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分层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8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隐性分层教学的研究背景与分组策略作了简要介绍,并以《日本》一节为例,从教师设计活动、分层提问、学生小组合作、分层展示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分了四个层次,即读图说出、读图比较、读图理解和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探讨了隐性分层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 隐性分层 初中地理 读图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121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育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的个性。”隐性分层教学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也能更好地面对每一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充分尊重、关爱的前提下,促进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好地提升和发展,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公平和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和谐健康发展。
  一、隐性分层教学的研究背景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初中,由于近几年生源减少,学校已实行小班化教学。在农村初中小班化背景下,有必要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尤其是在教学公平理念指导下的隐性分层教学。学校为此进行了“农村初中‘小班化’背景下隐性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本文以《日本》一节为例,探讨隐性分层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二、隐性分层教学的分组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需要,合理的分组有助于各层次的学生加强互助与合作,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本课采取的是“同组异质”的分组策略,每一组有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班级人数35人,分成7组,每5人一组。每组组员按1、2、3、4、5编号,编号与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随机匹配。此种方法不仅使异组相同的编号有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各组间相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也有不同的编号。这样可以减少组与组之间的差异,达到整体隐性分层的目的。
  三、例谈隐性分层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主要的几个知识点分成了四个层次,采取教师设计活动,分层提问,学生小组合作,分层展示,在有层次的活动中实现隐性分层教学的目标。
  1.第一层次读图说出
  学生读日本的地形图,说出日本的岛屿组成与濒临的海洋。这一层次,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可以独立完成,小组内自由展示,教师选一到两组某一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来回答展示,一旦有问题,可以请同组其他学生来帮忙。同时因为本问题教材有相关介绍,所以该层次比较容易解决。
  2.第二层次读图比较
  观察日本的海岸线轮廓,说明日本海岸线的特征。如果直接这样问,学生会不知所措,可以将非洲平直的海岸线与日本的海岸轮廓作一对比,学生会得出日本的海岸线弯弯曲曲的結论,这样问题就解决了。通过两幅图的比较,学生讨论后会得出结论:日本的海岸线曲折。该层次不仅需要仔细观察,还需要一定的概括能力。
  3.第三层次读图理解
  学生读世界板块构造图,说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这一层次需要有板块知识的基础,需要学生回忆上学期学习的板块运动的理论,并知道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的关系,以此结合图来理解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本活动需要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明板块构造理论的相关知识,并由基础较差点的学生来说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所有组员会对板块构造理论来一次知识的回忆与巩固,这样不同基础的学生能在不显性分层的条件下完成知识的学习。
  4.第四层次知识迁移与运用
  学生读相关材料,概括日本应对地震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及遇到地震我们应该怎样逃生。这一层次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有读图并概括的能力,结合已知的地震逃生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关注生活。这样,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知识储备比较丰富的学生占了主导,其他层次的学生也能得到锻炼并获得相关知识。
  四、预期目标达成
  在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设计了有梯度、有层次的问题,而这个是隐性的,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完成活动任务时,同样具有成功感与成就感,以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问题的解决不单纯是高层次水平的学生完成高层次的任务,在不同层次水平条件下的学生完成活动任务时,是相互交错融合的,高层次水平的学生可以帮助、引导、合作低层次水平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分层的隐蔽性得以体现,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以满足。
  隐性分层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主要从教师的活动设计入手,将活动设计成不同的梯度与层次。地理教学中学生的地图运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读图、析图、用图有不同的层次,根据地图来指出、说出、说明、概括、理解、掌握、运用相关知识等学习行为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所有这些教学目标实现的层次性为教师进行隐性分层教学提供了便利。实践证明,采取隐性分层的地理教学课堂是灵动的课堂,是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高效课堂。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其他文献
[摘要]《美国1787年宪法》这节课的重点问题是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难点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影响。本课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采用“自主导学”教学模式,课堂由“自主学习、活学活用、互动探究、问题生成”四个环节组成,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努力完成教师事先预设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历史美国1787年宪法自主导学  [中图分类号]G6
中华古典文献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精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来的理论化或非理论化的,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机构的共同精神、共同的心理状态、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然而,当今社会环境下,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唯急功之速成,无信仰之追求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其没有榜样去学习,没有环境之熏陶,所见皆为黑色灰色反面负面的事件,这就使得我们的教育教学,尤其是肩负传承民族优秀文
1毛毛神秘地对龙龙说:“我能用扑克牌读懂你的心。来,你从这副扑克牌中任意选出21张,然后交给我。”  “这不就是一副普通的扑克牌吗?”龙龙半信半疑地挑出21张牌。  2“现在我要发动它的‘超能力’了。”毛毛一边碎碎念,一边洗牌,然后将牌面向着龙龙,“选一张牌记好,不要告诉我。”  龙龙默默记下其中一张牌,说:“记好了!我看你能耍什么把戏。”  3毛毛把背面朝上的扑克牌从左到右先放3张,然后把手里的
作文片段是指用一段小的篇幅,描写一处景物,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  片断训练的宗旨是从局部、小处着眼,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来,从一点着眼,从小处着手,逐步提高,然后过渡到构思整篇作文,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到得心应手。  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片段训练。  一、在阅读中
《林黛玉进贾府》各色人物的出场,虚实结合,动静相间,似贬实褒,细细味之,让人不得不赞一句:妙笔天成!  一、主次分明,实虚结合——贾母与贾赦、贾政的出场  贾母与贾赦、贾政都是贾府中的关键主子,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也应该是林黛玉进贾府第一天所必须要拜见的人物。  先看贾母的出场:“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
[摘 要]文章以作者一次参赛的教学设计为例,从“紧扣课标、关注学情、强化主体、彰显特色”四个方面谈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和感悟,提倡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更多地去研究好课的共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关键词]教学设计 紧扣课标 关注学情 强化主体 彰显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80086  教学设计是教师
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是低效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应是教学的主体。回归学生主体已成为现代教学模式共同的趋向。本文以牛津版教材为例,对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进行了探索,通过“学生和教师角色互换”、“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总结归纳,从而达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并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英语课程标准》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法律模块是贯穿学生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和守法的意识和能力,比如七年级下册《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培养学生用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主要分布在八年级下册的一、二、三单元;培养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和公民意识,主要集中在九年级《参与政治生活》的内容中。  如何创设符合学生发展要求的法律模块的学材呢?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的学材应当能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找到“
文言文虽然是我们老祖宗流行的“普通话”,不过,学生看待它可以说是敬畏有加,他们从内心深处不会主动喜欢文言文,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如何改变现状已经成为无法回避、急需解决的问题。经过长期的摸索,笔者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颇有成效。  一、以趣激趣,拉近距离  1.内容讲究循序渐进。学生不知道其实他们一早就接触过文言文的内容,比如“守株待兔”“鹬蚌相争”,只不过当时是用白话文的形式呈现的。通过讲述耳熟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导致信息全球化的隨之蔓延和加深,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促使人类世界大步跨进“零距离”的虚拟环境。在信息技术的巨大威势下,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基,同样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虚拟世界”的影响。近几年,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地理教学内容及形式的丰富性,使以往不可能的地理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