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SD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急性期模型,并于造模前、造模后行常规MRI、DWI及LAVA动态增强检查,根据实验大鼠MRI表现及相关数据的自身对照,着重分析造模前后大鼠肠壁的厚度、T2信号强度比、ADC值以及动态增强后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 TIC)、达峰时间(time to peak, TTP)以及相对最大强化率的差异,分析大鼠UC急性期模型MRI表现及诊断价值,以期为进一步探讨人类UC的MRI特征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材料与方法使用24只雄性SD大鼠造模,造模前进行MRI扫描作为正常对照,然后自由饮用8%DSS溶液,从第三日起进行DAI评分至第7日,出现体重下降、稀便以及血便等急性肠炎症状为造模成功,并再次进行MRI扫描。扫描使用美国GE公司Signa EXCITE HD3. O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应用大鼠专用实验动物线圈。扫描序列及参数包括:①常规T1WI和T2WI检查;②DWI检查:采用单次激发SE-EPI序列,取b=1000s/mm2,得到DWI图像及工作站处理后的ADC图;③三维肝脏容积加速成像(live aquisition with volume acceleration, LAVA)序列行动态增强扫描:预扫描结束后立即推注对比剂Gd-DTPA (0.13mmol/kg),注射后30s开始第1次扫描,每间隔1分钟采集一次,加蒙片共采集9次。测量及分析的指标包括:①常规MRI:观察肠管的形态及信号特点,于轴位T2WI测量肠壁厚度、T2信号强度及同层面肌肉信号强度。计算肠壁-肌肉信号强度比SIR (single intensity ratio, SIR);②DWI:测量肠壁的ADC值;③LAVA动态增强:利用减影后图像制作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 TIC),分别测量平扫时及增强达到峰值时同层面的肠壁、肌肉和脂肪信号强度(single intensity, Sl),计算出肠壁分别以肌肉和脂肪作校正的相对最大强化率,同时测量达峰时间(TTP)。 MRI检查完毕后获取实验大鼠结直肠标本并切片行常规HE染色。结果1.造模前大鼠肠腔内呈低信号;造模后16只大鼠肠腔内可见短T1长T2信号,提示肠腔内内积血。造模前肠壁厚度(0.47±0.08)mm,造模后肠壁厚度(1.58±0.33)mm,造模后肠壁厚度明显大于造模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76,P<0.001)。2.造模前与造模后肠壁T2信号均高于肌肉,造模前肠壁/肌肉信号比为(1.59±0.35),造模后肠壁/肌肉信号比(3.55±0.60),造模前T2WI肠壁/肌肉信号比与造模后肠壁/肌肉信号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04,p<0.001),造模后肠壁的T2WI信号明显高于造模前的正常肠壁。3.造模后肠壁的T2WI信号明显高于造模前的正常肠壁,在b值为1000s/mm2条件下,造模后肠壁ADC值低于造模前,且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15,P<0.001)。4.造模前肠壁、肌肉与造模后肠壁及肌肉TIC曲线类型皆为平台型;造模后肠壁的达峰时间有所延长,造模前肠壁达峰时间(3.25±0.45)期,造模后达峰时间(4.05±0.51)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5.分别利用脂肪和肌肉做校正,造模后肠壁的相对最大强化率高于造模前肠壁的最大强化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28,p<0.001t=-2.614,p=0.024)。结论1.本实验证明能够应用3.0T MRI对大鼠肠道进行扫描,常规T2WI序列、扩散加权成像及LAVA动态增强扫描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图像。正常大鼠结直肠走形笔直,肠腔自然扩张,肠壁呈稍高信号。造模后患病大鼠亦可以通过肠腔肛门少量注气的手段,使肠腔扩张,获得满意的图像。2.8%的DSS能够成功诱导大鼠UC急性期模型。轴位T2WI可以测量大鼠结直肠肠壁的厚度与信号强度。造模后大鼠的肠壁较造模前增厚,T2信号较造模前增高。3.应用DWI技术可以定量分析肠壁的ADC值,造模后大鼠肠壁ADC值较造模前减低。4.应用LAVA动态增强技术可以评价大鼠造模前后肠壁的强化情况,造模后大鼠相对最大强化率较造模前增高,达峰时间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