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影片中对生态保护的沉思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lsh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可可西里位于青海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并且在可可西里保护区内还存在着世界上最为完整的原生态环境。可可西里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这一区域内主要保护藏羚羊、野牦牛等珍稀野生动物极其生存的环境。
  【关键词】:《可可西里》;生态保护;沉思
  电影《可可西里》为调查藏羚羊猎杀情况而假扮急着身份的警察尕玉,跟随考察团在可可西里中的所见所闻,在电影中尕玉看到了人性的贪婪,人类与环境的冲突,藏羚羊保护站的队员被盗猎人枪杀,在不断的追捕中,不仅要与凶残的盗猎者进行周旋,还要时刻与恶劣的自自然环境进行抗争,尕玉和巡山队员面临生死考验。影片中以旁观者的角度真实的还原可可西里,从更深层次上描述神秘的可可西里。
  一、可可西里概述
  可可西里总面积有1.55万平方公里,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存在各种珍稀动植物,在区内存在107个一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7个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在区内存在各种奇特的自然景观,比如说冰川、石林等,并且在冰川地下存在水文达到91度的沸泉群,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可可西里内的乌兰乌拉山末端有长达2000米的海相侏罗系剖面,对地质和古生物考产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在可可西里内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金、银、煤等资源。可可西里是从未被开发过的自然保护区,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特点,为科研考察和生态探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可可西里》中的生态观念
  《可可西里》這部影片在内容上并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更加没有酷炫的特技,整部影片全部采用新现实主义的风格,在心灵上给观众带来震撼,在影片中展现以写实手法展现生态环境,激发观众保护环境的思想。《可可西里》这部影片是从真实故事改编而来,真实的故事给人带来的震撼总是无法言说的。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北部是青藏高原中最大的高寒地区,可可西里的平均海拔高达五千米,气候干燥,常年大风,人类完全不能在此长期居住,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类的禁区,里面却存活着高原上的精灵——藏羚羊。《可可西里》讲述的就是巡山队员为了保护藏羚羊而不断进行斗争的故事,在这部影片种通过队员对藏羚羊的保护揭示人类的心理,从而引起人类的反思。
  2.1生命禁区的凄绝之美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开始追求物质利益,因此大肆占用土地资源,破坏环境时有发生,人类对自然的过分占有,终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当人类的生活的环境质量日益下降,人类才开始钻研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影片中人与自然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的特点得到充分展现。
  随着市场上对羊绒制品需求量的增加,藏羚羊绒制作的产品成为奢侈品,原材料价格随之增加,这给藏羚羊的生存带来极大危及。在短短几年之中,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就从一百多万只减少到几万只,盗猎者疯狂的捕杀造成藏羚羊几乎灭绝。在影片中陆川运用大量的快切镜头和华丽的摄影技术展现了角色的肢体动作,在对高雪冰原进行拍摄时陆川采用冷色调的长镜头进行表现,这一拍摄技巧展现和高原的力度和大气,充满了张力,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可可西里展现无边的高原和磅礴的雪山,在这美丽和威严的景色之下,竟然隐藏着杀戮,在影片中观众跟随尕玉踏上寻找藏羚羊的道路,一路下来不仅见证可可西里的自然风光,同时还见证了队员为保护藏羚羊而牺牲的无畏精神。自然环境、人物性格既形成对比又顺其自然的进行融合,在整部电影中给人一种冷峻的感觉,简单的事件描述在镜头下给观众展现出人性的热血和责任,同时也深刻的揭示人类内心的冷酷、残忍、贪婪,通过镜头描述,刻画出冰冷的震撼力。
  2.2生命之轻与灵魂之重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可可西里在让人向往的同时又让人畏惧,它既是天堂同时也是地狱,人类的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是如此脆弱。影片中通过对任务的刻画展现了生物中心这一生态思想。影片中的巡山队是自发组织的并没有政府的正式编制,但是就是这样一种队伍,甘愿花费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甚至的不惜性命也要保护藏羚羊的安全。他们这种行为展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对物种的热爱。巡山队员中有一名队员叫刘栋,为了坚持这份事业,将女友的积蓄购买活动所需要的物品,但是最后被流沙吞没。还有伊西,曾经是一名大学生,毕业后可以成为一名教师,但是却在追捕盗猎者的过程中消失在暴风雪中。还有队长日泰,没有食物、队员,手里只有几发子弹,仍然义无反顾的投入到与盗猎者的争斗之中,但是最终依然被殘忍杀害。在影片中,并没有刻画英雄式的人物,通过对普通人的朴实,传达出一种让人敬畏的精神。通过对影片中普通队伍保护藏羚羊而牺牲的事件,激发人类爱护自然的思想和责任意识。
  三、反思
  在影片中不管是巡山队员还是盗猎分子,在大自然面前具有平等的机会,但是只有厚重的灵魂才能超脱这个残酷的世界。在当今社会中,人类过度追求物质利益,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但是最终得到的什么也带不走,反而破坏掉的自然依然存在并且作用于后代,但是人类又能够在自然那里还能得到什么,此时的人类只能将破坏掉的大自然进行修复。
  通过《可可西里》这部影片,深刻展现人类在自然环境面前的渺小,有人在为利益不断的猎杀藏羚羊,而有人不为任何回报失去性命也要保护藏羚羊的安全,两种人性展现人类社会热情和冷漠,与可可西里的美丽和冰冷形成鲜明对比。巡山队员不过是普通的藏民,他们献出生命不过是为了保护自己生存的家园,当队长日泰的尸体被清洗干净,藏族喇嘛在他身上盖上洁白的白布的时候,队长的行为得到肯定,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不求回报?大义凛然?其实并不是,只是想要守护者这个家园不被伤害。
  自然的力量是无法估算的,人类试图掌控自然,最终还是被自然掌控,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应当对大自然充满敬畏之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温室效应等现象出现,开始追求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环境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何为生态,就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类无法改变自然,但是自然能够毁灭人类。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每个人应当有爱护这个环境的意识,有保护环境的责任,这不是为了别人的生活,而是为了自己和后代的生存。
  结束语:
  生态保护已经不陌生,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无论哪一领域都坚持环境保护的原则,建设生态文明已经贯穿于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电影《可可西里》以真实的事情展现当前社会发展的生态危机,引发人们的反思。人类无休止的索取将会造成生态的破坏,最终影响人类的生存,只有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圆,张琰.解读《可可西里》中原生态美学[J].电影文学,2014,20。
  [2]王敏.《可可西里》生态环境美学的体现[J].电影文学,2013,19。
  [3]张鹏.生态文明的呼唤——《可可西里》的精神内蕴[J].电影文学,2008,06。
  [4]黄婷婷.试分析电影《可可西里》中的生态思想[J].青年文学家,2014,32。
其他文献
【摘要】:李德裕,字文饶,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一生经历德、顺、宪、穆、敬、文、武、宣八朝, “牛李党争”中为“李党”领袖。是晚唐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唐文宗时,受李宗闵、牛僧儒等牛党势力倾轧,由翰林学士出为浙西观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又遭郑注、李训等人排斥,左迁。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度入相,会昌年间外平回鹘、内定昭义、裁汰冗官、协助武宗灭佛,功绩显赫。实现了会昌中兴。而这些显赫的功绩与其在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细读沈复的《浮生六记》和朱文颖的《浮生》,尝试探讨《浮生六记》和《浮生》中共存的东方式的暧昧激情表达方式通过展示暧昧的古典式爱情想象、苏州的阴影姿态而形成的东方玄妙诡异的智慧帶来的人性的压抑和孤独。  【关键词】:《浮生六记》;《浮生》;东方式暧昧激情;压抑;孤独  一、暧昧的古典式爱情想象  沈复笔下描画的妻子芸娘,是他的表姐,大沈复十个月,二人青梅竹马,情深意厚,一对佳人美眷
期刊
(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上海 201600)  1.1导言  当前住宅金融市场的发展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新阶段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迹,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今天,我国的住宅金融体系也在不断的发展,继续研究中国的住宅金融体系的发展对当前经济的稳定平稳发展尤为重要。国际上各国的住宅金融体系的发展也是千差万别,同时又有其共性的地方,恰恰是这种共性和特点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各国住宅金融体系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
期刊
【摘要】:在生态女性主义的引进之前,中国的文学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往往处于无意识的状态。直到20世纪90年代,生态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被从西方引入到中国以后,中国学界才对生态女性主义有所关注。之后,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也对中国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态女性主义的概念及在西方的发展,并对生态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详细阐述,最后阐述了生态女性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期刊
【摘要】:《婚礼的华盖》是阿格农1922年用希伯来语写成的一部長篇小说,历来被看作是他的代表作和“现代希伯来文学的巅峰之作”。小说展现了一幅东欧犹太人的的生活画卷,小说叙述过程中鲜明的特征之一就是“框架式”的故事模式。一系列连缀的小故事丰富了主干故事的进行,本文就《婚礼的华盖》中框架式的故事模式以及其优劣展开分析。  【关键词】:《婚礼的华盖》;框架式;故事模式;优劣  《婚礼的华盖》在结构上采用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文本细读,深入分析《干旱的九月》中的主要人物,进而把握作者对于旧南方传统的“淑女”价值观和种族主义思想的批判谴责,对于错乱疯狂的社会下人性缺失的反思和关照。  【关键词】:人性;传统“淑女”观念;种族主义  《干旱的九月》就是福克纳于1931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故事发生在南北战争之后,以杰弗逊小镇为背景,主要讲述了在整整六十二天没有雨的干旱燥热的环境中,白人老处女米妮·库珀谎称黑人
期刊
【摘要】:选取中国古典文学诗词作品进行翻译,体悟中国文学精髓。文学翻译中,选取了诗歌、散文、词、经典范围的作品,进一步体现了作品多样化层次。在翻译过程中,英译作品也尽可能在字数、韵律等各方面保持原作品风貌。  【关键词】:文学;翻译;精髓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
期刊
【摘要】:中国宋词是具有文学价值的一种“艺术歌曲”,宋人姜夔(姜白石)自创的自度曲又是其中极具特色代表性的一种中国古典“艺术歌曲”。姜夔创作“自度曲”17首,《杏花天影》与《扬州慢》为其中两首,本文以姜夔的自度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歌词创作和音乐分析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对姜白石自度曲的艺术特色进行论述和研究。  【关键词】:自度曲;《杏花天影》;《扬州慢》;文化背景  一、姜夔的自度曲  在中国文学
期刊
【摘要】:想来婴宁和香菱二人,极为人所熟知:一个出为天然,一个至乎洁清;一个叹其幸,一个哀其悲。这两个至笑极痴的女孩儿在中国古典小说的长廊中熠熠生辉、光彩动人,令人颇回其味。然而,两人不同的人生历程却又都不可置否地披上了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外衣,在儒道观念的渗透中表演着自我痴笑的人生。本文笔者着重从儒与道来观析婴宁和香菱二人虽笑有千面却各法其心的深层内蕴。  【关键词】:婴宁;香菱;儒道;笑  同是
期刊
【摘要】:美学史不是西方人杜撰的,中国人从先秦的“文质之思”开始,便为整个人类审美意识史织就原始的审美观念之网。阐释文与质的美学价值,有利于把握中国美学史之基本内涵与特色,完善呈现人类完整审美图景。  【关键词】:文与质;美学史;范畴;审美  一直以来,美学的历史是一部完备的西方美学史,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终于迎來了“审美上的自由”。中国美学史中曾经信守过的美的规则,将一点点的从古典美学的特殊材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