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顺应论是比利时语言学家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于1999年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来的。作为语用学理论,顺应论主要论述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两大特征:一方面,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对语言进行选择的过程;另一方面,语言的使用主要是从语境关系、语言结构、动态顺应及顺应的意识凸显性四个方面做出顺应的过程。 作为语言交际和文学创作中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言语反讽长期以来一直倍受人们的关注。言语反讽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段,具有丰富语言表达、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的功能。鉴于反讽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关于反讽的翻译业已成为翻译的一个热点。近十多年来,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对反讽翻译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修辞学和文学的范畴,而是从语言学、哲学、心理学等角度全方位地审视这种独特的语言现象。 反讽包括言语反讽、戏剧反讽及情景反讽等,本研究基于顺应论视角,对《理智与情感》中言语反讽的翻译再现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旨在阐释顺应论指导下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从语言结构和语境关系两个层面对原文做出动态顺应;同时,研究展示了言语反讽翻译的效果。研究发现:1)言语反讽翻译的过程是译者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顺应过程,故顺应论对言语反讽的翻译具有指导作用;2)在《理智与情感》言语反讽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对目的语的语言结构和语境关系中的各要素进行了合理顺应,因而成功再现了原文的讽刺风格,实现了反讽效果。 研究表明,将顺应论运用于言语反讽翻译,不仅拓宽了顺应论的适用范围,也为研究言语反讽翻译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因此,从顺应论这一语用学的理论视角剖析文学作品中的反讽翻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