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新课标更适应现代人的自我发展的需要,它在理念上非常突出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注重语文运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出了具体回答。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 探究能力 途径
2009年开始实施的高中语文新课改目标体系,用专家的话来说,就像是自助餐。它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学生的一些学习方法、技巧,良好习惯的养成。所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的目标体系,适应现代人的自我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要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语文。在理念上就非常突出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通过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让学生能进一步认识社会、认识自然,并且注重语文运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所以,新的课程标准比过去要求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从根本上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真正燃起学生求知的渴望之火。那么,我们该如何挖掘学生自主探究的潜能,让学生敢于提问、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交流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创设乐学氛围
孔子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孔子对于“乐学”的辩证阐述。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学习课堂必须是民主、和谐、激发情感的课堂。降低教师的权威性,增强师生的亲切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
在教授诗歌单元时,我从网上先后下载了罗大佑谱曲的《错误》、麦子谱曲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及著名作曲家刘天华谱曲的《雨巷》并制作成课件,在讲解这几首诗歌时,以此来强化学生对这几首诗的兴趣,增加学生背诵诗歌的兴趣和效率。
教李白的《蜀道难》时,我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诗歌,请学生感受李白的精神、李白的诗风。没想到学生收集到的资料极为丰富,从李白的经历遭遇到内在精神,从诗歌到诗风,无所不有。课堂上,同学们互通有无,对李白及其诗歌诗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接下来的学习成果交流时,他们有的从一词一句讲起,有的从典故引开,有的就全诗内容加以剖析,还有的联系李白的其他诗篇加以比较。学生从字、词、句及整首诗内容的理解,去挖掘诗歌传达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入木三分。正当学生情绪高亢时,我马上提出进行朗读比赛的建议,学生非常踊跃。他们读得抑扬顿挫,时而沉郁,时而铿锵,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但又不甘寂寞、勇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经历及倔强、自新、执著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表达得淋漓尽致。一节课即将结束,学生却意犹未尽,我就顺水推舟,鼓励他们查找资料,写一篇赏析。他们的赏析文章或从时代背景出发对诗歌进行评析 ,或由点到面对诗歌进行评说,或直接对诗歌及作者进行评价,语言流畅,挖掘深刻。
设置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过程,教师通过合理的构想,采用恰当的材料,精炼的语言,生动的形式把问题呈现于学生,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动机。
在进行小说单元的教学时,我就采用了设疑点拨的方式。上《祝福》时,我出了《祥林嫂内心世界探究》《从五张账单看祥林嫂的命运》《小说中“祥林嫂”“我”是怎样的人》等几个题目让学生去做;在上《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写调查报告的形式。我出了四个选题:案发背景;现场勘查;本人档案资料;有关人士采访。我把学生每四人分成了一组,讨论决定该组选题,然后,小组讨论,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告。这种方法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定向自主探究
定向自主探究就是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目标,结合自身体验和思维方式,自主地观察思考、动手实践、收集和记录与探究问题有关的各种信息材料,让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感性材料和生活体验,为自主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获取知识同时,丰富情感,习得方法。
比如在学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后,我让学生去找了毛泽东的《虞美人.枕上》来做比较阅读,领会诗人的不同风格的诗歌特点。学了秦观的《鹊桥仙》后,我给学生补充讲解了词谱知识,并特意让学生试填一首《鹊桥仙》。钟婷婷同学填了这样的一首“杨花飘落,柳丝轻曳,草满河边小路。晚风吹起万层波,彩霞挂在斜阳树。 莺归蝶落,草虫轻唱,竹叶摇摇落暮。清河中草荡波摇,皎洁月才圆却碎”。
学了舒婷的《致橡树》,让学生以《我如果爱你》写一首诗;学了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后,让学生仿诗歌形式,用“土壤”“绿叶”续写两个诗段。这种实验实习式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师生交流研讨
合作交流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由于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生活经验不同,在探究过程中得到的收获和体验也不相同,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开展小组或班级范围内的交流,对于展示创新个性,培养合作互动,分享探究成果,反思自身缺陷,暴露疑难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正确估价探究学习效果和教师点拨释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例如:学习现代文时我就让学生采用默读,所谓浏览、扫描式的读法,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快速的筛选一些信息出来。文言文,就又采用大声诵读了,读到“字从句顺”,也就让学生“进去了”,读懂一半了。有时,我也范读,有时是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带进去,用表情达意的朗读带学生进入涵咏的、体悟的过程中去。在上戏剧时,我与学生一起饰演文中的角色,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来演绎自己的理解,实际上就是让阅读、理解、鉴赏的过程更生动,更有效果。比如戏剧《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在见面以后的对话有许多的言外之音、潜台词,学生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对这个潜台词就有所感觉了,再去读的时候能不能把它给读出来,很简单一个“哦”,“嗯”,都是不一样的。在很简单的对话当中,学生能不能把它背后的话语有所表现,或者说对这时人物的心态有所表现。如果学生读进去了,读好了,情感表达也就到位了。除此之外,与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结合起来,开设了“走进名著世界”“我的故乡情结”等语文主题活动。把语文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
所以说,探究学习的课堂必须是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体现,教师积极地“导”、学生主动地“学”,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勤思、多查、多议。在讨论和探索中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疑点精讲点拨
教师的点拨,不仅可以释疑,而且可以启智,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合作交流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因势利导,突出重点,实破难点,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精讲精析,务求学生理解掌握,使学生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为知识应用和能力的提升铺平道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后才成为活的有价值的知识,探究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应用则是巩固知识,深入理解知识的必要手段。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小巧灵活,层次分明,思维开阔,难易适度,融知识检测、方法训练和能力形成于一体的开放性练习供学生训练,以检测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补救和矫正。学习现代诗歌后,我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诗歌进行配乐朗诵,录成磁带后上交,并模仿所学诗歌进行诗歌创作。学了陶源明的诗歌《归园田居》后,让学生根据诗意,任选一句尝试作画。这个作业既检查了学生对所学诗歌的理解,又考查了学生的绘画能力,增加了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诗作的理解。
总之,探究学习跟接受学习相辅相成,只有在阅读熟悉了作品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探究。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2、胡兴宏:《关于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构想》
3、王洁:《课程与学习的交互-研究型课程初探》
4、赵才欣:《关于实施中小学研究型课程的若干思考》
5、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 探究能力 途径
2009年开始实施的高中语文新课改目标体系,用专家的话来说,就像是自助餐。它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学生的一些学习方法、技巧,良好习惯的养成。所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的目标体系,适应现代人的自我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要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语文。在理念上就非常突出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通过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让学生能进一步认识社会、认识自然,并且注重语文运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所以,新的课程标准比过去要求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从根本上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真正燃起学生求知的渴望之火。那么,我们该如何挖掘学生自主探究的潜能,让学生敢于提问、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交流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创设乐学氛围
孔子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孔子对于“乐学”的辩证阐述。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学习课堂必须是民主、和谐、激发情感的课堂。降低教师的权威性,增强师生的亲切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
在教授诗歌单元时,我从网上先后下载了罗大佑谱曲的《错误》、麦子谱曲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及著名作曲家刘天华谱曲的《雨巷》并制作成课件,在讲解这几首诗歌时,以此来强化学生对这几首诗的兴趣,增加学生背诵诗歌的兴趣和效率。
教李白的《蜀道难》时,我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诗歌,请学生感受李白的精神、李白的诗风。没想到学生收集到的资料极为丰富,从李白的经历遭遇到内在精神,从诗歌到诗风,无所不有。课堂上,同学们互通有无,对李白及其诗歌诗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接下来的学习成果交流时,他们有的从一词一句讲起,有的从典故引开,有的就全诗内容加以剖析,还有的联系李白的其他诗篇加以比较。学生从字、词、句及整首诗内容的理解,去挖掘诗歌传达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入木三分。正当学生情绪高亢时,我马上提出进行朗读比赛的建议,学生非常踊跃。他们读得抑扬顿挫,时而沉郁,时而铿锵,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但又不甘寂寞、勇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经历及倔强、自新、执著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表达得淋漓尽致。一节课即将结束,学生却意犹未尽,我就顺水推舟,鼓励他们查找资料,写一篇赏析。他们的赏析文章或从时代背景出发对诗歌进行评析 ,或由点到面对诗歌进行评说,或直接对诗歌及作者进行评价,语言流畅,挖掘深刻。
设置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过程,教师通过合理的构想,采用恰当的材料,精炼的语言,生动的形式把问题呈现于学生,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动机。
在进行小说单元的教学时,我就采用了设疑点拨的方式。上《祝福》时,我出了《祥林嫂内心世界探究》《从五张账单看祥林嫂的命运》《小说中“祥林嫂”“我”是怎样的人》等几个题目让学生去做;在上《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写调查报告的形式。我出了四个选题:案发背景;现场勘查;本人档案资料;有关人士采访。我把学生每四人分成了一组,讨论决定该组选题,然后,小组讨论,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告。这种方法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定向自主探究
定向自主探究就是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目标,结合自身体验和思维方式,自主地观察思考、动手实践、收集和记录与探究问题有关的各种信息材料,让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感性材料和生活体验,为自主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获取知识同时,丰富情感,习得方法。
比如在学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后,我让学生去找了毛泽东的《虞美人.枕上》来做比较阅读,领会诗人的不同风格的诗歌特点。学了秦观的《鹊桥仙》后,我给学生补充讲解了词谱知识,并特意让学生试填一首《鹊桥仙》。钟婷婷同学填了这样的一首“杨花飘落,柳丝轻曳,草满河边小路。晚风吹起万层波,彩霞挂在斜阳树。 莺归蝶落,草虫轻唱,竹叶摇摇落暮。清河中草荡波摇,皎洁月才圆却碎”。
学了舒婷的《致橡树》,让学生以《我如果爱你》写一首诗;学了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后,让学生仿诗歌形式,用“土壤”“绿叶”续写两个诗段。这种实验实习式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师生交流研讨
合作交流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由于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生活经验不同,在探究过程中得到的收获和体验也不相同,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开展小组或班级范围内的交流,对于展示创新个性,培养合作互动,分享探究成果,反思自身缺陷,暴露疑难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正确估价探究学习效果和教师点拨释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例如:学习现代文时我就让学生采用默读,所谓浏览、扫描式的读法,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快速的筛选一些信息出来。文言文,就又采用大声诵读了,读到“字从句顺”,也就让学生“进去了”,读懂一半了。有时,我也范读,有时是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带进去,用表情达意的朗读带学生进入涵咏的、体悟的过程中去。在上戏剧时,我与学生一起饰演文中的角色,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来演绎自己的理解,实际上就是让阅读、理解、鉴赏的过程更生动,更有效果。比如戏剧《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在见面以后的对话有许多的言外之音、潜台词,学生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对这个潜台词就有所感觉了,再去读的时候能不能把它给读出来,很简单一个“哦”,“嗯”,都是不一样的。在很简单的对话当中,学生能不能把它背后的话语有所表现,或者说对这时人物的心态有所表现。如果学生读进去了,读好了,情感表达也就到位了。除此之外,与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结合起来,开设了“走进名著世界”“我的故乡情结”等语文主题活动。把语文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
所以说,探究学习的课堂必须是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体现,教师积极地“导”、学生主动地“学”,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勤思、多查、多议。在讨论和探索中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疑点精讲点拨
教师的点拨,不仅可以释疑,而且可以启智,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合作交流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因势利导,突出重点,实破难点,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精讲精析,务求学生理解掌握,使学生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为知识应用和能力的提升铺平道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后才成为活的有价值的知识,探究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应用则是巩固知识,深入理解知识的必要手段。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小巧灵活,层次分明,思维开阔,难易适度,融知识检测、方法训练和能力形成于一体的开放性练习供学生训练,以检测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补救和矫正。学习现代诗歌后,我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诗歌进行配乐朗诵,录成磁带后上交,并模仿所学诗歌进行诗歌创作。学了陶源明的诗歌《归园田居》后,让学生根据诗意,任选一句尝试作画。这个作业既检查了学生对所学诗歌的理解,又考查了学生的绘画能力,增加了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诗作的理解。
总之,探究学习跟接受学习相辅相成,只有在阅读熟悉了作品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探究。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2、胡兴宏:《关于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构想》
3、王洁:《课程与学习的交互-研究型课程初探》
4、赵才欣:《关于实施中小学研究型课程的若干思考》
5、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