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对于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必要的探讨。方法 根据笔者多年工作的实际经验,对于做好血常规注意事项与质量控制的方法进行总结。结果 在临床上我们主要将血常规控制的方式分成三个流程即检验前、检验时以及检验之后,而这三个流程当中每个流程都有自身的方法和特点。结论 加强对于血常规检查的质量控制对于保证血常规检查的准确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质量控制;血液常规;检验;
血液常规检验是我们在临床上进行疾病诊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诊断方式,但是血液常规检验的过程以及技术往往会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从而会对最终的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的情况下还可能产生错误,对于血液的检验之后的相关技术操作的质量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保证血液常规检测始终处于较高的质量,就必须要对于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以及研究,并且逐步的做好血液常规检测的质量控制,对于检验的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注重操作的步骤以及检验仪器的使用,从而更加快捷、准确、经济而且精密的得到血液检测的结果,从而极大的提高血液检测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将2014年3月——2015年2月间在我院进行血液常规检验的病例当中,随机的抽取并且筛选患者120例进行恢复性相关的分析,所抽取的对象排除了高血压、贫血以及高血脂等情况。所选研究对象当中有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58例,所选取的患者年龄从15岁——69岁不等,患者平均年龄为(41.5±12.7)岁。将所选的患者采用随机的方式进行分组,每组患者60例。本次临床试验所抽取的患者在生活习惯、文化程度、年龄、性别、家庭环境以及职业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研究整体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采用传统的血液检测方式来进行检验;研究组的患者则是通过血液常规性检验并辅以相关的质量控制措施,随后对于血液检验的结果的准确性来进行研究。我们通常将血液的常规检测分成三个流程来进行即:检验之前,检验时以及检验之后,对于检验的每一个流程都采用特定的检验方法来进行,原因是其自身具有较高的特殊性。为了更好的提高血液的检验质量,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要在标本获取时首先保证血液的样本质量,对于样本当中细胞的完整性也要给予保障,同时对于血液的标本的采集、抗凝处理以及存储等过程给予充足的重视,不断的提高操作人员的素质以及水平,从而确保整个的检测过程不被其他的相关因素影响。
1.3数据处理
本次临床试验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来进行统计学的处理和分析。并且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的研究意义。
2.结果
通过对于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反复的对比分析发现对照组患者当中有24例患者存在血小板以及白细胞的偏差,整体检测结果的准确率为80%,反观研究组的患者当中血液的检验准确度达到了98.4%,仅出现了2例检测结果的偏差问题。其余的118例患者的检测结果与常规检测的结果相吻合,并没有出现偏差以及错误的情况。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对比具有可比性(P<0.05)。
3.讨论
本次临床结果的分析过程当中对照组的患者采用了传统的血液检测的方法来进行检测,结果最终的检测结果存在了较高的误差率,在整体的准确性上面较实验组的患者存在较大的差异。研究组的患者在进行传统的血液检测的基础之上对于血液检验的相关措施进行了检验,从而使得整体的检验质量以及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血液样本的采集
(1)样本的采集
整个血液检查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要充分的保证血液检验标本的整体质量,而且由于不同的部位的血液在稳定性上也是存在不同的。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位于手指末梢的血液是整个毛细血管血样当中差异性最小的血样,同时也是稳定性最好的血样;其次,静脉血的血样稳定性也较好,与手指的血液相比起准确性以及重复性也更好,正是基于此我们在很多情况下的血液的分析,采血人员通常都是从患者的静脉处进行血样的采集以及检测。(2)样本的整体抗凝结(剂)处理:血样在进行采集的过程当中除了会受到采血的位置以及其他生理因素的影响,另外还会受到抗凝剂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对于血液进行常规检测时必须要通过抗凝剂来进行处理,目前我们在临床上使用最多的抗凝剂为EDTA(乙二胺四乙酸盐),其主要原因是该物质对于细胞形态以及血小板的影响较小,应用到血常规的检测当中更加的适用。如果抗凝剂的数量过多,可能会导致白细胞的形态发生改变,会造成中性粒细胞肿胀以及渗透压过高等,最终会造成血小板的崩解,从而影响整体的检测结果。反之,抗凝剂过少可能会导致凝血效果的变差。并且有一定的可能性导致一起的阻塞,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血液检测效果的降低。每毫升血液中添加1.8mg 抗凝剂,视情况酌情加减。(3) 储存样本: 血液标本收集之后需要储存,通过抗凝剂处理后,因为抗凝剂使用的时间和浓度不相同,势必会对血液中细胞形态造成影响,实验研究表明,采用EDTA 抗凝剂处理后的静脉血标本,最佳的检测时间为处理后5 - 30min内,并且要保存在室温环境下,室温下保存的的抗凝全血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成分都可以稳定在0.5 - 4h。
3.2 仪器的准备
仪器主要只是血细胞分析仪,该仪器的使用主要注意的是电压的稳定、接地装置的安置和环境的清洁等问题,日常工作中要注重仪器的检校、维护和试剂等,保证仪器的运行状态。
3.3 在做好仪器调校、检验、维护和获取高质量检验标本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增加血液常规性检测的知识,认识到检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
总之,血液的常规性检测必须要严格做好质量控制措施,严格按照检验标准和规范进行,提高检验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俞善丁.临床基础检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周云仙,杨大干,李雪芬等.全血标本冰箱长时间保存对血细胞计数及血细胞分类结果的影响[J].检验医学,2005,20 (3):195-197.
关键词:质量控制;血液常规;检验;
血液常规检验是我们在临床上进行疾病诊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诊断方式,但是血液常规检验的过程以及技术往往会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从而会对最终的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的情况下还可能产生错误,对于血液的检验之后的相关技术操作的质量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保证血液常规检测始终处于较高的质量,就必须要对于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以及研究,并且逐步的做好血液常规检测的质量控制,对于检验的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注重操作的步骤以及检验仪器的使用,从而更加快捷、准确、经济而且精密的得到血液检测的结果,从而极大的提高血液检测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将2014年3月——2015年2月间在我院进行血液常规检验的病例当中,随机的抽取并且筛选患者120例进行恢复性相关的分析,所抽取的对象排除了高血压、贫血以及高血脂等情况。所选研究对象当中有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58例,所选取的患者年龄从15岁——69岁不等,患者平均年龄为(41.5±12.7)岁。将所选的患者采用随机的方式进行分组,每组患者60例。本次临床试验所抽取的患者在生活习惯、文化程度、年龄、性别、家庭环境以及职业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研究整体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采用传统的血液检测方式来进行检验;研究组的患者则是通过血液常规性检验并辅以相关的质量控制措施,随后对于血液检验的结果的准确性来进行研究。我们通常将血液的常规检测分成三个流程来进行即:检验之前,检验时以及检验之后,对于检验的每一个流程都采用特定的检验方法来进行,原因是其自身具有较高的特殊性。为了更好的提高血液的检验质量,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要在标本获取时首先保证血液的样本质量,对于样本当中细胞的完整性也要给予保障,同时对于血液的标本的采集、抗凝处理以及存储等过程给予充足的重视,不断的提高操作人员的素质以及水平,从而确保整个的检测过程不被其他的相关因素影响。
1.3数据处理
本次临床试验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来进行统计学的处理和分析。并且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的研究意义。
2.结果
通过对于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反复的对比分析发现对照组患者当中有24例患者存在血小板以及白细胞的偏差,整体检测结果的准确率为80%,反观研究组的患者当中血液的检验准确度达到了98.4%,仅出现了2例检测结果的偏差问题。其余的118例患者的检测结果与常规检测的结果相吻合,并没有出现偏差以及错误的情况。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对比具有可比性(P<0.05)。
3.讨论
本次临床结果的分析过程当中对照组的患者采用了传统的血液检测的方法来进行检测,结果最终的检测结果存在了较高的误差率,在整体的准确性上面较实验组的患者存在较大的差异。研究组的患者在进行传统的血液检测的基础之上对于血液检验的相关措施进行了检验,从而使得整体的检验质量以及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血液样本的采集
(1)样本的采集
整个血液检查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要充分的保证血液检验标本的整体质量,而且由于不同的部位的血液在稳定性上也是存在不同的。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位于手指末梢的血液是整个毛细血管血样当中差异性最小的血样,同时也是稳定性最好的血样;其次,静脉血的血样稳定性也较好,与手指的血液相比起准确性以及重复性也更好,正是基于此我们在很多情况下的血液的分析,采血人员通常都是从患者的静脉处进行血样的采集以及检测。(2)样本的整体抗凝结(剂)处理:血样在进行采集的过程当中除了会受到采血的位置以及其他生理因素的影响,另外还会受到抗凝剂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对于血液进行常规检测时必须要通过抗凝剂来进行处理,目前我们在临床上使用最多的抗凝剂为EDTA(乙二胺四乙酸盐),其主要原因是该物质对于细胞形态以及血小板的影响较小,应用到血常规的检测当中更加的适用。如果抗凝剂的数量过多,可能会导致白细胞的形态发生改变,会造成中性粒细胞肿胀以及渗透压过高等,最终会造成血小板的崩解,从而影响整体的检测结果。反之,抗凝剂过少可能会导致凝血效果的变差。并且有一定的可能性导致一起的阻塞,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血液检测效果的降低。每毫升血液中添加1.8mg 抗凝剂,视情况酌情加减。(3) 储存样本: 血液标本收集之后需要储存,通过抗凝剂处理后,因为抗凝剂使用的时间和浓度不相同,势必会对血液中细胞形态造成影响,实验研究表明,采用EDTA 抗凝剂处理后的静脉血标本,最佳的检测时间为处理后5 - 30min内,并且要保存在室温环境下,室温下保存的的抗凝全血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成分都可以稳定在0.5 - 4h。
3.2 仪器的准备
仪器主要只是血细胞分析仪,该仪器的使用主要注意的是电压的稳定、接地装置的安置和环境的清洁等问题,日常工作中要注重仪器的检校、维护和试剂等,保证仪器的运行状态。
3.3 在做好仪器调校、检验、维护和获取高质量检验标本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增加血液常规性检测的知识,认识到检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
总之,血液的常规性检测必须要严格做好质量控制措施,严格按照检验标准和规范进行,提高检验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俞善丁.临床基础检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周云仙,杨大干,李雪芬等.全血标本冰箱长时间保存对血细胞计数及血细胞分类结果的影响[J].检验医学,2005,20 (3):19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