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多克《大海啊,大海》中自我主义的消解

来源 :山东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tjq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丽丝·默多克是战后英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和著名的道德哲学家,她一生创作颇丰,在英国文坛享有很高的声誉。由于受到许多哲学家的影响,默多克的作品通常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其小说也成为她传递哲学思想的一种工具。《大海啊,大海》创作于1978年,摘取英国文学布克奖,是她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小说叙述了功成名就的戏剧界大导演查尔斯·阿罗比,退休后隐居海边反省自己的人生经历,但却不幸陷入了自我主义的漩涡中不能自拔,因而导致求“善”的道路困难重重。经历过种种磨难之后,查尔斯终于认清了“善”的本质—消解自我主义,用爱关注他人。  论文主体分为三章。第一章以主人公查尔斯在不同情境下的言语和行为为代表,分别从幻想和意志两个角度分析自我主义的表现形式。思想的混乱导致查尔斯在过去和现实中恍惚,已老态龙钟的哈特莉在他眼中依然是年轻美丽的少女;对他人过多的依附使他沉浸在自我的幻想中,企图控制他人的生活和命运;查尔斯以自我意志为中心的嫉妒、自负、个人权力欲以及消极的自由观都使他无法看清真实,偏离“善”的中心。第二章通过介绍默多克所受其他哲学家的影响来具体分析导致自我主义的心理因素。查尔斯正如柏拉图的洞穴喻中被绑住手脚的囚徒,他所看到的只是影子而非实物,是虚幻而非真实,相反他的堂弟詹姆斯则扮演了照亮真实的太阳,一步步带领查尔斯走出自我,走向他人。其次,默多克批判了萨特存在主义给予个体的过度自由并指出了“他人即地狱”的误导性。第三,默多克借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指出人应该摆脱自我,关爱他人。第三章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解释了“善”的定义并指出消解自我主义的方法—放弃权力,正视他者,走向超然。  “善”是《大海啊,大海》的思想精髓,而自我主义是阻碍求“善”的最大障碍。因此,想要建立“善”的理想世界,必然要消解自我主义。
其他文献
20世纪70年代,翻译目的论产生于德国,以赖斯、弗米尔、曼塔莉和诺德为主要代表,认为翻译是构建在原文基础上的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由于译文预期达到的目的或者功能不同,原文
西尔维娅·普拉斯(Sylvia Plath,1932-1963)是二十世纪中期美国著名的自白派女诗人、小说家。自上世纪80年代普拉斯被介绍入中国以来,她对我国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她诗歌
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海军原副司令员邓兆祥,11岁考入黄浦海军学校,在参加国民党海军时,先后两次赴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1949年2月25日,他在上海吴淞率“重庆”号巡洋舰举行了震惊中外的起义。邓兆祥的一生有许多传奇的、鲜为人知的故事,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就有一段不平常的经历。    贺龙赶赴葫芦岛慰问“重庆”号起义官兵时说:邓兆祥就是人才……    1949年2月26日,一位早起的民兵突然发
语言学习信念是个体差异的重要内容,其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不可低估。国内外有关语言学习信念的研究指出了语言学习信念与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自主性以及学习焦虑等都有相关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教与学的研究者已将研究从“如何教”转移到“如何学”。在二语习得领域,研究者认为以下的一些变量是影响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智力、性
本文以Spe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为基础,研究小品中的刻意曲解现象,刻意曲解是日常生活中一个常用的语言交流策略,在我们所熟知的中国小品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如果听话者已
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途径,面临在不同语言文化间顺利转换的困难,而关联顺应模式减小了翻译的困难,扩大了翻译视角,进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本文首先回顾了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