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下简称DPN)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及本病各证型与神经电生理的相关性,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辨证施治提供基本参考证型与客观参考指标。
方法:病例组依据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确定入选对象200例;对照组选择健康志愿者20例,均排除糖尿病史及各种神经肌肉病变。依据中医证型的诊断标准对病例组入选对象进行中医辨证;应用Toronto临床评分体系对病例组入选对象进行病情评分与分级;所有入选对象均应用日本光电Neurofax5504型肌电图仪/诱发电位仪,按常规方法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运动神经检查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计算运动传导潜伏期、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检查正中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计算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传导速度测量从波幅离开基线开始计算;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右侧正中神经(MN)和胫后神经(PTN),记录诱发电位潜伏期;应用德国欧宝XL-600型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空腹血糖(化学法)、糖化血红蛋白(化学法)、甘油三酯(酶法)、胆固醇(酶法)。
结果: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一般情况与病情分级的关系:Toronto临床评分2级病程明显长于1级,3级病程明显长于1级和2级;3级年龄明显大于1级和2级。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1)20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证型出现频率中,气虚血瘀型最高共计76次占38%,依次是阴虚血瘀型64次占32%、痰瘀阻络型36次占18%、肝肾亏虚型24次占12%。(2)在病情分级与中医证型出现率的关系中,气虚血瘀型在1级中的出现率依次高于阴虚血瘀型、痰瘀阻络型;各证型出现率在2级中从高到低依次是:阴虚血瘀型、痰瘀阻络型;各证型出现率在3级中从高到低依次是:肝肾亏虚型、痰瘀阻络型。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辨证与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1)不同中医证型之间血糖的比较无明显差异;(2)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的比较阴虚血瘀、痰瘀阻络、肝肾亏虚型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均与气虚血瘀型有显著性差异。4.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辨证与神经电生理的关系:(1)肝肾亏虚型在神经功能评分、年龄和病程上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显著,表现为病程较长,年龄偏大,神经功能受累较重;(2)在中医证型与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的关系中,阴虚血瘀型、痰瘀阻络型、肝肾亏虚型均较气虚血瘀型明显减低;(3)在中医证型与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的关系中,阴虚血瘀型、痰瘀阻络型、肝肾亏虚型均较气虚血瘀型明显减低;(4)在中医证型与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潜伏期(ML)的关系中,阴虚血瘀型、痰瘀阻络型、肝肾亏虚型均较气虚血瘀型延长;(5)在中医证型与正中神经、胫神经运动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关系中,阴虚血瘀型、痰瘀阻络型、肝肾亏虚型均较气虚血瘀型潜伏期延长。
结论:(1)DPN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特点是:早期以气(阳)虚血瘀型较多见,随着病情进展,以阴虚血瘀型和痰瘀阻络型较多见,晚期以肝肾亏虚型较多见。(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神经电生理特点以轴索损害为主,可以表现为轴索和髓鞘同时受累。(3)中医辨证分型与神经电生理、病程、神经功能评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辨证时与这些指标相结合,可增加中医辨证的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