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基于市场视角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c3d4e5f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将会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且近70%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由此决定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工作重点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拓宽了农户的增收渠道、奠定了家庭养老的物质保障。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出农村流入城镇,农村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与空巢化现象日益严重。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被打破,构建新的农村养老制度和养老方式成为必然。为此,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仅是实现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的重要形式,也是深化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然而,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仍处于试点探索阶段,亟需从理论视角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研究。  本文主要以层次需求理论、供需均衡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等为指导,以对河南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等实际调研资料为依据,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现状与矛盾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梳理了相关概念与理论,形成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框架。第一,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研究对象的内涵:即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以家庭为核心、农村社区为依托,以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为服务内容,以“请进来”和“走出去”为主要形式的服务;第二,通过提炼生产社会化理论、社会嵌入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福利多元理论、公共提供与生产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构建了研究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的理论框架。  其次,运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第一,基于供给视角,从历史延续角度梳理了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向社区居家养老的变迁,从国际视域扫描了当前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借鉴了国外养老服务的发展经验,得出中国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并存在物力、财力和人力三大“短板”等问题。第二,基于需求视角,一方面运用需求弹性分析工具对农村老年人的潜在养老服务需求进行了规范分析,发现由于养老服务短缺、购买力不足或者对服务不熟悉等种种原因,农户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生了巨大的潜在需求;另一方面运用计量分析工具对农村老年人的现实养老服务需求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有强烈的需求意愿,但仍有近三分之一的人不具备支付能力,从而导致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存在缺口。由此得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两大矛盾,即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结构性矛盾和潜在需求空间大与现实需求存缺口之间的矛盾。  再次,运用层次分析法探讨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路径选择。在全面分析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外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引入层次分析法进行定量分析,择优确定了进取型的产业化发展战略,即由“资源整合”、“组织整合”和“系统整合”三个层次构成的“产业化”发展路径。  最后,运用系统分析法构建了“产业化”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基于公共服务的“适度普惠型”导向,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坚持“产业化”与“公益性”相结合的发展理念:一是在由提供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所构成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产业化”服务圈中,提供者的政府监管机制、生产者的市场竞争机制、消费者的需求表达机制共同构成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化运行的系统机制;二是在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养老服务层次、养老服务方式、养老服务内容等方面突出其公益性。并针对以上矛盾和问题,提出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第一,方法上的创新。本文运用“需求弹性”来分析农村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强度,结果发现,农村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需求具有轻重缓急之分,这就为确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推出顺序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内容上的创新。本文以消费者是否具有需求意识、是否具备购买能力,市场是否存在该服务为判定标准,把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划分为潜在需求与现实需求。并从微观到宏观构建了促进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的“产业化”供给路径,即“资源整合”、“组织整合”和“系统整合”战略。第三,研究视角上的创新。本文从提供者、生产者和消费者视角提炼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存在的问题,并且从相应的政府监管机制、市场竞争机制和家庭需求表达机制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1-089-01     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如下要求: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的具体要求如下:  1.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
目的:研究分析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术的应用与操作技术.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00例疑似小肠肿瘤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术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1-088-01     2001年7月,教育部正式制定了数学课程标准,并于9月份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实验,随着实验的逐步展开,江苏省从2005年秋学期开始实行新课程调整,新课程正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在新课程中数学教育提出了比以前更为明确的要求:“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1-090-01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数学课程标准》首次将“统计与概率”作为一个完整的知识板块纳入小学数学教学领域中,统计知识的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统计”作为日常生产生活中最为常用和实用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工具性,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之一。青岛版教材在
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城市人口迅速增长,有限的土地资源使得高层建筑成为了城市建筑的主流,从保证建筑整体结构稳定的角度,需要增加基础埋深,深基坑工程越来越多,做好基坑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1-091-01    “绘本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也是孩子接触最早的文学作品形式。她常常以童话的方式切入,以一个动物或者一株植物的命运,将孩子们带入一个个非常自由的想象的空间。因此,绘本就成了小学低年级孩子们的最爱。    一、认识绘本阅读的价值    绘本的构成要素一是图画,二是故事。绘本的图画形式多样,有
摘 要: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花费时间长却不见学习成绩提高的困境,间接也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伤害。本文就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做以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提升 中学生 学习效率 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1-068-01     综观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不难发现,学习效率的高低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主要原因。学习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