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企业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近年来在国际国内背景下,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本文就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现状进行总结归纳,并对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旨在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学生就业趋势,为日后校企更深层次合作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就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的关心和重视,通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能看出,希望能充分利用国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加强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培養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推进校企业双方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占比重已经可以和本科院校比拟,随着高职教育被大众广泛接受,毕业生也是逐年增加,就业难问题自然成了学生及家长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此时,就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就业,了解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现状势在必行。
1、“双元模式”作为首当其冲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重点,也是中国教育部近年来一直推崇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于我国而言,所谓“双元模式”即为:以职业需求为核心培养学生,学生在校学制约为2年,教学分别在企业和职业高校进行,约60%-70%时间在企业, 30%-40%时间在学校。通过具体实例,可以了解到“双元模式”的深度意义在于:所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跨职业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双元模式培训的学生,可以胜任其职业领域里的所有工作任务,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工作岗位,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但是构成校企合作显著成效的并不仅仅“双元模式”一种。
2、“产学深度融合”是一种可以和“双元模式”并驾齐驱的校企合作模式,产学融合是立足产业发展,对高等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实现途径所给出的高度概括,是高等技术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之一。“产”与“学”包含多种含义,“产”是产业技术应用、产业技术创新、产业技术管理以及产业文化等,而“学”则是学术研究、学术精神、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等,由此不难看出,“产”与“学”对于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以及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3、由“双元模式”衍生出的“双师模式”一直以来也被各大高职院校应用。“双师模式”又称“培训移植”模式,意为:移植跨国公司的员工或讲师来培训学生,讲师获得企业的相关资格证书后,通过“订单式”培养学生,让学生能够毕业就成为相关企业的员工,“双师模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2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就业趋势
企业的角度来说,校企合作利益相关者是企业,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可以解决很多企业因员工紧缺和技术不到位造成的利益受损问题,对学生来说,解决了绝大多数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所以,如今国内很多高职院校和企业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与企业利益都纷纷施行校企合作的制度。
沐浴在校企合作多种模式阳光下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掌握了业务能力的基础上,还学会大量基础知识以及有实用价值的社会能力,其适应能力就得到了大大的增强,这也使得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比其他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更有优势,校企合作做到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设备,企业也不必为培养人才担心场地问题,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是一种“双赢”模式,也为学生的人生道路作了坚实铺垫。
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对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学校方面,有些学校,不注重理论知识与基础知识,只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所以可能有的学生学的不扎实,也因为校企合作的定向培养,很多学生认为毕业了就会有工作,所以从上大学就开始有消极情绪,每天敷衍了事。
与此同时,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合作动力不足,临时应付现象明显。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愿意花费精力在培养人才中,这种认知导致校企合作往往名存实亡,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往往更重视经济效益而不是培养效果,对学生的投入希望能够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教育的成效周期较长,这与企业的利益不相符。
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趋势前景
1、“多元化”
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如今的“校企合作”已经脱下了曾经学校和企业各自为政的外衣,逐步走向“多元化”,在高校与设计企业的多元化合作中,相关的培养计划以及培养目标是由高校与企业共同制定的,并且为了保证高校相关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可以与设计企业的发展相契合,其还制订了相关的教师培养计划,定期安排教师到设计企业中接受培训,从而保证学生在高校中所学的设计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形成的设计理念可以真正与设计企业的发展理念相吻合,从而保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开展。
2、“国际化”
首先,通过“双元模式”与“双师模式”,各大院校均与国际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例如:辽源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德标牙科公司、太仓职业技术学院与日本滋庆职业教育集团。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更促进了我国与国际上的技术与人才交流。
现如今校企合作的方式日趋多样化。详细调查结果显示,尽管目前企业与高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仍主要以直接接收学生实习为主,校园活动包括招聘会、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宣传也被广泛采用;但同时,受访雇主开始尝试与高职学校开展课程设计、授课、培训合作,尝试实施订单培养合作。
高职院校学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树立远大职业理想,培养高尚职业道德,端正职业态度,提升综合素质能力,脚踏实地,努力成长为新时代的大国工匠,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提高学习能力,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科学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一定能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助推中国梦的实现,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就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的关心和重视,通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能看出,希望能充分利用国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加强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培養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推进校企业双方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占比重已经可以和本科院校比拟,随着高职教育被大众广泛接受,毕业生也是逐年增加,就业难问题自然成了学生及家长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此时,就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就业,了解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现状势在必行。
1、“双元模式”作为首当其冲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重点,也是中国教育部近年来一直推崇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于我国而言,所谓“双元模式”即为:以职业需求为核心培养学生,学生在校学制约为2年,教学分别在企业和职业高校进行,约60%-70%时间在企业, 30%-40%时间在学校。通过具体实例,可以了解到“双元模式”的深度意义在于:所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跨职业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双元模式培训的学生,可以胜任其职业领域里的所有工作任务,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工作岗位,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但是构成校企合作显著成效的并不仅仅“双元模式”一种。
2、“产学深度融合”是一种可以和“双元模式”并驾齐驱的校企合作模式,产学融合是立足产业发展,对高等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实现途径所给出的高度概括,是高等技术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之一。“产”与“学”包含多种含义,“产”是产业技术应用、产业技术创新、产业技术管理以及产业文化等,而“学”则是学术研究、学术精神、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等,由此不难看出,“产”与“学”对于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以及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3、由“双元模式”衍生出的“双师模式”一直以来也被各大高职院校应用。“双师模式”又称“培训移植”模式,意为:移植跨国公司的员工或讲师来培训学生,讲师获得企业的相关资格证书后,通过“订单式”培养学生,让学生能够毕业就成为相关企业的员工,“双师模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2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就业趋势
企业的角度来说,校企合作利益相关者是企业,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可以解决很多企业因员工紧缺和技术不到位造成的利益受损问题,对学生来说,解决了绝大多数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所以,如今国内很多高职院校和企业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与企业利益都纷纷施行校企合作的制度。
沐浴在校企合作多种模式阳光下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掌握了业务能力的基础上,还学会大量基础知识以及有实用价值的社会能力,其适应能力就得到了大大的增强,这也使得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比其他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更有优势,校企合作做到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设备,企业也不必为培养人才担心场地问题,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是一种“双赢”模式,也为学生的人生道路作了坚实铺垫。
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对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学校方面,有些学校,不注重理论知识与基础知识,只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所以可能有的学生学的不扎实,也因为校企合作的定向培养,很多学生认为毕业了就会有工作,所以从上大学就开始有消极情绪,每天敷衍了事。
与此同时,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合作动力不足,临时应付现象明显。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愿意花费精力在培养人才中,这种认知导致校企合作往往名存实亡,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往往更重视经济效益而不是培养效果,对学生的投入希望能够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教育的成效周期较长,这与企业的利益不相符。
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趋势前景
1、“多元化”
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如今的“校企合作”已经脱下了曾经学校和企业各自为政的外衣,逐步走向“多元化”,在高校与设计企业的多元化合作中,相关的培养计划以及培养目标是由高校与企业共同制定的,并且为了保证高校相关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可以与设计企业的发展相契合,其还制订了相关的教师培养计划,定期安排教师到设计企业中接受培训,从而保证学生在高校中所学的设计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形成的设计理念可以真正与设计企业的发展理念相吻合,从而保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开展。
2、“国际化”
首先,通过“双元模式”与“双师模式”,各大院校均与国际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例如:辽源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德标牙科公司、太仓职业技术学院与日本滋庆职业教育集团。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更促进了我国与国际上的技术与人才交流。
现如今校企合作的方式日趋多样化。详细调查结果显示,尽管目前企业与高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仍主要以直接接收学生实习为主,校园活动包括招聘会、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宣传也被广泛采用;但同时,受访雇主开始尝试与高职学校开展课程设计、授课、培训合作,尝试实施订单培养合作。
高职院校学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树立远大职业理想,培养高尚职业道德,端正职业态度,提升综合素质能力,脚踏实地,努力成长为新时代的大国工匠,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提高学习能力,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科学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一定能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助推中国梦的实现,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