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改:争议中突破前行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户改真正开始给力的时候,舆论却呈现一边倒的围观姿态,在肯定的同时,更多人质疑其改革的动机和模式。这其中有‘幸福突然降临’时本能的怀疑姿态,恐怕更多的是审慎分析的理性。
  关注理由:
  
  户籍制度改革多年来一直备受各界关注,此前数年来此项改革一直不温不火,各地的试点尽管名头各异,但大多以取消二元户口登记为主。户口所捆绑的利益是户籍制度的关键,此前改革却鲜有触及。2010年,经历数年的改革铺垫后,重庆和成都两地先后启动户籍制度改革,无论是改革的深度还是广度,均堪称前所未有。成都市户改更是被称为“史上最彻底的户改”。
  
  在经历数年的迟滞不前之后,2010年,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终于迎来了突破!
  7月,重庆市推出户改新政,提出让农民穿上“五件衣服”风光进城;3个月后,成都亦推出户改方案,且更为深入,一时间被舆论冠以“史上最彻底户籍改革”的名头。
  尽管两地户改均不同程度引发争议,然而,这一前所未有的突破,依然得到了舆论的肯定。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未来五年,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有望进一步推进!
  
  重庆,户籍改革破题
  2010年8月重庆市户改新政正式启动,为这个沉闷的夏天带来一股清风,而且这风刮得如此强劲,在一直推进缓慢的户改进程中,显得极为罕见。
  1000万人,这个数字无论如何都堪称庞大,而按照重庆市规划,2010年至2020年,该市将让1000万农民转为城市人口。第一阶段,即2010年至2011年的两年内,重庆市300万农民转为城市户籍;在此后的第二阶段,2012年至2020年,重庆将进一步放宽城镇入户条件,让700万农民逐步进城。
  1000万人口级别的户改规划,此前鲜有先例,更何况重庆市设定的目标是让农民进城后全面享受城市人口待遇。重庆市户改办副主任、发改委主任杨庆育将其形容为“五件衣服”,即:就业、养老、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服务均等化。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呼声已持续多年,此前也并非没有动作。取消二元户口登记、逐步推广居住证……但是户籍背后所捆绑的各种城市人口待遇才是户改所要关注的重点,此前改革触及到这一层面的并不多。如此大规模且相对深入的户改,重庆市走在了全国户改的前列。
  除以上特点外,土地和成本成为此次户改的两大关键词。按照重庆市户改方案,政府鼓励转户农民退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房,但强调自愿原则,且退出后可给予相应补偿。另一个颇受媒体关注的问题就是改革成本,城市公共服务本就不算完善,大量农民进城会不会给城市带来压力,进城农民的住房如何解决,教育资源能否支撑,这笔庞大的支出谁来买单?
  对此,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多次向媒体解释,农民退地本着自愿原则,农民在转户后的三年内,仍可保留地权。按照重庆市官方的测算,仅在2010年至2011年的两年间,集中转户300万人,其总资金需求就为2010亿元。其中,农民取得城镇居民身份需要1241亿元,包括就业、养老、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投入。另外,农民退出承包地、宅基地及农房退出补偿还需资金769亿元。对于上述改革成本,重庆方面表示并非由政府独自承担,而是“政府作为主导”,“撬动社会各方面分担”。其中企业需投入1229亿元,转户农民需投入465亿元,政府需投入316亿元。
  成都,最彻底的户改
  重庆户改波澜未定,3个月后,成都市再次抛下重磅炸弹,且比起前者来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是被舆论称为“最彻底户改”的成都户改方案。
  “到2012年,成都将统一户籍,城乡居民可以自由迁徙,并享有平等的教育、住房、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成都市统筹委副主任、成都户改方案的草创者之一秦代红介绍。寥寥数语,这其中给出的信息却前所未有,“就是要彻底消除户籍管理的城乡二元结构,彻底消除隐藏在户籍背后的身份差异和基本权利不平等,让户籍回归管理人口信息的本来面目。”秦代红此前多次向媒体强调,而这几乎是媒体和各路专家呼吁的我国户改最终所要实现的全部目标。
  按照成都市户改方案,随人口自由流动,户籍也跟着自由迁徙,户口随居住地变动而变动,且享受户籍所在地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权利。在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陆学艺看来,“双向自由迁徙是成都户改的创新之举。”现行的户籍制度割裂了城乡,形成了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成都户改提出实现“城乡双向自由迁徙”,可以说是打破这一对立结构的关键。
  而实现“双自由迁徙”的根本就是破除捆绑在户籍上的权利不平等。此次户改方案在这一点上着力颇多。到2012年底前,成都将建立以身份证号码为标志,集居住、婚育、就业、纳税、信用、社会保险等信息于一体的公民信息管理系统;无论是城市或者农村居民,都将统一适用城镇社保;成都市住房保障体系将从“城镇”延伸到“城乡”,并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救援制度。
  和重庆户改一样,尽管表述不同,但是成都户改同样允许农民进城后保留各项土地权益:农民进城不以牺牲承包地、宅基地等财产权为代价,即农民可以带产权进城,就业、参加社保不以丧失承包地为前提。而且相比重庆户改,成都户改更进一步规定,不愿进城者,同样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
  
  争议中的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的数年中,户改始终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在媒体和专家的一次次呼吁声中,人们恨不得迟滞不前的户改能够给力一次,一路高歌猛进。然而,2010年,当户改真正开始给力的时候,舆论却呈现一边倒的围观姿态,在肯定的同时,更多人质疑其改革的动机和模式。这其中有“幸福突然降临”时本能的怀疑姿态,恐怕更多的是审慎分析的理性。
  为什么政府敢于下如此“血本”推进户改,会不会出现“土地换户口”?这几乎是此次户改高潮中最大的争议。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此前就认为,“重庆政府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的激励根源,要从土地问题上去寻找。”城镇化加速使得城市用地极度紧张,舆论质疑以户改来释放土地的政策设计并非空穴来风,实际上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分析该市户改时,认为户改带来的收益之一就是实现土地供求平衡。不过,问题的关键在于“自愿原则”,黄奇帆多次强调,农民转户遵循自愿原则,即使转户后,土地权益也可保留3年。
  实际上,如果缺乏了解,成渝两地户改确实很容易给公众带来“跃进”的印象。其实成都市户改早在2003年就着手启动,那时已率先在国内进行统筹城乡的“自主改革”。2007年,重庆也驶入户改快车道,与成都一并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尽管此前并没有重大制度变革,但是大量的前期工作却一直进行着。
  成都市统筹委副主任、成都户改方案的草创者之一秦代红介绍,在之前这些年,成都市已取消入户指标限制,打破二元户籍登记制度,降低入城门槛等。在教育方面,为了补齐城乡教育差,成都3年投入9个亿,在成都全域建了410所标准化学校。并于2008年在全国率先展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对农村土地确权,明晰了农民的财产权,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制度。2010年户改方案的公布,成都市官方认为,其实是“水到渠成”。
  在重庆社科院区域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勇看来,成渝两地都在积极试点,改革略有不同未尝不是好事,这种改革的探索,将为全国铺开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统筹提供借鉴。而两地户改也受到了国家层面的关注,2010年11月,国家发改委牵头的国家部委调研组深入成都调研。成都市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陈家泽此前就表示,这些户改经验经过总结完善后,或将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编辑 周 婕)
其他文献
三月的内蒙古土默川平原,大地乍暖还寒。当笔者走进土右旗花苑园小区中老年人文体活动中心,屋里暖融融的,有的在打乒乓球,有的在下象棋,原内蒙古土右旗化肥厂工程师退休干部张振声高兴地告诉笔者,“今年旗政府继续为企业退休人员提高养老金待遇,人均每月增加221元,我有高级职称,每月能增加340元,连老伴的一起一个月能增加近600元,我们挺高兴的。”  近年来,内蒙古土右旗认真落实国家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十一
武汉全市5000多個建设工地遍地开花,交通堵塞,扬尘笼罩。当市民拥堵在回家的马路上时,抱怨、责难之声一片。武汉市某领导对此表示,建设不会停止,如果不这样做,对不起这座城市,将顶着骂名继续下去。(荆楚网2月15日)  放眼全国,大搞建设的其实不止武汉这样的大城市。2月14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有655个城市正计划“走向世界”,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  客观说,城市
北京南站到天津站,距离115公里,京津城铁用时27分钟;北京京广中心到北京南站,距离17.28公里,驾车1小时36分钟。高铁使中国城市间 ‘对流’速度加快,但另一方面城市内部‘堵心’更加严重。    关注理由:    2010年,中国高铁频频高调亮相,并以其速度赢得国内外的关注,成为我国一张耀眼的新名片。据铁道部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
“你幸福吗?”中央电视台记者的提问仍在民间发酵。  一位87岁老人这样感慨,“现在的日子多好呀!农民种地不交税,娃娃念书不交钱,吃得好,住得好。”老年人往往会取历史的视角,一回望就望出日子的好来。  不过,青年人过日子,往往会囿于现实,或为上好学校而愁,或为上医院看病难而愁,或为收入微薄成为“月光族”愁,或为买一个小蜗居而成为“房奴”愁。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日子再好也有愁闷日,再苦亦有快乐时。而
内向与外向并无好坏之分,每种特点的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怎样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更好地帮助孩子,是父母应该下功夫的地方。  凯今天5岁了,喜欢安安静静地看书、画画、搭积木。有一天在书中偶然看到了汽车,就变成了小车迷,现在已经了解了不同的汽车品牌、车型、性能参数等与汽车相关的丰富的知识,这让小凯妈感到很自豪。不过小凯妈也有其他的担心。参加集体活动的时候,他喜欢默默地坐着,听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叽叽喳喳地聊天
按当下时髦的说法,八年前,我也曾是“裸婚”族,且“裸”并幸福着。  进入谈婚论嫁的实质阶段,我彻底意识到了现实的残酷:彩礼、婚礼、新房,一系列与“钱”相关的拷问,令我羞愧无言;当时的女友,现在的妻子,也无奈将“一见钟情”抛于脑后,站在父母一边。婚姻,一时搁浅在了“没钱”的泥沼之中。  但“爱”没有消逝。数月的相思,让我再次鼓起勇气,敲开了女友的家门。拗不过女儿的坚持,准岳父母寻得我“回头”的“台阶
两年前在北京进修了两个月。大都市的拥挤与繁华让我羡慕又迷茫。朋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北京是包容性很强的城市,无论是腰缠万贯的大款还是在胡同里休闲晒太阳的修鞋匠都能生存。  只是,生存容易,生活多不易!  一天,睡意全无的我起了个大早,在进修所院内散步。隆冬季节外面又黑又冷,凌晨六时左右,一辆富康开了进来,是食堂的刘师傅。我问刘师傅这么早就来上班?他大倒苦水,说如果再晚出来一会儿就会堵车,所以每天早晨
“随着业务扩大,资金链也越发紧张。”国家三大煤机装备基地之一的太原向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瑞珍告诉《民生周刊》记者,资金链紧张不仅仅是她一家企业的问题。  缺少流动资金一直是中小企业面临的难题,向银行贷款,往往不是因缺少抵押物而无法贷款,就是面对繁琐的流程而不知所措;银行贷款门槛高、审批时间长,让这些企业主头疼不已。  融资难困扰女企业家  12月17日,由山西省妇联牵头为女企业家解决创业资金
随着中国的开放,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习俗。他们知道中国的春节就像美国的感恩节、圣诞节一样,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日子。但他们还是惊异于在春运期间中国人拥挤在火车站的壮观场面,就像美国人所说:任何在中国的“大”,都是“巨大”。许多美国媒体都刊登了背着大包小包的民工拥挤在车站上的照片。在惊讶之余,他们也在疑惑,为何独独中国有如此匪夷所思的春运。美国其实也有类似于中国的节假日运输高峰,但并
上联:苏丹红,吊白块,孔雀绿,染色馒头。  下联:地沟油,皮革奶,瘦肉精,三聚氰胺。  因为写稿的需要,顺便回顾了近些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食品安全大事件,没想到信手拈来几个关键词,居然能组成一幅对联,横额为:“食”面埋伏。  化学这玩意儿很专业,咱大部分老百姓掌握的化学知识很少。但是这些年,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再到“瘦肉精”,无形中却让全中国的老百姓进行了一场化学知识的“扫盲运动”,不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