部分学生滔滔不绝,而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缺少锻炼的机会,从而造成口语交际中“话语流”不均衡现象。  一、“话语流”不均衡的原因  1.缺乏交际的兴奋点。学生上课不肯说、不敢说,课堂就会变得沉闷,教师应选择学生喜欢的话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基于这样的理念,语文课堂应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接触文本,感悟文本,重视师生交流,生生互动,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语文课堂仍然存在重读轻写的现象,阅读的功能被窄化,写的功能被弱化。尤其在农村小学,听、说、读、写多数时候还是割裂的。因此,“写”成了语文教师不能回避的现实话题。  一、写——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助推
新课标指出,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都必须具有相应的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可以明显感受到科学技术带来的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希望能够保持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他们学习科学的潜力,同时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实效性,为学生们打下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