裨治文相关论文
[摘要]近代鸦片贸易对中国历史的演进产生了不容低估的作用。然而,因为依据的原始资料不同以及反复转引和主观估算等因素的影响,目前......
《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是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hiall C.Bridgman,1801-1861)在广州创办、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的第一......
本文基于翻译社会学的重要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简称ANT),以《中国丛报》为中心,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译介与传播过程进行探析,分析......
摘 要: 从1830年第一批美国传教士来华到1912年清王朝灭亡,美国传教士为了在华传教,从事了一系列的世俗活动,这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
19世纪上半叶,在华外国人创办的旨在向外国读者译介岭南风土人情和中国社会状况的英文报刊中出现大量的岭南文化负载词汇。以在华......
摘 要:《中国丛报》主要作者群的成员有裨治文、卫三畏、马礼逊、郭实腊和马礼逊、马儒翰五人。他们是《中国丛报》最主要的文章提......
马礼逊等人以信函和回国述职演说等形式传播了少量的中国物产、风土等常识性的经济信息。《中国丛报》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为......
晚清时期,中国蒙学典籍的译介主要通过西方传教士完成.其中,美国传教士、 汉学家裨治文通过 《中国丛报》(1832-1851年)向英语世界......
19世纪30年代,在新教传教士开始登陆中国布道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开始觊觎中国的双重大背景之下,《中国丛报》应运而生。它能够成功......
裨治文(1801—1861),1801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贝尔彻城,大学期间即有志于海外传教。裨治文是早期来华的最重要的新教福音传教士之一......
通过梳理《圣经》汉译“四人小组”的译论史稿,对其中三名译者的译论进行系统分析,包括郭实腊“为‘忠’而‘雅’”的翻译标准;裨......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作为在国内出版的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在中国新闻传播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围绕着这份报刊有不......
美国传教士裨雅各(JamesGrangerBridgman)与另外一位比较有名的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ColemanBridgeman)同姓,其英文名字缩写与裨治文......
裨治文(E.C.Bridgman,1801-1861),美国第一位赴华新教传教士,1801年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贝尔彻城,1822年考入阿默赫斯特学院,大学毕......
裨治文编著的A Chinese Chrestomathy in the Canton Dialect(《广东方言撮要》),是美国传教士出版的第一部汉(粤音)—英双语教材,......
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来到中国后,活跃于西方国家的外交舞台上,一方面是因为身处清政府的禁教政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夹缝中,无法向民......
南唐徐锴《说文系传》是第一部系统地为许慎《说文》作注并进行全面研究的著作。美国学者裨治文于1850年在《中国丛报》上对《说文......
西方早期来华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的同时,更多地是为西方在华经济、政治利益服务.当然,他们带来的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对沉睡的中国也......
《孝经》是承载中国儒家和孝道的经典,其译本不少。裨治文作为晚清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在英译《孝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功不可......
5本文将以贝满女中和公理会档案为基础,通过分析贝满的案例一窥北京女子体育的近代化进程。由于贝满的校名在各方档案中有多种记载......
受时局所迫,裨治文等早期来华传教士无法直接传教,致力于各项文化活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出版、印刷和医学等各项事业的......
1838年刊行的《美理哥合省国志略》中有"博物院"一词,目前所见当是汉语中最早出现"博物院"之处,较《四洲志》中的"博物馆"提前了三......
期刊
世传《道德经》最早英译为传教士湛约翰于1868年完成。然而,笔者新发现的耶鲁大学《道德经》英译手稿则完成于1859年。我们无法确......
第一个来华的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C.Bridgman,1801-1861)是美国中国观发展演变过程中一住关键人物。在认识中国的问题上,裨治文主张客......
汉语新式标点符号的形成与西方传教士的汉译西书在中国的传播有一定的关系。晚清的汉译西书中很早就出现了西式标点符号。1838年出......
美国第一位来华传教士裨治文是《中国丛报》的创办人和最重要的撰稿人,在其所刊有关中国帝制的文章中,除参照正史典籍介绍中国古代......
期刊
早期来华新教是指1807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首次来华到1842年鸦片战争前这一时期。在新教传教士中尤以马礼逊、郭实腊、裨治文为代表,他们对中......
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发达的国家,在当今世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美关系也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
《孝经》是承载儒家孝道的重要著作,东西方的学者都在研究和翻译它。本文从理解、表达、注释、宗教思想倾向等方面比较了英语世界......
十九世纪前中叶,随着裨治文的到来,美国拉开了新教传教士来华传教的序幕。越来越多的传教士来华后,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学习当地......
澳门自16世纪以来一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来华活动的初期,也是将澳门作为重要的活动基地。马礼逊、裨治文、卫......
康熙年间“礼仪之争”之后,清政府实行严厉的禁教政策近百年之久。鸦片战争后,传教士来华的活动更加公开、更加深入,影响也更深远......
在19世纪30年代传教士来到中国之前,美国商人中只有亨德一个人认真地学习过汉语。19世纪40年代以后,传教士裨治文和卫三畏陆续编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