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综合素质评价中保障“学生本位”的思考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w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素质评价为写实性评语,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和教师综合评语组成。中小学生将拥有比以往更加全面、立体、细致的个人评价,尤其是在学习成绩之外的个人素养、审美情趣、社会能力、身体状况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将会被一一记录。在国外,高校招收学生很重要的一个依据是教师对学生平时成绩和表现的评价。在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学生也应该发挥主体地位的作用,教师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本位”,对如何在“综合素质评价”中保障“学生本位”,笔者做了如下几点思考。
  一、教师严于律己,以师德确保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学生本位”
  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专业人员,也是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之一。综合素质评价要确保评价的诚信度、评价的公平公正、评价的等值等,首先要从教师思想根源抓起。教师功在平时,平时要留意观察并记录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优点、发展状况和有待改进的地方,以学生为主体,保证评价记录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避免凭借主观印象或感情用事。
  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态度,受教师职业道德的约束,是教师爱岗敬业的直接体现。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朱熹强调“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教师评价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容不得半点疏忽。教育的影响触及心灵,容不得丝毫大意。教育过程中的任何轻率、差错和随意性都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教师的评价态度就是“认真负责”。具体讲:教师在工作上要认真落实评价规范,决不能敷衍了事,在行动上,也要科学规范。在学生面前,教师没有个人行为,教师的评价在学生的监视之中,应随时注意保持以学生为主体,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二、学生客观参与评价,确保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学生本位”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归根到底还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面对这样的现实,教师要想成为社会的人才、国家的栋梁,就不能仅以分数来衡量自己的能力,而应该把更多的眼光放在对学生自身素质的评价上。这种方式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各方开放式的评价平台。
  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发展人格。所以,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方面交流,在共同学习生活中,发挥出各自主观能动性是教师评价改革的关键。为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转变评价观念,优化教学评价,激发学生的评价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评价中来,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还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体现出学生学习的真正主体性。
  学生参与评价的内容应比较丰富、形式也更应灵活,比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特长制作等。教师可以独立或者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此评价活动。在学生参与评价的活动中,描述性语言可以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素质,有利于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另外,学生参与互相评价有利于群众监督,反映出评价客观、公平的原则。
  三、学校加强对“教师监管学生时的连贯性评价”的监督力度
  学校对教师监管学生的连贯性监督,使得评价的内容总体比较具体、客观、科学,基本能检验出学生一个阶段全面的发展状况,但也有一些评价内容值得商榷,例如,“维护社会公德”对学生来说未免脱离实际;“独立思考”、“想象力丰富”、“敢于质疑”等主观性很强的评价和“具有强烈的国家和民族自豪感”也难免流于空泛,且具体评价起来可操作性不强。学校对教师监管学生时的连贯性评价进行监督,同时应注意以上问题,另外,发现教师的违规操作、不公平评价,要保证有一套严密的惩罚制度,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好综合素质评价的“度”及监管制度的“严谨”。
  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师奖惩制度,不仅有利于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评价,而且有助于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推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教师在评价中有违法行为的,根据违法的性质和情节的不同,分别追究其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这对于维护教育教学秩序、保证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的提高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免受损害及损害后寻求合理合法的救济途径和方式,提供了法律的依据和保证。
  综上所述,“综合素质评价”教师、学生、学校三位一体,才能保障“学生本位”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才能确保“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有效性、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它比较客观地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深信,综合素质评价在不断地改进中一定会给广大师生和家长带来更多的帮助!
  参考文献
  钱源伟.社会素质教育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黄 晓)
其他文献
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在课堂教学中,设问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有效的设问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是提供给学生适当的研究性问题,以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一种教学方法。  为此,教师在课前应该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好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充分考虑到每一个问题和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时,应从角度、难度、梯度、
我校是一所地处苏南的乡镇初中,学校全力推行新课改,努力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大力培养骨干教师,努力向课堂要质量。学校先后组织教师赴洋思、东庐等学校学习取经,并在全校实施讲学稿制度(后改称导学练模式),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并连续四年荣获张家港市教育质量综合评估一等奖。但是,在导学练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师生的“一讲一学、一导一练”,慢慢变得机械而呆板。比如运用该模式教学重要概念
不少教师认为,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不必注重写作,到了高中阶段再加强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的误区往往导致很多学生在中考的时候书面表达较差,中考成绩不理想。在中考前时间有限的复习阶段,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现存问题  学生在平时的写作练习中也会表现出很多的问题,在最后复习阶段突显了出来,影响到学生写作成绩的提高。现列举如下几点:  1.词汇量缺乏,单词拼写错误多。
高中生正处于由青少年向成人的转化时期,心理发展变化快,各方面均未定型,可塑性很大。这年龄阶段的教育,对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养成,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以及对科学文化基础的掌握影响极大。而这阶段学生最直接的教育者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那么做好班主任工作就是关系到一代人的工作,不可小视。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告诉笔者,爱心教育是多么重要!  马卡连柯在《家庭和儿童教育》中说:“爱是一生中伟大的感情,他总是在
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课一直被学生认为是一门“说教”类学科。它理论性强的特点,被许多学生认为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再加上在认知规律上要由原先的图像思维立刻转变为抽象思维,也造成了许多学生对这门学科不“感冒”。通常情况下,一节课,更多是教师讲着一些大道理,学生听得索然无味。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漫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悟真谛,从而营造一种轻松、幽默的环境。  一、艺术导入,提高学
《物理教师》2008年第一期刊载了丁卫东老师的《物理题的设计应尊重客观实际》一文,在此笔者也想谈谈自己的观点。丁老师的文章谈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标教材《物理》选修3-1的第57页有如下这样一道习题:电饭锅工作时有两种状态:图1一种是锅内水烧干前的加热状态;另一种是水烧干后的保温状态。图1是电饭锅的电路图,R1是一电阻,R2是加热用的电阻丝。(1)自动开关S接通和断开时,电饭锅分别处于哪种状态
金融全球化、国际化、一体化已成为21世纪经济、金融发展的基本趋势.我国入世后,银行业对外全面开放,面临的将是业务、客户、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强大竞争,而人才之于银行行业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在学生的需求.以多媒体、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导致教学方式和学习形式的变革.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信息化时代多媒体的优势,为学生课堂知识的学习提供一个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助力的学习工具.  一、 激发学习主动性  学习的主动性是学习的动力因素,是与学习相关的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行为倾向.在教学中创设激发学生认知内驱力、激活其思维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