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阅读教材使用的目的之一是拓宽阅读内容,摆脱统编教材的束缚,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那么校本教材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选取一些能弥补教材不足、适合各层次学生和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阅读材料。
1. 选材要与统编教材互通有无,互为补充。
首先针对教材内容只能反映共性,不能反映各地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问题。如果教材中阅读素材不充分,不利于学生提高阅读水平,那么校本阅读教材可以补充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阅读资料和一些有利于加深理解教材内容的材料。如七年级每个单元的More Practise 部分,阅读材料只有一篇,阅读量远远不够,那么教师可以针对单元主题进行阅读内容和练习的补充。
另外,阅读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而且要培养技能。所选话题既能和教材内容相关联,又能全面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阅读目标技能主要包括在阅读材料中找事实、推测文章中的新单词、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理解文章深层含义等四种。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需要,选取相对应的阅读材料来培养学生这四个方面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关于文章的时代背景、社会知识、天文知识、史地知识、科普知识、生活常识的阅读材料,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或者提供一些关键词、句帮助学生推测作者的意图,训练学生理解文章深层含义的能力。
2. 选材要有利于因材施教,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
校本阅读教材要遵循因人制宜的原则,真正做到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为了让学生能根据自身阅读基础进行选择,可以开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阅读教材。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任教的班级的情况,适当选取一些课外阅读材料如China Daily,New York Times等理解难度较高的文章供阅读基础较好的同学选择;还可以选取一些与统编教材难度相当的阅读材料供中等阅读水平的学生学习;而对于阅读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则可以选取使用难度更低或由统编教材进行改编的材料。
练习是巩固知识、掌握技能的有效途径,为了收到良好的效果,校本教材的练习的编写也要有层次性,因材施教。针对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设计难度较高的阅读任务,例如复述故事、改编故事、概括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等,这些练习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可以经常变换练习的类型,以锻炼他们的适应能力。对于中等阅读水平的学生可以向平时测试靠近或稍加难度,进行一些回答问题的训练。对于阅读能力薄弱的学生,需要针对某一种阅读能力进行反复或单一的训练,而且设问方式通常以最简单为主,例如选择题或句子的排序等。
3. 选材要有趣味性,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统编教材的主要功能是传授知识,而校本教材则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阅读兴趣是阅读训练的基础,是促使学生智力、能力发展的内驱力,对学生的阅读起着最活跃、最现实、最直接的作用。所以校本阅读教材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广泛开拓题材范围,从新近出版的英文报刊、杂志上精选阅读材料,也可采用一些有声和视听读物或一些贴近生活的阅读材料,包括文娱、运动、饮食文化、著名的节假日、旅游胜地、外国音乐、常用典故和俗语等阅读材料。例如:在进行Our animal friends主题阅读时,我把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编成阅读材料,学生被电影里“忠犬八公”在车站等待死后的主人长达9年直至死去的故事感动得泪流满面,“八公”忠诚的精神震撼了学生,这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
校本教材编写好后,教师应采用有效的策略进行施教,以达到校本阅读教材使用效果的最大化。
1. 围绕主教材动态调节校本教材,使其充分发挥辅助作用。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动态调节校本教材,做到校本教材和统编教材的教学有机整合,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不同的阶段选取教学内容。教师要把课前设计的“想教学生什么”,课堂反馈的“学生学到什么”和课后反思的“学生还想学什么”三个环节完全统一起来,根据学生的动态需要调整校本教材,使其充分发挥辅助作用。
2. 科学设计校本教材教学,减轻学生负担。
校本教材作为教学的辅助教材,不能变相地成为学生的额外负担,而是要成为能真正提高技能的有效教材,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获得理想发展。校本教材的作业最好用堂上作业形式,在课堂上完成。教师布置作业不能随意,要有针对性,控制好难易程度,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实际能力,任务太难必然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上教师要有针对性的使用校本阅读教材,以免加重学生课外负担。课程设计要避免把重点放在完成教学进度上,忽略对学生阅读策略、阅读技能等方面的指导。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既可以是教师授课式,又可以是讲座式;既可以长期系统学习,也可以短期学习;既可以按教学班为单位,也可以打破这一界限,采用负担不重的选修制。这样使教学增料不曾负,普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3. 建立动态评价体系,促进校本教材与教学的良性循环。
校本教材使用的评价可以是双向的,也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对校本教材进行评价。校本教材使用效果的直接反映就是学生的阅读成绩。但是在使用阅读校本教材时,教师可以多方面对学生的校本阅读教材的学习进行评价,实现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建立与学生成长同步的动态评价体系,例如“阅读成长档案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阅读水平,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另外,学生也可以对教师所编写的校本教材进行评价,评价项目可以包括教材是否能提高自己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等。这样校本教材就能根据学生的评价进行完善,建立教材从“开发-使用-评价”到“再开发-再使用-再评价”的循环机制,使教材处于动态持续发展之中,得到良性发展。这样校本教材才能真正体现推进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性功能。
责任编辑 潘孟良
1. 选材要与统编教材互通有无,互为补充。
首先针对教材内容只能反映共性,不能反映各地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问题。如果教材中阅读素材不充分,不利于学生提高阅读水平,那么校本阅读教材可以补充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阅读资料和一些有利于加深理解教材内容的材料。如七年级每个单元的More Practise 部分,阅读材料只有一篇,阅读量远远不够,那么教师可以针对单元主题进行阅读内容和练习的补充。
另外,阅读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而且要培养技能。所选话题既能和教材内容相关联,又能全面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阅读目标技能主要包括在阅读材料中找事实、推测文章中的新单词、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理解文章深层含义等四种。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需要,选取相对应的阅读材料来培养学生这四个方面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关于文章的时代背景、社会知识、天文知识、史地知识、科普知识、生活常识的阅读材料,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或者提供一些关键词、句帮助学生推测作者的意图,训练学生理解文章深层含义的能力。
2. 选材要有利于因材施教,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
校本阅读教材要遵循因人制宜的原则,真正做到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为了让学生能根据自身阅读基础进行选择,可以开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阅读教材。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任教的班级的情况,适当选取一些课外阅读材料如China Daily,New York Times等理解难度较高的文章供阅读基础较好的同学选择;还可以选取一些与统编教材难度相当的阅读材料供中等阅读水平的学生学习;而对于阅读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则可以选取使用难度更低或由统编教材进行改编的材料。
练习是巩固知识、掌握技能的有效途径,为了收到良好的效果,校本教材的练习的编写也要有层次性,因材施教。针对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设计难度较高的阅读任务,例如复述故事、改编故事、概括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等,这些练习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可以经常变换练习的类型,以锻炼他们的适应能力。对于中等阅读水平的学生可以向平时测试靠近或稍加难度,进行一些回答问题的训练。对于阅读能力薄弱的学生,需要针对某一种阅读能力进行反复或单一的训练,而且设问方式通常以最简单为主,例如选择题或句子的排序等。
3. 选材要有趣味性,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统编教材的主要功能是传授知识,而校本教材则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阅读兴趣是阅读训练的基础,是促使学生智力、能力发展的内驱力,对学生的阅读起着最活跃、最现实、最直接的作用。所以校本阅读教材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广泛开拓题材范围,从新近出版的英文报刊、杂志上精选阅读材料,也可采用一些有声和视听读物或一些贴近生活的阅读材料,包括文娱、运动、饮食文化、著名的节假日、旅游胜地、外国音乐、常用典故和俗语等阅读材料。例如:在进行Our animal friends主题阅读时,我把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编成阅读材料,学生被电影里“忠犬八公”在车站等待死后的主人长达9年直至死去的故事感动得泪流满面,“八公”忠诚的精神震撼了学生,这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
校本教材编写好后,教师应采用有效的策略进行施教,以达到校本阅读教材使用效果的最大化。
1. 围绕主教材动态调节校本教材,使其充分发挥辅助作用。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动态调节校本教材,做到校本教材和统编教材的教学有机整合,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不同的阶段选取教学内容。教师要把课前设计的“想教学生什么”,课堂反馈的“学生学到什么”和课后反思的“学生还想学什么”三个环节完全统一起来,根据学生的动态需要调整校本教材,使其充分发挥辅助作用。
2. 科学设计校本教材教学,减轻学生负担。
校本教材作为教学的辅助教材,不能变相地成为学生的额外负担,而是要成为能真正提高技能的有效教材,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获得理想发展。校本教材的作业最好用堂上作业形式,在课堂上完成。教师布置作业不能随意,要有针对性,控制好难易程度,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实际能力,任务太难必然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上教师要有针对性的使用校本阅读教材,以免加重学生课外负担。课程设计要避免把重点放在完成教学进度上,忽略对学生阅读策略、阅读技能等方面的指导。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既可以是教师授课式,又可以是讲座式;既可以长期系统学习,也可以短期学习;既可以按教学班为单位,也可以打破这一界限,采用负担不重的选修制。这样使教学增料不曾负,普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3. 建立动态评价体系,促进校本教材与教学的良性循环。
校本教材使用的评价可以是双向的,也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对校本教材进行评价。校本教材使用效果的直接反映就是学生的阅读成绩。但是在使用阅读校本教材时,教师可以多方面对学生的校本阅读教材的学习进行评价,实现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建立与学生成长同步的动态评价体系,例如“阅读成长档案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阅读水平,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另外,学生也可以对教师所编写的校本教材进行评价,评价项目可以包括教材是否能提高自己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等。这样校本教材就能根据学生的评价进行完善,建立教材从“开发-使用-评价”到“再开发-再使用-再评价”的循环机制,使教材处于动态持续发展之中,得到良性发展。这样校本教材才能真正体现推进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性功能。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